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郑伯克段于鄢》赏析黄岳洲《郑伯克段于鄢》是《左传》的第一篇。是周正逵先生主编的《高中语文实验课本》的古代散文鉴赏的第一篇。《郑伯克段于鄢》是为了说明《春秋》中“郑伯克段于鄢”一句话而写的解释词。所谓“传”就是解释,“左传”就是左丘明的解释。《左传》...  相似文献   

2.
《左传》载鲁隐公元年夏五月,郑庄公克段于鄢,段的罪名是"袭郑"。今依据原始文献尤其是之前尚未被研究者采用过或未被充分使用过的历史文献,对郑伯克段于鄢的史事进行探微发覆,第一次指出:郑庄公克段是有鉴于当时晋国因分封导致的连年战乱;郑庄公果断克段,化两国为一国,为其图霸事业奠定基础;晋郑两国在东周初年的越礼行为是春秋时期一系列不法事件之导源;《诗经·郑风》中两首《叔于田》乃是讥刺郑庄公未能很好地行使大司徒之权。结论:所谓郑伯克段于鄢纯系郑庄公制造的冤案,但段亦确有越礼之行,郑伯克段,对春秋史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郑国的"小霸"事业是夷夏东西交互胜败的历史大势及郑庄公雄才大略之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3.
<正>我们常说"听话听音"。这个"音"是指"弦外之音",即另有含义,不能只停留在字面上,这是对语义理解较高的要求。这方面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郑伯克段于鄢》。乍一读,叙述了一件事,每个词都别有用意,才感到中国语言真是奥妙无穷。"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郑伯"字面上降低了庄公的等级,暗含对庄公道德的否  相似文献   

4.
《左传·隐公元年》有一段文字,各编选者均以《郑伯克段于鄢》为题,而且在评述此文时,都这样说:"它描写了郑庄公的阴险狡诈,其母姜氏的偏心狠毒和其弟共叔段的贪婪愚蠢,表现了  相似文献   

5.
浅析《郑伯克段于鄢》注疏中包含的训诂内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训诂是什么,它包含那些内容?这是古汉语教学中一个不容易讲清楚的问题.文章首先说明我们通常所说的训诂是什么,然后通过对<郑伯克段于鄢>一文的分析,指明了训诂的大致内容,从而让读者对训诂包含哪些内容有一个比较直观具体的了解,并认识到训诂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仁者未必智慧,智者未必仁厚。《郑伯克段于鄢》的郑伯,我认为是仁者和智者相结合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7.
我谈郑庄公     
《郑伯克段于鄢》以兄弟、母子之间的矛盾为主线,记叙了郑庄公在鄢打败共叔段的过程,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权利斗争的残酷,文中也涉到兄弟相争、亲情人伦等复杂人性故事,通过惟妙惟肖地刻画,塑造了多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本文,我想谈一下文章中最具争议的人物——郑庄公。  相似文献   

8.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是高等院校中文系的主要教材之一,为各高等院校普遍采用。为了熟悉这部教材,我必须好好地进行学习。在学习当中,不免会出现一些疑难的问题,于是就记了一些笔记。随读随记,没有什么系统。一《古代汉语》文选部分第一单元第一篇选自《左传》的《郑伯克段于鄢》,但删节了下面的这一段: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  相似文献   

9.
《郑伯克段于鄢》是《左传》中的名篇,流传千古,读来朗朗上口,也是今天高校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必修课,笔者梳理此篇,以次讲述《左传》和《春秋》的关系、儒家伦理和政治行为、郑庄公的形象特征、如何促成中国古代小说的叙述模式化、以及其他文言常识等。  相似文献   

10.
教读散札     
一、“郑伯克段于鄢”的“鄢” 《春秋·鲁隐公元年》文:“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鄢地位于何处?杜预注解说:“鄢,今颍川鄢陵县。”杨伯峻先生《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出版)承杜说而谓:“鄢,本是(女云)性之国,为郑武公所灭,地在今河南鄢陵县北而稍西”他如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中华书局出版)以及郭锡良等同志编写的《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出版)等书,也莫不均宗此说,而认为鄢城“在今河南鄢陵县境”。不过此一说法,终不免致人以疑。且就《左传》于此事叙述所涉及的地名考查其所在位置,郑国直辖区域在今河南郑州与新郑之间,紧濒黄河南岸而立国。大叔所居之京,杜预注说在“今荥阳京  相似文献   

11.
《郑伯克段于鄢》是《左传》中的名篇 ,文章以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以叙事来展示人物性格。通过描写郑庄公与其弟为争夺权利而骨肉相残的历史事实 ,揭露了封建道德的虚伪性。  相似文献   

12.
《左传》的开篇之作《郑伯克段于鄢》记叙了郑庄公镇压姜氏、共叔段阴谋夺国的经过。这篇文章主要描写了三个人物,郑庄公、姜氏和共叔段。对于郑庄公,众多的参考资料都认为他是一个阴险狡诈的统治者。对此,我有不同看法。对于兄弟间发生的矛  相似文献   

13.
教材最主要的质量,一是正确,二是简明.对于注释,无需一一注明"王力或其他前人已说,我是采用".批评者所谓的六种"抄袭"方法,是不合实际的.以<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中的几处.  相似文献   

14.
称谓是言语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同一指称对象称谓的转换,可以调节人物之间的社会关系。本文以《郑伯克段于鄢》为例,分析称谓转换所传递出的社会功能,从而进一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5.
<正>《郑伯克段于鄢》中"遂寘姜氏于城颍"中的"于城颍"是状语后置还是正常补语,曾引发了不少争议。在现代汉语中,状语是句子中谓语的一个附加成分。从位置看,它一般附加在谓语中心语前面;从功用看,是对谓语中心词进行修饰、限制。古汉语中的状语分一般状语和状语后置,状语经常会后置。如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为典型的状语后置,分别表示来源、性质比较。古汉语中的状语常以后置的形式出现,而现代汉语中如果把修饰、限制谓语的词放到谓语后面则被认为是  相似文献   

16.
文章运用会话分析理论,分析了《郑伯克段于鄢》中作者人物会话在文本中所要传达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指出在该文本中人物会话的语用功能:语境建构功能、人物刻画功能、褒贬评价功能、篇章结构功能.  相似文献   

17.
《商洛学院学报》2019,(1):40-44
《左传》研究中,对传文《郑伯克段于鄢》中郑庄公的道德动机——"郑志"的分析歧意纷见。借助先秦考古成果与儒家仁学思想,该研究揭示了《左传》撰者深刻的仁学体验以及大胆取舍、以仁学情感作为历史叙事与历史评价圭臬的仁学史观。在仁学"中庸"方法下,《左传》撰者对郑庄公给以"同情的理解",形成了奇诡而庄严的叙事风格,并内在地化解了郑庄公人物形象解读的分歧矛盾。  相似文献   

18.
二、四套流行教材相同选文对“三字”处理的对比分析 四套教材在文选注释中又是如何处理三字的判别问题的呢?我们选了四套教材都有的文选篇目《郑伯克段于鄢》、《报任安书》、《小国寡民》和《逍遥游》进行比较分析。四篇选文的注释中涉及到“三字”的有以下这些字:  相似文献   

19.
《郑伯克段于鄢》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篇章,也是大多数高中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语文教学中对郑庄公形象的解读存在诸多争议,本文首先对郑庄公及这一历史事件的接受过程进行梳理,进而以立体化视角观照郑庄公形象所展现的纲常和伦理的冲突,从而达到对这一历史人物的客观、全面、详实的体认。  相似文献   

20.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成功刻画了郑庄公这一人物形象,传统观点认为郑庄公是一个阴险狠毒的反面人物,而今天却有越来越多的读者认为郑庄公是一个雄才大略的政治家。文章分析了造成两种不同评价的原因:传统观点是从伦理角度对郑庄公做出的道德评价;而新观点是从历史高度对郑庄公做出的政治和历史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