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杨楠  韩佳蔚 《文教资料》2014,(20):38-39
陕西省关中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深厚的文化积淀孕育了特色鲜明的关中方言和民俗文化,关中方言的饮食词汇系统正是观察和研究关中地区历史文化的珍贵材料。该地区自远古以来形成了高度发展的农耕文化,以及在独特自然生态环境下农作物种类和丰富食材对关中地区饮食文化样态的深刻影响,使方言的词汇系统沉积了丰富的饮食词语。关中自古以来作为多民族聚居区,其风格杂糅的面食文化使得关中方言的饮食词汇更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2.
关中方言话语叙述的核心是农业生产活动,农耕经济下的乡村生活是关中人修辞的文化语境。关中方言中的修辞表达积淀了秦人群体对民族历史与艰辛生活的沉重记忆,蕴涵着古朴凝重的民俗风情和丰富的民间智慧。关中人的思想性格、生活情趣、价值取向,以及关中地区悠久的文化传统都弥漫于关中人的修辞活动中。  相似文献   

3.
民间文学中的关中方言负载了独特的民俗文化。关中方言话语主题的核心即农耕文明,其话语组合展示了汉民族质朴凝重的农耕生活的风俗画卷;它不仅负载了正在流播的风俗文化,而且积淀了大量已消亡的风俗文化。方言的词汇系统蕴涵了关中人民的语言智慧、对群体艰辛生活的记忆与体悟;关中人独特的思想性格、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关中地区悠久深厚的文化传统皆渗透于方言的深层结构中。  相似文献   

4.
"一带一路"策略的提出给关中方言的保护和推广带来了新的契机,通过对关中方言的产生、演变、特点及研究现状、成果和不足进行分析,旨在对保护关中方言、传承陕西特色文化做出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5.
关中作为秦汉等朝代的建都之地,具有悠久的历史。与作为汉民族共同语的普通话相比,关中方言具有其独特的语言系统,而在这一系统中,词汇系统是展示关中语言独特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关中方言词汇与普通话的区别进行研究,力求展示关中词汇的独特魅力及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6.
《关中方言古词论稿》序序一钱曾怡春节刚过,朱正义同志将他的书稿《关中方言古语词研究》拿给我看。我读着,觉得他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关中方言古语词研究》收集了在古代文献中可以查到而且通行于现代关中地区的词语212条,逐条按文献的历史顺序引出古代用例...  相似文献   

7.
关中方言的一项重要参考资料——读《李十三十大本》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清代关中方言的研究材料相对较少,学者或直接从唐宋西北方音下推今关中方言,或以今关中方言直接上接唐宋西北方音。明清时期关中方言的特征大都是缺失的一环。戏曲语言对研究汉语方言具有重要意义。清代碗碗腔剧作家李十三的《李十三十大本》中保留着诸多关中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是研究关中方言的一项重要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8.
方言,是一种在语音、语义和语法关系上具有特殊规定的地方化语言。而陕西关中方言,由于其地理位置的关系,在历史上更有其特殊意义。作者从关中方言的特殊意义、关中方言例举及研究方向三个方面、提出了个人对研究关中方言一些意见,对研究关中方言有一定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9.
关中方言的副词体系呈现出个性鲜明的语法特色。关中方言中存在一些共同语所没有的副词,它们有特殊的语法功能和独特的表达效果。分析其来源,可以发现它们是汉语实词词义虚化的结果,其词义在演变的过程中留下不同于共同语的历史轨迹。这些方言中频频使用、特色鲜明的副词是构成关中方言地域性特征和独特魅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陕西关中方言因其独特的魅力在北方方言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作为关中方言的分支,对渭南方言的研究却较少。渭南方言和关中方言有相同之处,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正是有了这种差异,渭南方言才独树一帜。通过研究概括渭南方言词的特点,可以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人文特点。当缺乏文献时,方言就可能成为解开地方文化史之谜的钥匙。  相似文献   

11.
《史记》中采用了大量方言,特别是关中方言词语。在前辈时哲的基础上摭拾“禳”、“刳”、“傭”等6个《史记》中所见的关中方言词语,从民俗等角度进行考释,并从共时平面分析关中方言对宁夏南部山区方言的影响,对《史记》词汇的研究和汉语方言的研究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陕西商州的丧葬方言词语真实地记录了农村丧葬习俗的全过程,再现了古朴醇厚的地域文化踪迹。商州农村丧葬礼俗极具地方特色,丧葬习俗中出现的方言俗语数量繁多、内涵丰富。联系商州自然地理状况、历史人文背景,选取有代表意义的方言俗语进行研究,分析此类词语反映的思想内涵,进而揭示商州的地域文化和民众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3.
方言的形成有其独特的地缘和历史因素。在古代,中原人一次又一次地迁入五邑地区,中原话及由中原话演变而成的客家话结合,并融入冈州土话,逐渐形成别具一格的五邑方言.鸦片战争后,大批五邑人远涉重洋,流向海外,因而五邑方言又渗入了大量外来语,使五色方言染上了很多外来文化的色彩.  相似文献   

14.
关中东部地区,古今英杰辈出,尤以今渭南市辖地具有代表性。关中是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和蜚声海内外的汉唐文明的渊薮与中心,为杰出人才的涌现提供了丰厚的历史底蕴。而渭南又是周、秦、汉、唐等11个王朝的京畿所在地。关中农耕条件优越,决定了在以农立国的中国古代重要的经济地位,为杰出人才的诞生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渭南地处关中平原东部,平畴沃野,河流纵横,具备了关中平原所有优越的农耕条件,且地势更为平坦宽阔,经济更为发达。关中长期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为杰出人才的涌现提供了必需的文化底蕴。而渭南是关中的核心区域,渭南山河形胜甲天下,乃著名的古战场,决定了渭南多出习武报国、舍生取义、慷慨赴死之士;渭南地处陕西东大门,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显著,易得风气之先,民众具有思想敏锐、与时俱进的品格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自然容易产生勇立历史潮头、担当社会重任的时代精英。  相似文献   

15.
侯精一 《中国语文》2012,(4):309-318,383
山西、陕西沿黄河地区南段人称代词"他"读上声与"我"、"你"同调,存在类推牵引关系。中段"他"读阴平与"我"、"你"不同调,不存在类推牵引关系。北段阴平与上声单字调合流,"他"与"我"、"你"也不存在类推牵引关系。存在类推牵引关系的南段地区属中原官话。不存在类推牵引关系的中段、北段地区属晋语。本文依据近代文献及跨语言比较的资料,分析沿河地区第三人称代词的历史层次。  相似文献   

16.
方言是语言的地方变体。一种语言会有多种方言或地方话。喀什话作为维吾尔语中心方言的一个分支,在方言词和语音、词汇、词法结构方面跟其它方言包括自己所属于的中心方言也有一定的差距。论文对维吾尔语喀什话和维吾尔语标准语进行详细地对比,并分析其中的规律。  相似文献   

17.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陕西方言与民俗文化研究”栏目自2008年创办以来,已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该栏目能把“方言”和“民俗文化”结合在一起研究,是对“非遗”研究方法的一个重大突破;能把实验语音学的研究方法引入方言研究,使方言研究更加科学化;能对特色民俗文化的源流、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有力地传承了地方文化.因此,该栏目在学术领域和社会效应方面取得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河南豫剧是产生于并主要流行于河南省的一种地方戏曲艺术。其舞台语言以形成地的方言为基础,显示了突出的河南地方方言特点,代表了中原地区的区域文化。河南豫剧在传播发展的过程中,舞台语言也不断演变,表现出继承和变异的特点。从共时角度对河南豫剧舞台语言的语音进行描写和比较,可以发现地方戏曲舞台语言的继承、融合和演变状况,为深入探究地域方言提供新的视角和素材。  相似文献   

19.
民歌,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类别,"歌"本身能够反映一定的文化背景。本文以陕北的"信天游"为例,从地理环境、生活形态、方言土话、审美情趣等文化方面的因素着手,初步分析了"民与歌"即文化背景与音乐本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影响安徽方言分区的若干因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言是语言的地方变体,不同地方在方言上的差异常常与不同地区的历史、民族、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交织在一起,甚至最能表现文化特征的首先是语言。本文通过史籍中的方言材料对安徽的方言内容进行探讨,认为影响历史时期安徽方言分区的主要因素有行政区划、地理环境以及移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