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小明在语文作业本上写了这样两句话:我不管题目的要求是什么?埋头一口气写起来。不管怎么困难?我们也不怕。老师看了,用红笔在两个“?”的旁边画了两个“?”。为什在“什么”、“怎么”这两个疑问词后面用问号还会错呢?张小想来想去,老是想不通,于是跑去问老师。老师没有立即回答,而是指着鲁迅先生写的《故乡》里的句话叫张小明看:我们那时候不知道谈些什么,只记得闰土很高兴,说是上之后,见了许多没有见过的东西。……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一会儿,老师说:“鲁迅先生写的这两句话,虽然用了疑词,但都没有…  相似文献   

2.
我的老师     
我们班的语文老师是张老师。她很苗条,一头齐肩的长发,一双明亮的眼睛。 张老师记性很好。上次一个同学因为犯错误要写一篇三百字的日记,那个同学好长时间都没有交日记,我们都忘记这事儿了,张老师却还记得。这样大家就不敢犯错误啦。  相似文献   

3.
我是“学习委员”,大小也算是个干部吧。以前,在我们班里有这么一句话:“班干部就是老师的传话筒,同学的出气筒。”这里面既有班干部对自己的自嘲,也有同学的评价。我倒不这么认为。我觉得,班干部也是学生,也是同学中的一员,所以班干部很了解同学们的情况,应当多向老师提出好的建议,而不仅是老师向同学传话的传话筒。有一次,老师叫我去领当天的作业卷子。我到油印室一看,一套卷子有七八张,我们当天还有其他学科的作业,只用一个晚上根本写不完。于是,我找到老师说:“老师我们今天还有其他学科的作业,负担挺重的。您看,您这…  相似文献   

4.
朱舜水其人     
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一中曾回忆道,自己从日本东京到仙台学医时,途经很多驿站,但其名称大多忘记了.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名,为什么会记得“水户”呢?显然与这里是明末遗民朱舜水客死之地有关。事实上.鲁迅先生还曾前往朱舜水之墓拜谒。那么,朱舜水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前往拜谒其墓.并印象深刻?近日,笔查阅了有关资料,了解到一些有关朱舜水的情况.现介绍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读文学作品,我们往往会被一些精彩的细节所吸引,久久不能忘怀。不是吗?读鲁迅的《阿Q正传》,谁能忘记阿Q用尽平生的气力在供状上“画圆”的细节呢?细节,虽只是一枝一蔓,没有它却不会产生出好的作品来。由此,笔者联想到被誉之为“灵魂工程师”的教师,不是也该多给学生留些难忘的“细节”吗?让他们品味、咀嚼,甚至终身难忘。鲁迅先生在东渡日本求学期间,对穿着一丝不苟、教学认真严谨的藤野先生极为敬畏,一辈子都忘不了这位异国“园丁”,在自己笔记本上留下的那些改笔。笔者记得上小学时,因一件小事被语文老师错怪了一通。自…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主席评价鲁迅先生说:“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我心潮起伏,当然不仅仅是因为主席“金口玉言”,更是因为这定位恰如其分,我心里“圣人”二字有了最亲切的形象。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毕生对鲁迅充满敬意,他说:“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中国的第一个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的确,阅读鲁迅的作品,感受鲁迅的作品,你会越来越感受到他的思想的深邃。《藤野先生》写于1926年10月。“三·一八惨案”后,由于鲁迅先生积极支持进步青年的爱国行动,受到反动势力的通缉和反动文化界的迫害,不得已来到厦门,在厦门大学任教。在仍然摆脱不了恶势力纠缠的情况下,在激愤之中鲁迅先生写下了此文,本意在缅怀恩师,却也写出了作者在日本求学时的生活片断,把自己对往事的回忆和现实斗争结合起来,以…  相似文献   

8.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们和《成长》杂志《、中国少年儿童》杂志共同策划的有关表扬的专题已经顺利通过了,这个专题即将在这两个刊物上发表,我们班许多同学的精彩言论被采用,而且得到了编辑部叔叔阿姨的高度赞扬呢。今天老师让大家先睹为快,请看屏幕,这是老师选取的几个同学的文章。(打开课件)生:(高兴,瞪大了眼睛看屏幕)爸爸妈妈经常表扬我,这可能在我们班的同学里面是很少见的。记得有一次,我家来了客人,是我爸爸的结拜兄嫂和他们的女儿。我非常高兴,给他们端来茶水,有礼貌地问候他们。我还给大家说了几个谜语让大家…  相似文献   

9.
作文难,难作文。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克服这个"难"字呢?
  曾有人向鲁迅先生请教写文章的秘诀,鲁迅先生直截了当地说:"文章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这是鲁迅先生写作经验的总结,这对我深有启发。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小学作文而且是语文教学中的难中之难。为此,我苦恼过,也曾想放弃,但看见学生那童稚的眼神,我于心不忍。记得有人曾说过:请享受无法回避的痛苦吧!于是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0.
真正的转化     
<正>我忘不了巴特利特先生,他是我们的生物老师。有一天,他带领我们讨论蛹化蝶的过程。"在茧里的转化过程是什么样的?"先生问,"哪个同学见过蛹变成蝶那一瞬间?那是个什么样子?"大家沉默无语,因为没有谁见过。第二周,先生在树林里找到一只茧带进了课堂,我们都饶有兴趣地围在先生身边。只见先生拿出一把刀,把茧割成两半。茧里看上去空空如也。"里面什么也没有呀!"一位同学禁不住叫起来。"就在里面,"先生说,"只不过还没有成形,活的有机物质就在茧  相似文献   

11.
<正>作为班主任,不时地听各科老师反映:"班里又有几个同学不交作业。问原因,学生说作业本忘记带了,其实是根本没写。要求家长检查作业并签字时,也总有两三个学生说爸妈不在家,其实他们根本没让家长看作业。"不仅在学习上,老师们在  相似文献   

12.
不久以前,我到和平县(广东)贝墩公社慎行小学附中初一班听课。语文教师朱春锦老师在课堂上做到了精讲多练,讲出新意,练到实处,学生学有所得。朱老师这堂示范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课了。朱老师首先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是否学过有关鲁迅先生的课文?是讲什么内容的?”沉默片刻,有的同学议论开了,朱老师让一个学生起来回答,那同学回答说:“在五年级时,我们学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是讲鲁迅先生热爱人民,憎恨敌人;为别人想得多,  相似文献   

13.
记得很多年前,听过一位语文教师上的《桂林山水》一课。具体情节忘记了,但是有两个环节至今记忆犹新。一个是老师给课文画的黑板画,另一个是老师带学生哼唱的《让我们荡起双桨》。她一边上课,一边板画。课快上完了,一幅简单的山水画也画好了。接着她带领学生,随着优美的旋律,  相似文献   

14.
世上关于鲁迅先生的文字可谓多矣,评价也言人人殊,极不相同,甚至有天壤之别。就拿忆念鲁迅先生的文章来说吧,那些亲历者所谈及的种种事实,单单从表面上看,就往往给人以矛盾之感。有人举例说鲁迅先生天真、宽厚、看重感情,有人举例说鲁迅先生多疑、刻毒、不讲友情,且所举之例又都是真实可考的。举个手边的例子吧,唐先生在《琐忆》中讲了一个鲁迅先生帮助一个并不太熟的青年人补靴子的故事,让你觉得鲁迅先生对青年人热情得简直到了发傻的地步。但王晓明先生在《鲁迅传》中也讲了一个鲁迅对待青年人的细节:“一位旧日的学生去拜访他…  相似文献   

15.
一位同学在收看中央电视台“科学&;#183;教育”频道“人物”栏目对鲁迅先生生平的介绍节目时.听到解说词中有这样一句:“在鲁迅先生13岁时,他的祖父园罪人狱,其家也随之陷入困顿。”他发现在学习鲁迅先生的文章时,老师从来没有介绍过这方面的情况。于是,他翻阅了几本鲁迅先生的传记,也没有找到相关的介绍说明。他希望我能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有关情况。  相似文献   

16.
一位老师教《坐井观天》一课时。在学完课文后.设计了一道培养创新思维的说话题:以《青蛙跳出井口后》为题。自己编写一段故事。学生们踊跃发言。他们的奇思妙想赢得了阵阵掌声。听课的老师也不由得点头赞许。这时。在举起的小手中,怯生生半伸半就地伸出了一只小手。主讲老师叫了那名同学。这位同学站起来说:“青蛙跳出井口后,看了看外面。觉得还是井里面好,于是它又……”顿时,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这位老师连忙打断了他的话。示意让他坐下,并言归正传:“我们不能像井中的青蛙那样——坐井观天……”此时。这位同学满脸通红,羞愧地低下了头。  相似文献   

17.
也许是我们和父母年龄上有着20多岁的差距;也许是我们经历的时代不同了;也许是现在我们都是独生子女,而父母那时有很多兄弟姐妹;也许……我也不知为什么,反正有些话我不肯和父母说。记得有一次上生物课,有个同学往窗外看。生物老师说:“嗨!那个同学,别看外边了!虽然外边树叶上进行着光合作用,但你也看不见呀。来来来,看我这儿,我给你讲光合作用的原理吧!”这个同学不好意思地挠  相似文献   

18.
第一课时(随着上课铃声,钱老师面带笑容地走进教室.)师:昨天我布置大家自读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有些同学看了课文后提了不少问题,动了许多脑筋,所以我对上好这堂课充满了信心.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先由学生给课文分段。当明确本文分三段  相似文献   

19.
【路子对你说】我们对鲁迅都不陌生,他是中学语文教材中名字出现次数最多的作家。今年的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70周年的纪念日。我读中学的时候,语文考卷上经常出现和鲁迅先生有关的文学常识填空,鲁迅是哪里人,哪年出生,有什么代表作品啊等等。往往还有一连三个空,鲁迅是伟大的某某家某某家某某家,这三个空如果答案次序填颠倒了,也是不得分的。记得当时的语文老师教导我们,要死死记住顺序,简称“文思革”,即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相似文献   

20.
陈善云 《现代语文》2006,(2):120-120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所写的一篇名杂,被选入了各种版本的中学语教科书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范。本人在学生时跟老师学过,当老师后也给学生教过,还听同行上公开课公开讲授过。本人非常清楚地记得:从本人当学生时的老师到当学生老师的本人及同行,为学生解释“大宅子”时,均异常一致地将“大宅子”解释为“比作化遗产”。有据可查的人教社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第一册(2000年3月第2版)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