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虚拟社区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促使豆瓣小组这一虚拟社群开始进入研究视野,豆瓣小组虚拟社群在使用媒介时的身份认同建构过程也值得人们关注。基于此,本文从兰德尔·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视角出发,对豆瓣小组虚拟社群的研究缘起和文献综述、豆瓣小组的民族志以及豆瓣小组虚拟社群的文化景观和媒介实践等进行了分析,指出个体通过文化资本输出满足自我认同,在不断切换前后台的角色表演中建构自我观展,实现情感投射,在互动仪式链中形成高度的群体认同感,旨在剖析虚拟社群自我认同与群体认同的建构过程,为了解豆瓣小组虚拟社群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国族认同的建构与强化是现代民族国家的重要任务,媒介仪式是大众传媒和受众对特定情境、象征资源的共享性过程,成为国族认同建构与强化的主要机构之一。笔者借鉴传播仪式观的研究思路,从媒介的角度切入认同的研究,以2011年春晚为例,分析春晚如何作为媒介仪式,探究春晚通过哪些途径实现对国族认同的建构与强化,进而反思利用媒介仪式进行国族认同建构与强化的多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中国网民社会意识调查数据,考察了不同属性媒介对青少年国家认同的影响。研究发现:青少年最常接触的媒介是以微博和网络社区为代表的社交媒体,但对以中央电视台为代表的官方传统媒体最为信任;传统官方媒体接触对其国家认同有正向促进作用,海外媒体的接触对其国家认同有显著负向影响,这些发现在媒介信任对国家认同的影响中也得到进一步证实,具有稳健性。结果验证了一个核心论述: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感是媒介建构和社会建构的结果,不同属性媒介会对其产生不同的建构作用。本研究证明了官方媒体报道和宣传思想教育在塑造青少年国家认同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海外媒体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渗透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国内外档案与身份认同研究相关文献的计量分析和焦点梳理发现,档案学者们已经就档案在身份认同中作为历史记忆中介的功能定位、作为身份认同建构性资源价值与推进认同的策略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论证与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综合考察研究现状后也得到了相关研究尚存在概念辨析混乱化、研究视角单一化、研究内容静态化、研究层次局限化以...  相似文献   

5.
网络语言是媒介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当下,媒介与文化研究成为一个热点。本文以网络语言尤其是网络流行语这一微观层面为出发点,从网络语言符号的使用者和受众出发描述了网络语言符号使用的现状,从网络语言符号被创造、使用和传播的视角,分析了其使用过程中所形成的使用者之间与受众之间的身份认同性建构,阐明了网络语言符号的社会区隔功能。  相似文献   

6.
中华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面对中华文化认同建构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如何通过社交媒体建构中华文化认同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突破既有中华文化认同建构的研究路径,在借鉴国外相关理论的基础之上从多元一体的视角出发,对青年群体的社交媒体使用与中华文化认同建构情况进行考察,以质化研究为基础,辅以必要的量化分析。通过研究分析结果来重构中华文化认同的指标体系,为如何通过社交媒体建构中华文化认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身份认同是当代人文、社会、政治领域里的一个重要议题。由于其建构必须使用一套共享的符号系统,因此大众传媒与身份认同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而影像凭借其可及性与仿真性在身份认同的建构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影像空间为人们的各种身份认同提供了想象性资源。但是认同建构并非一个单向的过程,受众对媒介所提供的可能性将进行不同的选择以完成自我的建构。  相似文献   

8.
王笛 《北京档案》2018,(7):17-20
身份认同是自档案记忆之后档案界又一个关注点和研究点.身份认同为认识档案文献编纂的社会功能提供了新的视角,赋予了档案文献编纂工作新的价值与意义.身份认同视角下,档案文献编纂具有记忆建构功能、话语媒介功能以及文化宣扬功能,身份认同建构下档案文献编纂功能的发挥,一方面要求编纂工作转向开放参与,另一方面要求编纂的叙事方式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9.
以供需双方为基础的生态旅游,充分考虑了当地的环境与文化的建构。其中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须有当地的社区受众的具身参与,并从生态旅游中获利,在动态运营过程中逐渐形成结构型关系网络的实体社区与虚拟社区,以及社会资本的不断建构与成型。以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西海镇金银滩社区为例,以地方开发特色旅游基地与保护草原文化并行,研究居民自主经营开发的旅游社区模式与外来旅游群体形成动态的社会关系网络。同时传统游牧的实体社区与网络媒介范式下的虚拟社区网络共同构成社区的共同资本。探究民族社区结构型社会资本与网络媒介的关系,需要对旅游地居民的环保意识、旅游发展认知与态度的有关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社区的社会资本运营与网络热媒介的使用呈正相关,同时影响社区成员与外来人群对于当地金银滩游牧文化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研究媒介技术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华语电视在全球传播的过程中,一方面具有消解民族身份认同的功能,另一方面也在努力建构中华民族的认同,两种张力共同形成了华语电视对民族身份认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朱国庆 《东南传播》2012,(12):164-166
本文主要分析在新的媒介技术环境下,祭孔活动作为一种"媒介仪式"的文化认同的悖论问题——在联接群体成员的同时存在一种异质的离散的力量。就如何弥合文化认同与文化表演二者之间的鸿沟,本文提出应该以建立文化认同的社会思想基础为后盾,完成从符号性认同到建构性认同的过渡。  相似文献   

12.
金艳 《东南传播》2012,(8):42-44
本文从传播社会学视角出发,回归以新生代农民工为主体,关注大众传播语境中身份认同所受的影响,分析新生代农民工成长的媒介环境,探究大众传播对其身份认同的作用。指出一方面符号标识与媒体再现不断强化其社会认同,另一方面主体性的缺失与话语空间的匮乏使其自我认同陷入虚化状态。大众传媒有责任调整视角,使新生代农民工真正成为传播活动的主体,在自由表达的过程中确认自己的群体归属和获取自己的个性独立。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传播仪式观的研究思路为鉴,以钟汉良粉丝群体传播与媒介传播的实践活动为例,考察分析仪式下粉丝文化认同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粉丝作为一个个体,有着强烈的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粉丝作为一个群体,其传播仪式的意义,就是通过借助各种符号表征方式,凝聚人心加强集体内部团结,在建构粉丝文化中发掘更多正面健康积极的意义,从而获得外部世界更多接纳和认同.  相似文献   

14.
在新的媒介生态和业态环境下,纪录片中的媒介仪式成为建构国家认同的主要渠道之一.《行进中的中国》是中宣部国际传播局"纪录中国"传播工程的重大外宣项目,该片以媒介时间的组织、媒介空间的搭建和媒介参与者的引导,建构了一场媒介仪式,最终强化了受众的国家认同情感.因此,《行进中的中国》的媒介仪式建构国家认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嵌入程度上,媒介庆典作为一种意义生产模式具有明显的传播优势,因而在表征价值信仰、粘聚社会方面被赋予重要的角色担当。与此同时,作为社会互动的仪式性模式,媒介庆典亦留存明显的局限性,在话语实践上易于走向仪式陷阱,成为附庸化的形式,仪式化更可能成为价值传播的社会控制形式,对庆典仪式的过度商业开发也会消解其社会公益性。本文重点以CCTV《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为实践案例,从仪式传播视角探究媒介庆典的话语表达实践及社会认同空间的建构,以突出其作为具有社会建构意义的巨大话语系统应有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6.
王欢 《视听界》2014,(4):84-88
本文从麦氏父子的媒介“四元律”理论出发,跳出以往媒介研究中以媒介为中心的视角,而是以用户为研究中心,通过对豆瓣电台中活跃用户的观察和访谈,梳理用户使用豆瓣电台(douban.fm)习惯的过程与特点,从而总结出豆瓣电台如何以其独具的新媒体传播特性获得用户青睐,并从中挖掘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未来的网络广播所可能具备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郭宁博 《今传媒》2024,(3):38-42
运动员作为公众人物,在公众面前展现出来的形象更多是媒介对其刻画和建构后的结果。媒介对运动员形象进行全方位建构所产生的效果,除了宣传运动员之外,还能够为媒介宣传赋予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核。在广东工业大学男篮夺冠CUBAL的背景下,各家媒体纷纷利用自身优势建构其媒介形象,并从符号化、情绪化、标杆化三个框架出发,最大程度地发掘其传播价值,产生了良好的建构效果。本文以广东工业大学男篮为研究对象,从媒体分类视角和受众传播理论两个方面分析其媒介形象的建构过程,并进一步探讨在此建构过程中媒介建构方式与以往相比的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18.
刘相 《东南传播》2023,(7):30-33
从中间性的视角出发,乡村仪式这一文化行动亦可以理解为一种媒介。基于S省Z村的参与式观察,发现乡村仪式包含了作为沟通行动的中介和作为符号表征的场域两个维度。在传统村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作为媒介的乡村仪式呈现出空间聚合重组、传递观念凸显和现代功能调试的特点,并发挥着三个作用,分别是:信息传递稳定乡村秩序、文化惯习凝结社会知识、仪式传承建构集体认同。  相似文献   

19.
刘雅欣  邱倩茹  陈思源 《视听》2024,(3):126-130
本文以《逃出大英博物馆》为研究案例,以媒介记忆为研究理论,通过微短剧对媒介记忆的建构、微短剧的情绪追忆和文化认同的要点,研究微短剧如何对抗遗忘及其媒介记忆的存储价值,以及微短剧中集体记忆的情感价值延续和文化书写与传承。研究发现,微短剧可以承载各种各样的媒介记忆,将人们的媒介记忆存储于互联网中,成为人们对抗遗忘的有力工具。但同时,微短剧自身碎片化、泛娱乐化、浅层叙事的缺陷也造成记忆建构的断裂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打破了人们记忆建构的连贯性、持续性和真实性,需要在内容创作和叙事逻辑上多下功夫,增强其沉浸式的交互体验。  相似文献   

20.
随着网络交往日益成为社会的重要交往方式,网络中的人们需要解决"我是谁"和"我们是谁"的问题,本文以豆瓣网为例,探讨公众如何通过媒介使用来建构身份认同。一方面,人们进行着多途径的自我身份建构,强调不同于他人的鲜明个性;另一方面,人们还在不同层面进行着群体身份建构,强调与他者共有的素质或状况。对Web2.0网站来说,加强用户在这两方面的体验是网络空间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