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本文从文学角度对1978至1989年国内黄遵宪研究情况做了回顾,包括黄氏诗文、资料、研究论著的出版,研究者对黄遵宪生平思想、文学主张、《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以及《人境庐集外诗辑》的主要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并对之加以评论.还从建立“黄学”科学研究体系的高度指出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并祝愿“黄学”蓬勃发展,蔚为大观.  相似文献   

2.
黄遵宪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教育家和著名诗人,他经历了洋务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等中国近代重大历史事件。在中国近代,黄遵宪具有重要影响,认真研究近代社会各阶层代表人物对黄遵宪的评价,有利于全面了解黄遵宪,进一步推进"黄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黄遵宪的矛盾并存体,革新与保守:黄氏既是要革新的爱国诗人;又有保有“君王立宪 ”的错误,继承与通俗,诗歌创作中既善用曲又向民歌学习,严肃与倜傥,在日本对待异性的态度,“黄学”研究者郑子瑜三大贡献,创设“黄学”,补且匡王,《遗稿》亮新。  相似文献   

4.
“黄学”与老学虽有极深的渊源关系,但都自成体系。两者虽然都是以“道”来贯通社会与人事的,但贯通方法却大异其趣。《淮南子》与黄学、老学均有所不同。该书中既有老庄道学与儒学两派思想的平流竞进和矛盾斗争,又存在着两派思想的融合贯通。而“黄学”在其中就起着连结两派思想和消解二者对立的作用。这种作用突出地体现在该书由老庄道学到儒学的“无为”思想、法思想和才智思想的转换上,其转换的中间环节就是“黄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浙江财经学院的黄学规教授 ,长期从事德育、美育、挫折教育的教学和研究 ,多项成果获国际、国家和省级的奖励。去年 ,又荣获全国中华教育艺术研究会最高奖———“铸魂金杯奖”。记者日前与黄学规教授作了一次访谈。记者 :黄教授 ,首先祝贺您荣获中华教育艺术研究会最高奖———“铸魂金杯奖”。这一奖项对获奖人的要求是在国民素质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等领域做出突出贡献或在某一方面做出优异成绩并产生良好社会影响。我们知道 ,在以往的获奖者中 ,有深受全国人民尊敬的吴运铎、孙敬修、高士其、张海迪等 ,这次您继他们之后也…  相似文献   

6.
近百年来学术界对黄遵宪的研究从未中断过,其中20世纪30年代和80年代出现过两次研究高潮,研究者有中国大陆人,也有台湾、香港人,不少外国学者也参与其间。黄遵宪研究,前50年偏重生平与诗歌;后50年研究范围进一步拓宽。期望今后的研究在“新”与“深”上下功夫,出版雅俗共赏的《黄遵宪诗选注》。  相似文献   

7.
黄遵宪以先知者、启蒙者的姿态在其人生目标追求中始终贯穿“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并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之下提出了“诗歌之用”。黄遵宪“经世致用”的学术核心与“诗歌之用”究竟凸显了什么现代价值?有何深刻的影响?对于此类问题的考察不仅有助于人们准确而深入地把握黄遵宪文化思想与诗歌理论的内涵,而且能够让人们更为切实和开阔地理解晚清的文化、文学向现代转型变革的艰难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8.
黄遵宪在政治上主张变法和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新政体,形成了他的“政治革新”思想;在文化思想上主张从文化工具、文化内容到意识形态的改革,形成了他的“文化革新”思想。黄遵宪的革新思想深刻而又超前,在晚清思想史上具有中国现代化的思想起点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黄遵宪与戊戌变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遵宪是近代维新派中较系统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少数“先进中国人”之一 ,是戊戌维新运动的主要领导人。在戊戌变法过程中 ,他是实施变革最力、效果最好的维新派领袖。加强对黄遵宪及其维新思想的研究 ,有助于进一步把戊戌变法的研究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10.
在梁启超、夏曾佑等人于 1 896年前后创作“新学之诗”和 1 899年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口号之前 ,黄遵宪以“我手写我口”为代表的诗歌变革理论及其“别创诗界”的“新派诗”,在一直与京城隔离的环境中独立地发展了二三十年 ,成为诗界革命的最初源头。无论是诗界革命发生的理论准备还是后来的领袖人物 ,嘉应诗人都占了半壁河山 ,可以断言 ,嘉应诗人对“诗界革命”做出了特殊的贡献。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文化环境使嘉应诗人走在诗国“变法”的前列 ,嘉应诗人与“诗界革命”的关系 ,揭示出嘉应和岭南文化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独特意义。本文上篇论述黄遵宪与“诗界革命”发生的关系。现行的中国文学史对诗界革命的发生描述不正确 ,黄遵宪早于梁启超二三十年就提出了后来视为“诗界革命”思想的核心理论 ,并同时开始创作“新派诗”。黄遵宪的诗歌革新理论内容丰富、自成体系 ,是其思想文化革新理论的组成部分 ,它表达了诗歌革新和全面进行思想文化革命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1.
黄生的唐诗品鉴不只是一般的诗歌鉴赏,而是他研究唐诗的基点,在品鉴中,表现了黄生诗人的品格、文字学家的学术取向,也投射了黄生的人生际遇、人生态度,为研究黄生的审美思想提供了一种视角。  相似文献   

12.
"自得"和"宗旨"是黄宗羲编撰《明儒学案》一个重要方法,也是指导和规范心学发展的重要原则。学贵"自得"的"自得"是一种强调主体意识的治学精神,是黄宗羲编著《明儒学案》时选案的重要参考;"宗旨"不但是对"自得"的肯定和提升,而且体现了黄宗羲的学术脉略和治学精神。"自得"和"宗旨"既是我们后人研究黄宗羲和《明儒学案》所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又为我们以后编撰学术史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诗体的自传、晚清的诗史及其海外的诗作三个方面 ,评介黄遵宪诗在内容上的拓境 ;在论其诗艺术特色时 ,从现实主义诗风、组诗长诗多的体制特点、以文为诗的努力及通俗化的提倡与实践等方面予以评介。  相似文献   

14.
通过梳理,理清楚忠贞人士黄毓祺的抗清行迹,澄清其初次起义地、再次起义时间、被捕原因、策动钱谦益抗清等抗清事迹史实。  相似文献   

15.
从学术史角度看,宋湘、黄遵宪和罗香林是客家研究中的三个里程碑。清嘉庆年间客家意识在宋湘身上觉醒,清咸丰光绪年间客家研究在黄遵宪身上发端,以后客家研究在罗香林身上形成学科规模。从宋湘、黄遵宪到罗香林,形成了客家研究的起源历程。  相似文献   

16.
一般人只关注到张之洞三次保荐黄遵宪,据此认为两人关系亲密,其实黄遵宪与张之洞积怨甚深,且其来有自。俩人的矛盾,表面上看是由一个个具体事件和不同的个性引起的,但本质上是黄遵宪的维新思想与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思想的矛盾。对俩之关系,略作考述。  相似文献   

17.
文章认为,黄维梁的文学批评方法主要是打通古今中外的纵横研究法,并且概括介绍了黄维梁"纵横"研究的两种方式,即"古为今用"和"中西比较".黄维梁的文学批评不仅说明了中国文论的价值,而且体现了他对公正、公平的诗学精神的追求.  相似文献   

18.
黄宗羲宗承王阳明,曾师从刘蕺山,但在很多方面他超出了师承的范围,其经学思想就是一例。黄宗羲在主持甬上讲经会、讲授蕺山之学的过程中,阐发了自己的经学思想。其中,有很多见解属创见性的观点,诸如把经书客体化、对象化,作为整体来研读,否决理学对经义的独占,批评义理阐释的功利主义,强调经学的事功思想等等。这些思想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心学与文献、心学与现实以及心学与佛老之间的紧张关系,而且对于清代浙东乃至全国的学术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黄庶与黄庭坚父子在学杜学韩的大方向上完全一脉相承。但在取径和结果上,却不尽相同。黄庭坚登少陵之堂,入韩愈之室,主要是窥准了杜韩诗中奇崛一途,发展了“深曲奇兀”的一面,最终锻造出了白己瘦硬、艰涩、奇峭的作品风格;而黄庶则学得了雄健一格。总之,庶学杜、韩,终为“雄”;庭坚学之终为“奇”。这是他们的同中之异。山谷诗“涩”,黄庶诗“清”。  相似文献   

20.
颠覆与指斥:浅谈王若虚对黄庭坚诗歌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若虚诗歌批评注重创作与风格的“天全”、“自得”,因而对不合其审美理想的黄庭坚诗歌多有指责,主要体现在:颠覆黄庭坚宗杜说;以苏黄比较来扬苏抑黄;对黄庭坚具体诗作指疵;对黄庭坚诗歌理论的指斥。这些论评,尽管其中渗透着王若虚个人的诗学趣尚,存在指责失当之处,但相较于宋代的黄庭坚诗歌接受,它具有了更多的理性思考内容,并进一步从细部特征上探讨黄庭坚诗歌,成为黄庭坚诗歌接受史的一大转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