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9 毫秒
1.
本文在明晰网络舆论中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的概念内涵基础上,探析“群体同质化导致群体盲从——信息选择性导致群体偏执——集体无意识导致群体非理性”的生成基础,从非理性化的品质引燃网络群体极化、无序化的网络政治参与持续加剧网络群体极化、群体认同掀起网络群体极化效应最高潮三个方面研究其生成机理,进而提出网络舆论中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引导策略:提升网络文化自觉,勇于承担新时代网络责任;弘扬文化主旋律,承担构造优秀网络文化空间主体责任;建设校园新媒体社交空间网络规章,培育大学生网民相符行为;强化媒介间的有效合作,打造网络社交新媒体联动合力。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是互联网时代不可避免的现实挑战。身心未发展成熟的大学生由于主客观原因,价值认同、网络行为、人际交往均受到影响。因此,从推动技术革新、多元主体监督、思政教育引导三方面提出应对策略,以改善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现象。  相似文献   

3.
当前媒介化社会时代,在市场力量和不断升级的新媒体技术推动下,大众文化日益深度介入社会生活,恶化了大众传媒的传播生态环境。对于党报传播来说,大众文化的商品性漠视传播的社会责任、恶搞传播解构党报传播的主流价值、平面化传播消解党报传播深度、伪平民性争夺党报传播的受众群、符号空间冲击党报传播的现实空间,大众文化对党报的传播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冲击。  相似文献   

4.
随着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受众的主体地位逐渐增强,进行受众调查对媒介和受众群体都有重要意义。对网络媒体受众的基本特征、媒介趋向和媒介接触行为的调查有助于网络媒体传播策略的选择,网络媒体的优越性有助于受众调查的开展。  相似文献   

5.
针对中外文学研究史上受众关注中主体间性的缺失,结合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语境对文学研究主体间性的要求,本文从大众文学问题、研究文本问题、传媒平台问题和跨文化研究问题等四个方面,依据主体间性的理论。论述了文学研宛的受众指向。文章认为,文学研究是研究主体、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之间主体性互动的结果,是广泛交流的事实。  相似文献   

6.
新媒介技术、网络文化、深层次社会心理等因素交织作用,引发大学生网络群体的极化效应.新媒体传播语境下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呈现出盲从群体意见、群体观点偏执和集体无意识行为等表征,其背后凸显了群体思维缺陷和个体自我的迷失,严重地危及高校网络安全与校园稳定.以网络文化为视角,采取培养高度的网络文化自觉、参与构建清朗的网络空间、培育与网络受众相符的行为、校园媒体协同社会媒体形成约束合力等相应措施加以引导,可以规避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这一非常态校园网络现象.  相似文献   

7.
随着以自媒体为依托的新媒体的发展,媒介呈现共存共融、叠加渐进的螺旋式发展态势。在媒介融合时代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也出现了新的变化:文本从解构到重构、对象从受众到与众、形式从讲授到对话、评价从单一到多元。笔者认为,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渗透阅读教学,媒介融合时代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应做好理论知识、阅读文本、媒介技术的实践准备,从而呼应时代语境的必然要求,符合课程设置的文化转向,并最终造就学生终身发展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8.
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有很多因素,其中网民群体心理因素是重要原因.本文通过对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理论的梳理,阐明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心理学动因主要有网络舆情主体的群体认同心理、网民的选择性接触心理、网民群体的集体无意识、网民群体的从众心理和非理性等,并从正负两个维度对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效应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新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当代中国青年人,其媒介素养与文化认同有些驳杂,有必要到具体的文化现实中寻求答案。在多元的媒体文化环境下,青年群体对官方主流文化既积极拥护也存有建设性意见,对于大众文化的审美化和浮躁化倾向缺少清醒的认识,而对作为深度范式的精英文化同样缺少认同感。面对大众文化和新媒体文化的消极影响,作为主要参与者的青年人若只惯于接受低质的媒介资讯、作戏谑化的形式抵抗,虽有助于释放压力、放飞自我,却无益于自身的茁壮成长,青年人应时刻保持清醒,学会拒绝浅薄,回归现实。  相似文献   

10.
在当下,互联网几乎成为各种文艺作品势必身处的评论场域,互联网的技术与文化构成的可能性赋权,催生了文艺诞生以来最大体量的“文艺评论”群体。多元主体、多重媒介形式、多维话语使互联网时代的文艺评论获得了巨大的扩音效果,这构成了庞大的融合文化与“集体智慧”,但情况也并非全然乐观:受众对文艺评论的使用面对多重噪音,还存在着消音的现象。多声道的互联网时代文艺评论作为融合也作为创作,势必开拓出更多模式和可能。  相似文献   

11.
网络文化时代的新散文呈现出与纸质传媒时代迥然不同的态势,过去那种知识分子个人化的散文一统天下的局面,受到新散文的极大挑战,呈现出大众化、明星化、娱乐化和多样化的特点。网络文化时代,任何一个网民都有可能是新散文的写手,因而,文体的混杂、语言的粗俗、功能的退化,都会影响到文学界对新散文的审美评价。  相似文献   

12.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进入一个价值分裂的时代,文学批评越来越失去了自己独立坚贞的品格,在迷茫中陷落:批评家丧失主体性,并导致批评标准的混乱;受大众传媒挤压,处境日益尴尬;越来越远离作品、远离生活,备受大众冷落。然而,文学批评又面临着丰富、复杂的价值选择、审美选择,它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抗争和整合,寻找到了新的生长点,展现出多元共存、互补互动的格局。当下的文学批评有陷落、有突围,并在突围的尝试中力图建构出更具魅力、更深邃的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13.
对于普通组织而言,组织文化是控制组织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大众传媒组织而言,组织文化不仅仅是控制组织的重要因素,它植根于大众传媒的信息传播活动之中,潜藏在大众传媒生产的文化产品之内,它是影响社会主流文化构建的关键因素。沙因的组织文化模型自提出以来即被管理界奉为经典,更是学界进行组织文化研究的有力工具。沙因的组织文化模型同样适用于大众传媒组织文化的研究,运用这一模型探讨大众传媒组织文化的结构与功能是认识大众传媒组织文化实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一方面新媒体更新了传统文化的教育途径,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丰富了新媒体的教育内涵。教育工作者必须在技术、环境和心理上做好准备,适应市场法则,熟练掌握新媒体,改变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才能变冲击为机遇,找到适合新媒体背景下的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之路。  相似文献   

15.
新媒体与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政治学和传播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新媒体所创造的更具开放多元、流动虚拟的公共空间,改变了传统政治哲学家所讨论的公共领域之形态。网络公共空间中的公众议题聚集着公众,惟有关心公共利益的公众团体之形成才能使公民有序参与有力量。而公共空间与公众团体之维系,取决于有独立人格与公共参与精神的公民个体。公共空间、公众与公民之间的良序互动构成了新媒体时代公民有序参与的行动框架。  相似文献   

16.
当代传媒为吸引受众拆卸传统文化审美意蕴,以创新生活意义增进幸福为名催发个人享受,媒体题材“替感觉”对艺术唯美体验的审美替代使美通过市场交换被消费。传媒促成的消费文化行为耗散了传统文化的审美价值,导致审美危机。鉴于此,当前媒体题材急需沉淀唯美的审美趣味,以弘扬高贵的人性和精神。  相似文献   

17.
While the U.S. mainstream media continues to exercise its right of way in the American landscape, the predominant culture faces a population and popularity decrease. Diversity is slowly finding a perennial nest for growth, although minorities are still being shelled by mainstream media that consciously and unconsciously make the attack a priority in their news and entertainment properties. This article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cultural genocide caused by mainstream media, considering it is in the hand of the hegemonic group that finds it necessary to condemn anything that is different in a society that is pluralistic by nature.  相似文献   

18.
新加坡是一个包容的,开放的,多元化的国家。新加坡的教育文化独具特色。在新时代背景下探寻新加坡教育文化方面的特点及其产生的根源将对我们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9.
传媒文化是一种娱乐性、休闲性的经济型消费文化,城市是传媒文化的策源地和主要消费地。当今我国城市传媒文化呈现着传统传媒文化服务升级转型、新兴传媒文化畅行、城市地域文化形成风尚、境外传媒文化强势渗入的特征与趋势。人们对传媒文化需求越来越多样,城市传媒文化作为文化的先锋,所负重担具有实验性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今的大众传播时代,先进的科技手段、大众传媒和现代市场三大元素纠合于一体,交叉覆盖,形成一个强大的大众传媒生态环境,在人类头顶笼罩一层传播文化膜。在这层传播文化膜造成的拟态真实中,文学的生产、传播、接受方式都必将进行大幅度的整合和建构,整个文学生态进而体现出与以往时代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