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维 《语文天地》2014,(5):51-52
在高考语文阅卷中,往往有一个怪现象,使阅卷教师感到非常困惑,那就是阅读理解主观试题,学生的答题纸上都写得满满的,但是得分甚低。专家们认真研究此现象后发现,根本原因还在于学生阅读文本过于仓促,还未能读懂或基本读懂文本就急于下笔答题,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如何避免此类现象的出现呢?专家们只给了两个字——裸读。  相似文献   

2.
<正>许多老师都有相同的烦恼,那就是一个字——累。这让我想起了《人民教育》上的一句话:"如果你是一个忙碌的老师,你的学生也是忙碌的学生,那你就不是一个优秀的老师。"做一个有智慧的"懒"老师,不光可以解放自己,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怎样做一个有智慧的"懒"老师?一、课堂教学中的"懒"我们目前的语文课堂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老师讲得多,学生听得多。这样的结果是老师累,学生被动。我们何不偷偷懒?把课堂还给学生,能说的让学生说,能想的让  相似文献   

3.
邱磊  傅国涌 《教师》2013,(10):5-7
教育是什么?在今天一般中国人眼中,其实"教育"只被理解成一个字:只有"教",没有"育"。"育"是什么?我们可以联想到孕育、哺育、养育……都跟生命有关。如果我们把这个"育"当成"教育"的重心,就可以想到"教育"从来都不是一个结果,"教育"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生命展开的过程,就像一棵树,从一粒种子到参天大树,这是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如果你只看到结果,那不是教育。所以,当我们理解"教育"这个词的时候,只把重心放在前面那个字,那就是注重结果的教育;而事实上,教育是一个开放的过  相似文献   

4.
《高中生》2008,(17):56-56
作者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抒自己的所思所想,展现自己至真的情感,便最易打动人,但记叙时要注意情感的自然流露,不能过于偏激、极端。作文是一个人真性情的流露,如果你对生活过于悲观、沮丧,那你的作文又怎么会有亮色呢?请看下面的例子。以"习惯"为题写一篇文章,体裁不限,不少于800字。  相似文献   

5.
书籍既然是良师益友,我们就应该在书籍那里有所得,就应该和书籍倾吐心里话,把自己读书后最真实的收获、体会、感悟讲出来,写下来。如果用你的心与书经常进行对话,长此下去,你就会在"朋友"的帮助下获益匪浅。我们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启迪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是读后感。读后感是读者与书进行对话的最好方式,而读懂文章是写好读  相似文献   

6.
雪化了是什么有一道填空题:雪化了变成学生答案五花八门:化成水;变成了泥;结成冰......只有一位学生填"雪化了变成春天"。老师给前者打了对钩,后者打了个红叉。原载《中国青年报》"彩虹"咋解释儿子回家问:"'彩虹'怎么解释?"父亲反问道:"'彩虹'还要解词?"'这是语文老师要求做的。"儿子一脸严肃。"那你就按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写一下就行了。彩虹你还没见过?""见是见过,也能说个大概。不过老师不让这样做。"父亲没着数了。只好告诉儿子《现代汉语词典》里有现成的。儿子终于找到了"彩虹"辞条,高兴地抄了100多字。那是一段从物…  相似文献   

7.
是呀,考试的时候闭上眼睛,那还怎么看试卷呢?Tom怎么会这样安慰郝鹏啊?真是太奇怪了.呵呵,如果你真把这句话中的"close your eyes to…"理解为"闭上你的眼睛",那你可就错了.其实,"close your eyes to…"是个英语成语,它的意思是"不管……""不理会……".是啊,考试的时候如果你能不理会其他的东西,只把心思放在试题上,那你就会有不错的发挥了.  相似文献   

8.
胡莎 《教师》2012,(34):14-14
教师都有教好书、育好人的愿望,都在兢兢业业地工作,班主任工作的琐碎、繁杂且不说,单是每日面对那一群年龄差不多,却思想各异、性格不同的学生,处理他们各种各样的问题,就会使我们疲于奔命。每个班主任都有自己的带班理想,就我而言,只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真诚换取他们的真心,将他们凝聚到一起,自觉维护班级形象和荣誉,自愿地尽己所能为班级、为同学服务。而要使一个班级不断前进,班主任除了做好一些常规工作外,还需把自己真正融入到学生中间,多理解他们、体谅他们,让他们愿意把你当作好朋友,与你交流,更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9.
读懂书     
把书读过了,不等于把书读懂了。做了笔记,也不等于读懂了。偏偏,读一本书,最重要的就是要把它读懂。要读懂一本书,要注意:(一)先要知道作者到底说了些什么;(二)检查你确  相似文献   

10.
一、整体把握———通顺关阅读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要先让学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争当“小小剪辑师”,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课文的内容来个剪辑梳理,然后与小组的同学交流自己都读懂了些什么。例如教学《灰雀》一课,在初读课文时,我就设计了这样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去自主阅读自主领悟:1.默读:画出你能读懂的句子。2.讨论:说说你读懂了什么?3.联想:由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学生的初步理解往往都是点滴零散的,有的学生说:我知道灰雀很可爱;有的说:我知道灰雀不见了,是小男孩把它抓走了;还有的说:我知道列宁很喜欢灰雀……  相似文献   

11.
一、如何读懂一本书 读不懂一本书——这样的“痛苦”我经历过很多次.一开始,一本书的大门紧闭着,你频频敲门却得不到应答.通往阅读之路的第一道关卡,就把人“卡”得无所适从.阅读是一个人的探险之旅.必要时,借助外界提供的“攻略”,可以帮助我们把路走得更远.  相似文献   

12.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生:喜欢。师:那好极了,请你根据画面的意思猜一个寓言故事的名字,如果你猜对了,电脑博士会奖给你一本书。注意看大屏幕(课件依次演示反映《亡羊补牢》、《守株待兔》、《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四个故事主要内容的图片)。生:看图片猜出四个故事。师:了不起,一下就把四个故事都猜对了。书里还藏着小秘密呢,仔细看,你发现什么了?(课件演示:打开四本书,里面有“寓言”两个艺术字。“寓言”两个字里还套着“道理”、“故事”四个字)生:“寓”字的里面有“道理”,“言”字的里面有“故事”。师:看得真仔细!那你知道什么…  相似文献   

13.
一个老师走上工作岗位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要和学生打交道。当你接手一个新的班级,带新的一届学生,就意味着你要和"另一群"学生开始一段短暂而丰腴的征程。魏书生说:"当你把学生看成天使,那你天天生活在天堂里;当你把学生看成魔鬼,那你天天生活在地狱里。"选择"天堂"还是"地狱",决定权在我们自己手里。当我选择"天堂"的时候,我就努力给这群学生插上会飞的翅膀,使他们变成善良的天使。这双翅膀上镶嵌着我去天堂路上  相似文献   

14.
大度读人     
一个人就是一本书。读人,比读其他文字写就的书更难。我认认真真地读,读了大半辈子,至今还没有读懂这本"人之书"。有的人,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愿意把伞借给你,而下雨的时候,他却打着伞悄悄地先走了。你读他时,千万别埋怨他。因为他自己不愿意被雨淋着(况且是人家的雨伞),也不愿意分担别人的困难,你能说什么呢?还是自己常备一把伞吧。  相似文献   

15.
<正>如果你有一个苹果,跟别人交换,那你还是拥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份快乐,与别人交换,那你就拥有两份快乐。——题记我们不过只是普通人而已,但有时候改变人一生的往往不是什么豪言壮语,而仅仅是一声呵护,一种关怀,一点引导,一点分享。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喜悦,正是为别人的生命增添了一种色彩,犹如一片彩云散入人们心田,化成种子,生长出一棵茁壮的大树,树上的每一片叶子上都写着两个字:"希望"。分享正是给人以  相似文献   

16.
如果有人说"我知道你在想什么",那你肯定认为他在撒谎。可是,科学发展到现在,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都发生了。美国埃默里大学的医生成功地使电脑"读懂"一位瘫痪病人的思想:医生把两个比笔尖还小的、带有电极的玻璃锥植入病人大脑皮层中。当病人有意念时,神经元会驱动电极,把信号发给微型接收机,经放大器传给电脑,从而发出表达自己意思的声音,如"我口渴"等。  相似文献   

17.
在我们班学生数学作业完成情况的记载表中也有我的名字,那是我自己主动把自己“降格”为班里的一个普通学生。我认为这样做没有什么不妥,老师本来就应该是班里能为大家做样子的最好“学生”;孩子们更觉得应该如此,用他们的话来说:你本来就是班级中的一员么.  相似文献   

18.
"这道题我已经讲了好多遍了,你怎么还是错?"面对一些简单的题型,学生总是错,你是否会气愤地对学生这样说呢?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出现错误,我总是自己把这道题再讲解一遍,或者让其他学生说说正确的解法,如果下次还错,就会想着他上次是不是没有认真听讲,却很少认真去倾听学生自己的想法,或者当着全班的面去帮他找找错误的原因。华应龙老师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典范,他的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华老师就是从孩子们的两道错题着手  相似文献   

19.
<正>一、以时间为线索来写人叙事[病文展现]我读懂了亲情"妈妈,我爱你!"站在书桌旁,我手里捧着一张你给我写的字条,喃喃地默念道。簌簌滴下的泪水打湿了字条上那写得并不太规范的字:"孩子,妈妈走了。请原谅妈妈的莽撞,不该在你不同意的情  相似文献   

20.
高林生 《河北教育》2000,(10):19-20
读是小学生学好语文的基本功,也是吸收、内化、积累、品味语言最有效的途径。读看似简单,其实真要读好并不容易。至少要过好三“关”——一要过识字关,读得正确、连贯;二要过解词释语关,把文章读懂;三要过化言为意关,读得有感情。   一、过识字关,读得正确、连贯   识字是阅读文章的前提。学生要读一篇课文,如果还有许多生字不认识,自然谈不上读得正确、连贯。是不是认识了字就能够读得连贯呢?还不能这样讲。这里有一个熟练程度的问题。读书时,如果把每个字的细微末节都要辨认清楚才能读出音来,那势必会把注意力放到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