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名儒草堂诗余》是元代江西庐陵凤林书院 ① 无名氏所选辑的一部词选 ,大抵均是至元大德间的作品 ,又名《凤林书院草堂诗余》、《元草堂诗余》、《元儒草堂诗余》等等 ,分三卷 ②,收录六十二人 ③,二百零三首词作。由于这部词集诞生于词的式微期──元代 ,故而一直未受重视 ,迄今为止 ,只有马群同志写过一篇《〈名儒草堂诗余〉探索》④,对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初步论述 ,本文拟将对此词选的版本与作者问题作进一步论述 ,使我们深入了解这部词集的创作背景及相关的情况。一、词集的版本《名儒草堂诗余》最早有元大德间刻本 ,陶湘在《仁和吴…  相似文献   

2.
明代前中期著名词人陈铎、张綖等人的词学活动很大程度上是在学习、反思《草堂诗余》的基础上开展起来的。陈铎等人在创作实践中对《草堂诗余》的学习经历了由唱和、模仿到有所突破的过程;在词学观念上,对《草堂诗余》的批评经历了由推崇到反思、由具体实践到理论提升的过程;陈铎等人的词学活动反过来又促进了《草堂诗余》在明代的进一步传播和繁荣。《草堂诗余》的传播接受与明代前中期词学演进呈现出一种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3.
唐宋词选为明代词谱的创制与建设提供了重要基础.《词学筌蹄》直接脱胎于《草堂诗余》;《诗余图谱》较之《草堂诗余》,新增不少词调和词作;《词体明辨》从《花间集》、《尊前集》、《花庵词选》等词选中采录大量词调、词作,既是建设词谱的需要,也反映明人对《花间集》为代表的晚唐五代词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张艺蒙 《文教资料》2021,(4):14-15,3
《元儒草堂诗余》之所以会被贴上遗民与地域性词选的标签,是因为清代浙西词人的流派与尊体意识,使《元儒草堂诗余》中词人与词作的多样性特征在某种程度上被遮蔽,《元儒草堂诗余》的价值正是在清代被发掘的。  相似文献   

5.
明代词选论     
明代词选的编纂与《草堂诗余》《花间集》关系密切,以此为线索观照明代词选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晰看到明代词选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明前期的"草"色凋零、明中期的一"草"独秀、明后期的"草""花"逞艳、明末的"草""花"突围。词学家用编纂、刊刻词选的方法参与明代各个时期词学观念的论争;词选的编纂、刊刻与不同时期词学热点的生发呈现出热烈的互动关系,研读明代各个时期的词选,即可把握明代词学理论的发展规律与论争热点。  相似文献   

6.
明代词选数量众多,与明代中后期刻书业的发达密切相关.明代书坊商业化运作模式在促进词选传播的同时也带来因袭等弊病;<草堂诗余>在明中后期被不断改编,其编选体例出现创新、选源选域逐渐扩大、审美趣味也趋向多元,这些新变反映出明人词学观念和审美趣味的演进;明代词选出现大量的评点内容,"主情"与"尚丽"成为流行的批评观念.  相似文献   

7.
陈铎的《草堂余意》是以《草堂诗余》为范本,追和唐宋人词所成之集。《草堂诗余》在明代流传甚广,对明代词风、词学观念都有深刻的影响,对"诗余"的追和在明代中后期也甚是流行。陈铎在追和的过程中,在内容、风格等方面都是中规中矩地模仿,同时也表现出重情重自然、率性流丽的个人特色。  相似文献   

8.
《蓼园词选》是广西文学史上现存的第一部具有较大影响的词学著作,它取材于《草堂诗余》,对《草堂诗余》的内容又有所增删。在选词上多选治世之音,不选或少选亡国之音;选忧时、有寄托之作,不选或少选内容浅薄之作;选含蓄蕴藉之作,不选或少选直白坦率之作。评词则以"寄托"为核心,深入挖掘作品细微的艺术特征,因而使《蓼园词选》成为一个比较成功的选本。但《蓼园词选》也存在着漏选优秀之作,阑入平庸之作以及滥用比兴寄托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花草粹编》是明人陈耀文所编选的一部词选,它以《花间集》、《草堂诗余》为主要选源,在风格上亦承袭《花》、《草》,体现出主婉媚的选词方式。而作者的这种审美取向亦和当时明代词坛"花草"盛行的背景密不可分。对姜夔等风雅派词人作品的选入亦使是选体现出"复雅"的倾向,这是陈氏在"花草"盛行的背景下独特的词学观。  相似文献   

10.
论凤林书院体的艺术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凤林书院草堂诗余》是宋末元初无名氏编选的一部词总集,厉鹗在《论词绝句》中称:“不读凤林书院体,岂知词派有江西”,使得此集与《花间集》相同,由词选而得词体之称。该文通过对凤林书院体艺术特色的分析,辨析了这部词选与辛派词风和张炎等格律派词风的异同,也展现了宋末元初江西词坛的风貌。  相似文献   

11.
明代风行一时的词学选本《草堂诗余》传至有清却湮没不彰,学界一般认为这是清代浙西词派崇雅鄙俗词学思想致使的,而事实绝非如此简单。《草堂诗余》是应征歌之需产生的歌本,与话本说唱文学有密切的互动关系。《草堂诗余》清代不传与清代对说话艺术的禁毁及话本小说艺术形式的新变、传播方式的改变等皆有重要之联系,是一种文化合力推动下所形成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2.
陈铎作为明代著名散曲作家受到学界广泛关注,然而其词集《草堂余意》却并未引起足够重视。《草堂余意》乃陈铎追和《草堂诗余》之作,陈铎所和很有可能是离他生活时代较近的成化十六年刻本。词论家对陈铎和作褒贬不一,陈霆讥其为村妇斗美毛施,况周颐则称其词全明不能有二。陈铎追和之作可分为和意与不和意两类:和意之作虽然佳句不少,但在布局、用典、句法等方面与原作差距较明显;不和意之作词风超澹疏宕,凸显出陈铎风流潇洒、淡泊名利的才子形象,堪称明词中的佳构。  相似文献   

13.
明代词话,虽上不如宋元,下不如清,但明代词话仍有自己的特色.受中晚明时期种种解放思潮的影响,主情率性成为明后期词话的主导倾向.明人词话中呈现出对情的张扬,词话中对词言情的本质与抒情功能的认识、词学绮艳柔婉的风格论及对花草之风的崇尚,都生动地体现了明人主情率性的倾向.“主情率性”成为明人词话的特色之一,也是明代词话相对于宋金元的一大发展.  相似文献   

14.
清初文学家尤侗词集《百末词》在清初词坛独树一帜。词学观念上强调"道真性情"。创作上不以《花》《草》为宗。《百末词》艺术色彩鲜明:性情至真,感人至深;体物缘情,精切流丽;词风清新,自成一家。有论者认为《百末词》是《花间集》和《草堂诗余》的遗风,艺术成就不高,不是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明代徐师曾所著《文体明辨》是一部文体学著作,其附录中“诗馀”部分九卷,即清初沈雄《古今词话》所称为《词体明辨》者,共收录词调332调,424体,例词573首;前为平仄谱,后为例词,事实上具有很明显的词谱性质。这是继周瑛《词学筌蹄》、张铤《诗馀图谱》之后的明代第三部词谱著作。而成书于晚明,在清代影响颇大的《啸馀谱》,实际是程明善杂取各书纂辑而成的;其中《诗馀谱》部分正是完全照搬徐氏的《词体明辨》。由于《文体明辨》卷帙繁重而流行不广,晚明以来的词学家尽管时时提到《啸馀谱》,却无人发现并指出其剽窃《文体明辨》的同书异名关系。  相似文献   

16.
清人对明词创作多持否定态度,多有不够允当之处,相对来说况周颐的意见较为中肯。究其原因,明代词学推举性情,重视作品中性情的抒写,浙西、常州词派虽不废性情之作,但于性情内涵以及抒写方式的界定上与明词有根本的差异,他们倡导“醇雅”、“比兴寄托”、“沉郁”之论,反对明词创作中性情抒写俚俗化的倾向,而况氏在性情论上却与明代主情论词学思想存在着一致性。另外,《草堂诗馀》在明代词学建构与词坛创作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浙西、常州二派对《草堂诗馀》多持批评态度,往往将明词的衰靡不振、创作中的俚俗化与《草堂诗馀》联系起来,而况氏对于《草堂诗馀》却有着与浙、常二派不同的看法。正是基于以上原因,况氏在评论明词时才能不废有明一代词作,并给出中肯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邹祗谟词论是清初词学进程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云间词派向阳羡词派、浙西词派流变的中间环节。邹祗谟推尊词体,其尊体观上继陈子龙风骚寄托之说,下启陈维崧存经存史说。同时,邹祗谟推重今词,这有助于推动词学创作的兴盛。更为重要的是,在清初"花草"之风盛行之际,邹祗谟给与南宋词相当大的关注,重视姜史婉约一派和陆游闲澹一派,为此后词坛的发展拓宽了道路。此外,邹祗谟主张创作中求新立异,同时提倡规范词律,强调辨体,促进词体保持本色的前提下获得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天才诗人的造就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那就是贬谪,这不幸的逆境造就了一代代的天才诗人。从先秦到明清的两千多年,一系列有成就的诗人,无不是因贬谪而创作了水平卓绝的贬谪诗,从而奠定了他们在诗坛的地位。屈原因"放逐"而著《离骚》,以香草美人比喻象征,开拓了我国诗歌创作寄情言志的传统;号称唐代"三大诗人"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和韩愈,宋代的苏轼以及很多朝代的诗人,他们在逆境中创作的贬谪诗,堪称他们的代表作。贬谪诗写的是个人之遭遇,抒发的却是人间之真情;在艺术上往往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诗歌成就。  相似文献   

19.
《全明词》及《全明词补编》出版后,学界完善一代文献的努力依旧在继续,大陆以外所藏汉籍成为辑补重点。又从明清方志中辑出百余首,今初步刊布22位词人的42阕作品,并以《全明词》体例整理,这对于明词文献整理与研究必有裨益。  相似文献   

20.
唐代大儒孔颖达奉诏主撰的《毛诗正义》,对唐诗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率先提出“三体三用”说,在“比、兴”释义上虽承旧说,却又有一己之新见,即“:美、刺俱有比、兴”。其“比、兴”相融的萌芽思想,促使了唐代“比兴”融合理论的成熟。在“比兴”融合理论的影响下,在唐代诗人浓郁的自然生态意识的影响下,在政治事件迫害士人的情况下,唐代诗人以其广纳博采、兼容并包的学术心胸,全面继承并积极发展了《诗经》、《楚辞》所创立的比兴手法与“香草美人”的象征艺术,将诗歌的比兴艺术境界推进到空前的高度,由此呈现出唐诗比兴生态空前兴盛的气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