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主导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而学生则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 ,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为此 ,教师必须致力于使“导”服务于“学”,即通过教师的诱导、引导、疏导、指导 ,促使学生乐学、活学、易学、会学。一、善于诱导 ,变苦学为乐学所谓诱导 ,就是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正确的学习动机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 ,使探究新知的认知活动变为学生的心理需求。其目的在于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例如 :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这样引入 :“我班有…  相似文献   

2.
“施教之法,贵在启导”。教师是课堂活动设计者和组织者,主导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为此。“教”必须致于“导”服务于“学”,即,通过教师的诱导、引导、疏导、指导,促使学生“乐学、活学、易学、会学”,真正把提高学生素质落到实处。一、着眼于诱导,变“苦学”为“乐学”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使探究新知识的认识活动变成学生的心理要求,其目的在于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在教学“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时。上课开始,教师对学生说:“过去都是老师考你们,今天  相似文献   

3.
现代课堂教学强调从教师为中心转向学生为中心,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由“教”到“不教”,学生由“学会”到“会学”、“乐学”、“爱学”,这需教师从“学”的角度审视“教”的行为,而从“厌学”到“乐学”是教师在教学中重要的努力方向。1.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  相似文献   

4.
教育构建学认为,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互融共进、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师的“教”只有与学生的“学”密切配合,同频共振,才能实现“教学相长”、“教学合一”.教育实践学认为,教师有效教学活动的实施,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深入的学习探知.同样如此,学生的高效学习活动,是为了推动教师深刻的教学活动.笔者发现,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将教师的“教”作为主要活动,忽视“学”进程的引导和指导,学生的“学”经常游离于教  相似文献   

5.
学习智慧有利于提升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理念,完善幼儿园教师的知识结构,增强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能力。卓越幼儿园教师的养成,需要培养幼儿园教师“乐学”“想学”的意愿,提高幼儿园教师“知学”“会学”的能力,为幼儿园教师营造“可学”“敢学”的氛围。  相似文献   

6.
一、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 教师要确立为“学”而“教”的指导思想。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把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重心。并做好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相似文献   

7.
陈华忠 《辽宁教育》2002,(11):46-47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由“教”到“不教”,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进而“爱学”、“乐学”。为此,教师应从“学”着手,优化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8.
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其重点突出一个“导”字。地理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动机、感知、理解、巩固、应用”的认识规律,在课堂教学结构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诱导学生学习兴趣,变厌学为乐学;诱导学生学习动机,变怕学为敢学;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变拙学为善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变死学为活学。在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翱翔,变“教”师为“导”师,变“教”课为“导”课。  相似文献   

9.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生机,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严峻挑战,教师经历着换脑、充电、反思的过程。我们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有了重新认识。一、变“以教定学”为“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以往的教学,教师往往注重“以教定学”,见“物”(教材)不见人。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将思考点放在“学生是怎样学的”上,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一位教师教学数学一年级(上)“5的认识”。学生通过30分钟的学习后,教师让学生拿出5根小棒(或图片)进行操作,练习“5”的组成分解。操作后按照原定设计是练习书本上的题目,这时教师…  相似文献   

10.
“以赛促学”教学模式有利于以英语学科教学的特殊性为切入点,通过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激发职前英语教师对英语教学技能学习的内在需求,使其在技能培训中发挥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以赛促学”模式为职前教师提供展现自我、向他人学习的机会,并能客观反映出教学技能培养的质量,有助于指导教师不断调整教学技能培养的侧重点。总之,“以赛促学”教学模式是培养职前英语教师教学技能的有力助推器,有益于其将来从教时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学”的课堂是在当前改革中涌现出的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样式,其基本特征为,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线,以师生的生命焕发为旨归。“学”的课堂走向成熟与完善,特别需要重申教师的“教学关注”,即关注学生的“学”,关注全体学生的“学”,关注全体学生在“学”中的综合发展。  相似文献   

12.
“少教多学”,即为教师少教、学生多学.具体地说,“少教”,即教师要启发性地“教”,针对性地“教,创造性地“教”,发展性地“教”;“多学”,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度学习,积极学习,独立学习.“少教多学”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秉承“少教多学”的思想,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大大提升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效益.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体现“少教多学”教学理念,创设优质课堂呢?  相似文献   

13.
写作教学的本质是教师“教”学生“学”写作。“教”这一行为就要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学”这一行为就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作文的个性化,源自教师个性化教学的思想和方法。所以,个性化的“教”是个性化的“学”之前提,个性化的“学”是个性化的“教”之目的。  相似文献   

14.
教学中心论是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何者为中心的理论。其发展轨迹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继而发展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与学伴随教学过程中的始终,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是一个不可分离统一整合体,只有作为教的主体的教师和作为学的主体的学生时刻交互作用影响,才能达成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对话”,形成班级学习共同体,提高课堂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从教学相长到教学研三位一体--论教师职后的自我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教、学对于教师的意义——教学相长的原义通过学习和教学这两条途径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肇始于教师职业产生的初期,教师“以教为学,持续发展”的思想在中国最早见于《商书》《,商书·兑命》曰“:学半”。之后《学记》对这种思想做了进一步阐发《,学记》云“: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虽然我们现在有不少人认为,教学相长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方面相互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的过程。其实这是一种误读“,…  相似文献   

16.
具有“德、才、学”三方面品格的教师是高尚型的教师。在教师高尚人格的影响下,学生为其崇高的品德所折服,为其卓越的才能所倾倒,为其广博的知识所陶醉,才能“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此,人格高尚的教师最受学生欢迎,能达到教书育人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7.
“活动单导学”模式这个概念确定了教师学生的关系——“导”与“学”。以“导”引“学”,以“导”助“学”,以“导”督“学”,以“学”促“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导”始终要建立在学生的“学”的基础上,为“学”服务,真正实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学”’。  相似文献   

18.
隋朝晖 《新疆教育》2012,(12):49-49
新课程改革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考虑如何教的同时,应该多考虑一下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教”是为了“学”,“学”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师必须把指导学法摆在先于选择教法的位置加以考虑,真正使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精心设计各个环节,使问题体现时代要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实现学生“乐学”、“易学”、“活学”。  相似文献   

19.
任永生 《学周刊C版》2011,(7):109-109
一、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这句话说明了,课程改革后的教学课堂,应该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它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了将知识教学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学课堂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教”要服从且服务于学生的“学”,就是把“教”立足于向“学”的转化上,即变“教”为“学”,让学生的“学”逐渐摆脱教师的“教”,使他们不断地走向独立自主,走向创新。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创新的个性,并使其得到逐步的良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1.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观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新课程观念下指导课堂设计和教学的具有指向性和共识性的原则.王策三指出,“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一致”,即教师教与学生学并重的课堂教学观,另外,教师需设计好能让学生“学进去”的教学内容,从而真正发挥其主导作用,并使得教学科学化,有效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