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6 毫秒
1.
唐兰先生曾说过,戴侗“是许慎以后,唯一值得在文字学史上推举的”人[1]。他的《六书故·六书通释》一文,全面、深刻地阐述了他的文字观点,对文字与语言的关系、汉字的起源、六书的制作原理等都作了精辟的论述。许多见解发前人所未发,很值得后人重视。本文仅就戴氏关于文字的“形声观”和“阴阳观”谈点粗浅的认识。一、形声观这里的“报声”不是指六书细目中狭义的“形声”,而是就整个文字而说的广义的形声,即形语言之声。戴侗说,“声,气之鸣也;文,声之象也”,“六书皆以形人声而已矣”t‘]。“人声”就是语言。语言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
马叙伦从"<说文>学"和"六书"说出发考察中国文字,"六书二系"说是他的理论核心;他通过实践分析认为俗字不合"六书","六书"理论适用于金石刻辞文字;并吸收新材料新方法研究"六书",阐释许慎的文字学思想.马氏的文字学思想固守传统,相对保守,但保守之中也表现出进步性,如"三书说"和语源学的思想对今天仍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六书”源于周礼保氏教国子,发展于汉代许慎的《说解字》,前重在以形教学汉字,后旨在以形解说汉字义音的构型,许慎的“六书”原本不是造字法,但激发了后人追究汉字创造的思考,用“六书”作为造字法对汉字初创进行了长期坚韧不拔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应当看到这是后人对许慎“六书”价值的发现和利用。  相似文献   

4.
<正>汉字“六书”之说肇于汉代,而述之最详者为东汉许慎。许氏不只在《说文解字·叙》中列叙了六书细目的义例,还在《说文解字》正文中以六书理论为指导对汉字的形体、意义、声读进行了辨析,这在汉字研究史上是具有开创性的贡献的。 许慎以后直到南店宋初,传述六书不乏其人,其著名者西晋有卫恒,北魏有江式,  相似文献   

5.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详细地阐述了他对汉字形音义相互关系的理论 ,特别是汉字语义学的理论。首先他对文字的性质和文字的形、音、义的关系作了确切而明晰的说明。其次 ,“六书”理论是理解汉字形音义关系和汉字这一书写符号的体系的关键。他关于“六书”的阐述是其汉字语义学的核心  相似文献   

6.
“六书”是研究汉字的理论 ,两千年来的汉字研究与教学都与它息息相关 ,而且这一学术传统仍将继续发扬下去。可以说 ,“六书”研究不仅具有悠久历史传统 ,也仍然富有蓬勃的生机。因此 ,清理、总结“六书”研究的学术史 ,使学人对“六书”的形成、发展概况有个比较系统的了解 ,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中国文联出版社新近出版的韩伟先生所著《“六书”研究史稿》,就是这样一部全面、系统阐述“六书”研究史的力作。一、体系严密 ,分期富有科学性《“六书”研究史稿》(以下简称《史稿》)对从汉代兴起而绵延至今的“六书”之学做出了历史的分…  相似文献   

7.
“六书”中前“四书”之比较研究韩伟在古代汉语中,读起汉字造字方法,总离不开“六书”之说,“六书”,即古人根据汉字结构归纳出来的汉字构造结论。汉代班固在他的“《汉书·艺文志》中说,“六书”乃“造字之本”,而文子学家戴震则认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  相似文献   

8.
徐锴《系传》开创了对《说文》多方面研究的先河,在六书问题上,徐锴提出“六书三耦”说,进行初步研究,都不乏新见解。通观六书学史,他的见解对后世的六书研究确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9.
宋元明时期是六书理论研究的中兴期,其创新性研究成果有“右文说”、“汉字形体结构理论、词义系统研究、转注研究、对指事的见解和“四经二纬”说等等。这些成果展现了此期六书理论研究的兴起之貌,内蕴着一种深刻的时代学术精神。  相似文献   

10.
查检《说文解字》,合“或体”、“新附”字,共得注明“省声”者三百余字。可见,许慎以“六书”分析汉字结构时给了这一条例以相当重要的地位。 “省声”并非独立于“六书”之外的一个所谓“补充”条例,而是属于占汉字体系绝对优势的“形声”字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究竟什么是“省声”呢?我们知道,汉字体系中的形声字必须由表示事物类属范畴的“形符”(或“意符”)和表示音读的“声符”两部分组成,缺少其中之一“形声”之说就不能成立。而所谓“省声”,就是指表示音读的“声  相似文献   

11.
“Not”虽为一个简单的否定词,但其在句子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对它的用法的掌握将直接影响我们对句义的理解,文章以实例分析探讨了“Not”一词的灵活用法,和它在某些结构以及习惯用语中的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12.
从“勿攸”到“忽悠”——“忽悠”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忽悠”的本意是指旗帜随风飘扬的样子,究其本原应作“勿攸”。后来。在同音假借的作用下,“勿攸”改作“忽攸”或“勿悠”。最后,“忽攸”或“勿悠”在偏旁类化的作用下又改作现今通用的“忽悠”。  相似文献   

13.
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媒体技术和数码技术的革新,计算机和移动通信终端设备日渐迷你化。传播技术的每一次创新都带动着文学的革命性变化,在自媒体时代传播技术的变革已经渗入到文学内部中来。该文主要探讨在自媒体时代下的文学的"微"化特点,以及在自媒体背景下"微"文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公民:“以人为本”的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以人为本"的理论探讨中,关于主体的问题莫衷一是.本文认为,"以人为本"的人应当定位于公民."公民",其外延更为宽广,内涵更加丰富.将"以人为本"的"人"定位于公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势所趋.其实践价值是在现代社会发展背景下,有利于加强监督、从严治党,防止将"人民利益"虚幻化;也有利于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和公民义务的履行,促进其主体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5.
船山"人"论     
对人的关注,是船山学的主旨所在。船山学的人文精神立足的是人,关注的是人,提升的是人。船山对“人”的关注与论述,高扬了人的主体精神与人的价值,突显了中国人文传统的主题,闪烁着人文启蒙之光。  相似文献   

16.
Qbasic语言是学习其它计算机高级语言的基础,教好这门课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辅助环节也非常重要。本文主要从激发学生兴趣、指导学生预复习、重视实践环节、课后辅导等多方面介绍了笔者的教学体会。  相似文献   

17.
历来人们对“多”字的词性认识很不统一。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从“多”字的意义和语法功能两方面可以判断出它应该是兼有形容词、副词、数词的兼类词。  相似文献   

18.
文言词"然"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词之一,"然"的用法和词性都比较复杂,对"然"的解释不能生搬硬套,应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理解、翻译。  相似文献   

19.
陆机《文赋》中提出的“苕发颖竖”、“榛楛勿剪”的“秀句”创作原则,关注局部美,注重秀词丽句的创作,体现了与传统美学关注整体协调不同的美学观念。本文对陆机“秀句”创作原则所产生的文化、历史语境进行了梳理,并对其中所蕴含的美学观念和审美价值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一美学思想是魏晋以来儒家诗教观念衰落,文学创作追求形式之美的时代特征的反映。  相似文献   

20.
关于"自"的词性,学者们没有一致的见解,特别是"自"能否作词尾,更是没有定论。我们认为,"自"有代词、副词、介词和连词四种词性,它还能和其它字组成复音词。同时,本文在归纳"自"词性的基础上,试析《世说新语》中的"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