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青团成立的原因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青团是国民党统治时期,蒋介石一手扶植起来的,在中国政坛上,无论从规模还是影响来说,都堪当仅次于国民党和共产党两大政党的现代政团。关于三青团成立的原因,史学界有不同的观点。各观点都持之有据,但各自仅强调了某一时期、场合下的原因和动机。笔者认为三青团的成立是蒋介石寻求多党为一党,整合党内拥蒋派,争夺青年、发动青年抗战等合力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蒋介石出版《中国之命运》一书的主要目的是为国民党制定新时期的建国方略和行动方针,并以之统一国民党员和三青团员的思想.不能简单地把它和第三次反共摩擦直接联系起来,以之作为蒋介石国民党发动第三次反共摩擦的思想准备和舆论动员.在第三次反共摩擦中,国民党对共产党采取了政治招降和武装进攻的两手政策.由于国民党的根本目的是要中共交出军队和地盘,其对共政策最终陷入了政治解决不成、武力解决不能的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3.
三青团江西青干班是江西支团部训练干部的机构,省训团是国民党江西省政府的干训机构。青干班在蒋经国的主导下训练了一批干部,奠定了其政治生涯的班底。二者之间的关系是青干班名义上附属于省训团,但实质是蒋经国的独立王国。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国民党统一训练机构的政策使得青干班从制度上来说隶属于省训团,但又因为党团双轨发展且存在的竞争关系,以及蒋经国的特殊身份和搭建班底的愿望,使得青干班自成一体。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探求国民党和三青团关系的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4.
三民主义青年团(简称三青团)成立的初衷是为了有效组织国内青年,积极参加抗日战争,最终实现三民主义。中共对其也寄予厚望,对三青团采取赞助的态度。但成都"市中事件"表明,蒋介石成立三青团的实质是与中共争夺青年,与其提倡的"维护青年学生前途"的宗旨完全矛盾,中共对三青团的态度也随之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5.
三青团充充当了国民党控制和笼络青年的工具,然而它与国民党之间又存在着非常奇特而微妙的关系,表面上它是国民党的助手组织,实际上与国民党互不统属,由于它先后被复兴社分子和蒋经国所掌握,三青团并入国民党后,势力非但未减,反而扩大,国民党逃至台湾后,仍长期影响着台湾政局。  相似文献   

6.
作者认为蒋介石统治中国22年中曾三次下野与复出,这决不是孤立的偶然事件,而是各个历史阶段尖锐的社会矛盾斗争的结果,反映了国民党内部复杂的人际关系,暴露了蒋介石玩弄政治权术的阴险面目。  相似文献   

7.
1938年,日本侵略者占领武汉后,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逃到重庆的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由片面抗战也随之转为消极抗战。而国民党内部的矛盾斗争也明显地表现出来,蒋桂之间围绕财政上的一系例斗争就是其中之一。本来,以李宗仁、白崇禧为首的新桂系集团与蒋介石统治集团间长期以来就存在着深刻的矛盾。这种矛盾和斗争早在两广统一时就产生了,此后愈  相似文献   

8.
1937年,国内局势紧张,抗战一触即发,蒋介石下令成立三民主义青年团。随后,三青团组织以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建立发展。在抗战期间作为沦陷区的江苏地区,也建立了各级三青团组织。抗战胜利后,江苏省的三青团组织具备了完整的组织结构。本文简要论述抗日战争时期和抗战胜利以后,江苏省三青团组织的建立情况,为今后进一步开展三民主义青年团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从1939年底河南三青团组织成立,到1943年4月三青团一大召开这段时间里,河南三青团与河南共产党的力量都较弱,矛盾的焦点主要是对青年的争夺.通过宣传、争夺青年机构、开办训练班和精神讲话等方式,在青年的思想引导、理论灌输、领导权等方面展开了竞争.国共两党处理彼此间关系的态度也影响了河南三青团和共产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青年党与国民党的关系总的来说是好的。但是又有矛盾的方面。在“九·一八”事变以前的一段时间里,青年党主张“民治”,反对国民党的“党治”,他们之间的矛盾很突出。“九·一八”事变后,青年党一再献媚蒋介石,向蒋表示他要“努力自动抗日”,“继续彻底剿共”,蒋介石不再感到青年党不好驾驭。从1934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