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肖川 《青年教师》2004,(1):45-45
“学贵有疑”,古人多有论述。宋代大儒朱熹就曾说:“读书无疑须有疑,有疑定要求无疑。无疑本自有疑始,有疑方能达无疑。”名学陆九渊的观点更是精辟:“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另一学张载也讲过:“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但为什么要有疑,怎样从无疑到有疑,却没有详尽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大疑可大进     
梁万明 《教育文汇》2012,(10):35-35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致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这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教育家朱熹关于读书的一段精辟论述。  相似文献   

3.
“质疑问难”浅析许兰英宋代大教育家朱熹曾经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明代学者陈献章也说过:“学贵置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出。”可见,疑是学习进取的关键。有疑了有思,有思才有问,有问才有悟。质疑问难“双边”活动,教...  相似文献   

4.
陈桂红 《教育艺术》2004,(11):27-28
我国古代教育家朱熹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为学: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公正严谨的观点启示我们:从广义的角度而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师生的交互活动,重视引导学生精思善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去合理地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孔子曰:“疑,思之始,学之始。”有疑问才能产生认知的需要,才能产生积极的思维。质疑一般经过有疑一无疑一有疑的过程。要使学生有疑,教师就应启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促使学生在问题中产生疑问并大胆质疑。经过质疑后,学生往往以为问题已经解决,便开始处于无疑状态。在此情况下,教师要抓住学生似懂非懂的问题和时  相似文献   

6.
质疑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贵有疑,疑则进。本从善疑、巧向、自疑、争辩、互疑、讨论等多种质疑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形成教学相长,共同探讨的氛围。  相似文献   

7.
设疑导学艺术在历史课堂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疑导学艺术在历史课堂中的体现樊浩旭宋朱熹曾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心理学家也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即问题。设疑可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启动学生思维。设疑之于教学,犹如清泉之于水潭。清泉一失,水...  相似文献   

8.
古语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即问题。设疑可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启动学生思维。于教学中适当设疑,犹如清泉流入水潭,若清泉一失,水潭即成无波无澜的死水。数学教学中运用设疑导学,无疑具有积极作用,但又不能流于形式,本文试就此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思”是学习的重要方法,“疑”是启迪思维的重要钥匙,有学必有疑,有疑必有思。可见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但是,在小学教育中,学生升到三年级,上课时主动举手的人数就明显减少,到了四五年级,大多数学生就不肯主动当众发言,究竟是什么原囚呢?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心理学认为,“疑,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传统教学方法,注意“设疑──释疑”,把“释疑”作为教师的天职,学生“无疑”便是教学过程的结束。这显然不利于培养创造型人才。“三疑法”教学,是在“释疑”之后,有意让学生产生新的疑问,使教学在“有疑”中结束。其教学模式:“设疑──释疑──再设疑”。下面介绍我怎样用“三疑法”上好复习课。例1、分数应用题的基本题目和基本解法教师:教材中的分数应用题很多,形式也是千变万化。我们想一个什么办法才能达到以少胜多、以不变应万变呢?下面,解…  相似文献   

11.
“学贵有疑”。学习中重视质疑问难,勤于思考;善于与人讨论,甚至于争辩是一种很 可贵很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朱子读书法》阐明朱熹的观点: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番后,疑渐释,以至融 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又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 方是长进。”朱熹把“有疑──解疑──无疑”作为一个读书的理解过程,并且认为只有达 到这种境界才会有长进。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的学习方法。这样可以提高 学生的综合素质。 …  相似文献   

12.
疑,即疑问,它是教学中的必然现象,是教学的先导和起点,可以说,没有“疑”,就没有教学。设疑,是教师在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方法。虽然,设疑,也就是设置疑问的意思,但是一个“设”字就说明不是一般的疑问,它充分体现了教师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的主导作用。疑问在何时设,何处设,怎样设,如何启发学生,如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怎样才能更好地因势利导,这些都涉及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设疑的艺术问题。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方是进矣。”教师设的疑要能激发、唤醒、鼓励学…  相似文献   

13.
课堂设疑四忌设疑,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有积极作用。但设疑如果缺乏层次性、启发性、针对性、系统性,就会失去应有的价值。所以,课堂设疑有四忌。1.忌深而难设计的问题过深,会使学生望“疑”兴叹,失去信心。应设计一些略高于...  相似文献   

14.
“学贵有疑”。学习中重视质疑问题,勤于思考;善于与人讨论,甚至于争辩是一种很可贵很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朱了读书法》阐明朱熹的观点:“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番后,疑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又说:“读者无疑者须都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把“有疑--解疑--无疑”作为一个读书的理解过程,并且认为只有驼 境界才会有长进。因此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题的学习方法。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5.
学须有疑,学贵有疑。古今中外的教育无不重视这一“疑”字。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英国、美国、加拿大等欧美国家在上个世纪末研究的STS(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科学教育中也指出“科学即为质疑、解释与证明。”而且把提出问题的数量和质量作为判断一个学生创造能力的一个标准。  相似文献   

16.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质疑能力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质疑是学生探究的开始。  相似文献   

17.
化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中国宋代哲学家、教育家、集理学之大成朱熹曾说:“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创造、发明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很难想象,一个没有问题意识的学生,能够主动地、不断地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  相似文献   

18.
读书贵在有疑,其中的道理古人早有揭示。宋代陆九渊说过:“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宋代另一位学者张载也说过:“在有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认为,把一切学问都看得很容易,而自己觉得没什么可疑的人,一定是未曾学习的人,因为未曾学,虽有疑难也不知道。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所务,惟在启发引导”。可见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最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要善于设疑。有疑才会有问,有问才会有思,之后才会有新的发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瓦特发明蒸汽机,都是起源于疑,可见疑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有疑而问,有问而思,这样才能充分发  相似文献   

20.
课堂提问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门教学艺术。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都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明代陈献章电说过:“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些话是很有道理的,“须教有疑”,就是通过使学生心中产生疑问,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教师的提问水平的高低,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很重要的关系。那么,在语课堂教学中,怎样巧用提问,激活课堂教学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