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申明"是宋代一种新兴的法律形式.从时间来看,申明作为法律形式始于神宗熙宁年间.就类型而言,主要有申明刑统、随敕申明和申明指挥三种.南宋法书<庆元条法事类>保留了大量随敕申明,而申明刑统与申明指挥史料保存较少,这为研究此二种申明带来了困难.宋代申明不能简单等同于法律解释,而是依不同类型有不同内容.  相似文献   

2.
宣宗关于归义军的诏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11345号文书,经释读为唐大中二年(848年)敦煌光复,在由到报捷使者的报告后,唐王朝为褒奖张议朝而以宣宗名义颁发的一件正式的皇帝诏敕,是归义军历史的重要见证,也是在敦煌遗书中发现的第二件皇帝诏敕,因此是珍贵的历史文物。  相似文献   

3.
释苟     
本文主要研究《说文解字》一书中对于“苟”字的解释。“苟”是“敬”的初文。许慎说 :“苟” ,自急敕也。”“自”指“自我” ,“急”是时是不断 ,“敕”是谨慎小心之义  相似文献   

4.
唐前期的立法活动是以修订律、令、格、式作为主要内容,而中唐以后,格后敕不仅成为立法活动的主要内容,同时其法律效力日益提高.格后敕承袭并发展了格的特点--适应性、变通性、灵活性,它能够及时地体现皇帝的意志,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状况.但无论是从体系的完整性还是法律自身的稳定性与严肃性而言,均不如唐前期.唐代格后敕的编纂改变了我国封建社会法律编纂的格局,给后世以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北宋时期,佛道并行,寺院宫观兴建,有很多保留至今的寺庙敕额牒碑刻,仅《宋代石刻文献全编》中就收录30件寺观敕额牒。这些敕额牒除了最基本的牒文格式外,正文中还出现一些新的格式用语,如“勘会”“系帐”“存留”“翻录敕黄”“伏候指挥”等,并且以元丰改制为分界线,敕额牒格式出现了明显的不同,以颁发机构的不同分别称为中书门下牒和尚书省牒。敕额牒的颁发体现了宋代政府对寺观的管理,其宗教政策是为了维护其统治,利用宗教来辅助国家的治理。  相似文献   

6.
唐制敕是皇帝就特定的人或事发布的命令,可以突破常法规定“临时处分”,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故事”则指旧事、先例、旧日的典章制度以及典故等等,也就是日后可以援引为例者。在唐代,故事与制敕都是法律制度的表现形式,故事是制文或敕文的组成部分,两者既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又相互区别、甚或相互冲突,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是由其本身固有的特征和形成途径不同而决定的  相似文献   

7.
苏颈受唐玄宗“崇雅黜浮”政策以及苏氏家族传统特别是五世祖苏绰之影响,在撰写制敕时有意识地在句式、用典、文采等方面力求变革,虽仍为四六句式但不强求对偶,典故密度不大且喜用明典,文采焕发自然.苏颈制敕意理明确、典雅庄重,特别是在内容的典实与风格的典重以及追求以达意为宗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当时曾产生广泛影响,并直接或间接对贾至、陆贽、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制敕写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谢深甫(1139--1204年),台州临海人,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进士,历经孝宗、光宗、宁宗三帝,官至右丞相,颇有政绩,在文化方面的贡献突出。谢深甫擅长诗文,有《东江集》十卷(已佚),并有自己的文学主张;参与或领导修史、编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谢深甫参与、领导编敕工作时间累积约七八年,为南宋的编敕工作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由谢深甫提举编撰的《庆元条法事类》为后人留下了研究宋代法律、历史、语言等方面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9.
陈琦 《文教资料》2013,(29):151-152,158
唐代制敕是皇帝根据特定的事或人发布的命令,是唐代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是政治、经济、军事、人事等的第一手资料,具有历史价值。而2012年发布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条例》中将公文种类大致分为十五种。如若不考虑发文主体,制敕在当今来讲,可以扮演决定、命令、批复、通报等角色。其与现今下行文有相似亦有差异。本文将对唐制敕与现今下行文作一个简要的比较。  相似文献   

10.
1929年夏天,史图博和李化民在浙江景宁敕木山村作畲族文化调查研究。时隔83年后回访敕木山村,从饮食、服饰、建筑和民歌等四个方面来调查畲族传统文化变迁。由于政府政策作用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畲族生活饮食和建筑等方面在向现代生活方式方向发展,而服饰和民歌等方面传统文化正面临传承危机和保护发展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教育敕语》的颁布在日本近代教育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日本《教育敕语》的颁布到二战结束为止,成为日本国民道德的基础和纲领,对日本社会和国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它起到了规定日本教育方向的教育基本法作用.因此,弄清楚它是如何产生的、具有什么样的内容和性质以及如何发挥其作用,对我们了解近代日本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结合康熙对《明史》编修前后的不同态度、王鸿绪整理《明史列传稿》与《敕修明史稿》的经过,对比分析王鸿绪两史稿呈表文本,可得出王鸿绪的所谓"敕修"不能成立的结论。王鸿绪的问题不在向来被指责的"窜改"或"攘窃"史稿,而在《敕修明史稿》之"敕修",在利用"416卷《明史稿》"曾被康熙批评的政治恐惧造成雍正朝以其《敕修明史稿》为底本续修而成现行《明史》。  相似文献   

13.
中书舍人是唐代重要秘书官员,以起草帝王诏敕为主要工作,又称为“宰相判官”,能参议表章处理政务。其任职要求主要表现在文学才能的强调上,其次是要求品行典重、才思敏捷、熟悉典制。  相似文献   

14.
南朝敕诏文数量颇多,题材内容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从内容上来看,诸作或倡导兴复儒学,或劝农立本,或禁奢求贤,或希企隐逸,或颂扬先贤,或抒发伤悼之情等,观点鲜明,见解精深,抒情真挚而深刻。从形式上来看,诸文句式灵活,或散或骈,以骈为主,讲究藻采、用典、声律、对偶,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天圣令>以唐令为蓝本参以新制修纂而成,虽然新修订了不少条款,但是<天圣令>远不是当时法律的全部.在<天圣令>之外,与之并行的法典还有编敕、附令敕.<天圣令>与<庆元令>有着较大的差异,<天圣令>反映的唐后期至北宋前期社会变化后的社会关系,与<庆元令>所反映的北宋后期至南宋的社会关系有着诸多不同.天圣以后,宋代社会仍发生着许多重要变化.  相似文献   

16.
宋仁宗本是一位平庸的皇帝,但其形象后来却因宋代政局的演变而被美化。更化期间,因废新法复旧法的需要,复行以《嘉祐编敕》为代表的旧法成为现实的政治选择;而旧党臣僚为培养年幼的哲宗皇帝、驱逐新党和其他政治斗争需要,极力美化仁宗形象,甚至不惜虚构仁宗事迹,使高太后和旧党大臣将美化的仁宗形象作为政治资源利用。  相似文献   

17.
在唐代,唐律与制敕都是重要的法律形式,但又有区别。唐律是比较稳定的、适用范围较为广泛的刑法典。“律以正刑定罪”。①唐制敕则是皇帝就特定的人或事发布的命令。唐玄宗时明确“命曰制救”。②唐制敕(特别在唐玄宗前)常与诏令具有同等意义。把此两者比较,可见以下主要区别。  相似文献   

18.
刘幸  施克灿 《教育研究》2021,42(11):86-95
作为一个对应于英文"eduction"的译词,"教育"创自日本文部省官僚箕作麟祥之手,并且在创始之初,就指向了现代教育体制的一些重要特征.但在明治时代的前20年,以"学"、"教学"为核心的传统话语体系仍旧有很大的影响力,而且随着"儒教主义"的盛行,一度在日本占据上风.1890年《教育敕语》的颁布,最终宣告了"教育"一词成为主流,并且浸透到了普通日本人的话语之中.这个转变,一方面见证了文部省推行现代新式教育的成功,另一方面也见证了日本教育逐渐偏向天皇体制的过程."教育"一词在20世纪初随着各类东洋新名词传入中国,但中国人接纳这一新词,主要是从建设现代教育制度的角度出发.  相似文献   

19.
日本以1868年明治维新为起点,开始了一场现代化变革,但是这场现代化变革是在与幕末形成的“东洋道德”、“西洋艺术”以及“和魂洋才”一脉相承的“国家主义”口号之下进行的。因此,在经历了明治初期一场教育全盘“西方化”浪潮之后,“日本化”便很快压倒了“西洋化”。在《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了天皇制绝对主义政权的地位后,与此发展相适应,日本国民教育体系在经历了从《学制令》到《教育令》。从《改正教育令》到《学校令》的发展后。终于在1890年通过《教育敕语》,为它的整个军国主义教育最终定下了基调,成为日本在战败前教育的主轴。  相似文献   

20.
《洪碑》和P.3720文献,保存了多通晚唐时期僧官的授予告身和敕牒文书,学界对这些文书的研究,多关注于文书内容,而对文书的本身格式及相关行政运作关注不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考证出P.3720所存"黄牒"文书可能是发日敕类型的敕牒而非告身,同时通过敕牒和敕授告身的文书运作一般程序,复原出唐中央授予沙州僧官敕牒和洪告身的行政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