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狂人日记》于1918年5月发表在《新青年》上,它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鲁迅以文学的形式展现封建社会的精神病态,颠覆封建礼教的精神压制,揭开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序幕。这是文学的转身,也是历史的转身,由此产生了中国文学新的形式和内容。黑格尔说,艺术家为一个理念,必须找到具体的形象。历史就是这样的艺术家,这一次它的变局带来的不再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而是《狂人日记》《呐喊》《彷徨》《野草》《雷雨》。历史不仅是通往文学的途径,更是通往作家以及作家心灵的途径,这正如残雪笔下的"垂直的阅读";而文学又是历史的时光机,它将历史的片段重现于当下。  相似文献   

2.
《人民中国》创刊45年了,在500多期杂志中,新中国、历史的中国和世界中的中国的面貌,就像一幅幅画卷一样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为了祝贺《人民中国》45岁诞辰,本文作者采撷薪中国发展进程的主脉,与读者一起回顾《人民中国》所记录的历史。本文载于《人民中国》今年第五期,在本刊发表时由编辑部作了删节。  相似文献   

3.
本期以《华尔街日报》的《一对农民工夫妇的春节回家路》和英国《卫报》的《中国情侣赶在虎年前结婚》两篇文章进行点评剖析。作者认为,外媒关于中国“春运”的报道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作者还剖析了外媒如何运用各种报道技巧对中国社会文化现象进行还原。  相似文献   

4.
正《文化学刊》创刊于2006年9月15日,至今已有10个年头。《文化学刊》以"继承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探索导引现代先进文化,构建和谐人文社会"为办刊主旨,以"创新·求是·争鸣·前沿"为办刊理念,以"瞩目学术前沿创新使学界瞩目,因关注重大理论问题让社会关注"为办刊方略。《文化学刊》自创刊伊始就时刻以"瞩目学术前沿创新使学界瞩目,因关注重  相似文献   

5.
一将以下跨国界文学现象排列在一起,从中探究文学与时代、与社会、与人心即人性之关系,寻找文学在后文化时代亦即娱乐时代或许还有一点儿意义,这是我十几年前就开始思考的事情:在俄国,1862年屠格涅夫发表了代表作《父与子》,1863年车尔尼雪夫斯基发表了《怎么办》,《怎么办》还是铁窗文学成果。在中国,二十几年后梁启超发表论文,呼吁当时的文学人士以小说育"新民"。1911年12月及之后的10年———陈独秀著文疾呼,1911年以前出生之国人当死,1911年以后  相似文献   

6.
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宋时秦桧害死了岳飞,几百年后,他们的后人会不会还有冤仇?或者说,秦桧的后人,心中还会不会有负罪感?秦桧的夫人王氏,有一支余脉散落在杭州乡下,蜗居在山坳里,他们的族谱上,仍然可以追溯到宋时的历史。解放前,这个村有一个节气,所有人要吃素。这个节气是农  相似文献   

7.
跪像中多一个王俊 岳飞故里河南汤阴县的岳飞庙,独具其他岳庙不曾见的“五绝”。一是铁铸“四跪像”里多了一个王俊,成了“五跪像”。王俊何许人也?他原是当地一浪子,有点蛮力,会些箭法,但心术不正,在地方上偷鸡摸狗,绰号为“王雕儿”。南宋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他随地方武装编入岳家军,几年未立寸功,也得不到提升,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再造魂魄——企业家精神与民族工业的世纪对话》一书中,作者之一林左鸣(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副总裁、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曾谈到这样一个观点:“加入世贸组织就像久旱的地区下了一场暴雨,必然淹没一些洼地,但得救的却是整个地区。”他认为,中国的“洼地”集中在制造业上,他呼吁对民族工业的重视。——选自2002年中国人大新闻好新闻二等奖《WTO,给我们带来什么?》一文林左鸣,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十六大中央候补委员。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我们力图通过讲述这样一位拥有精彩人生和奋斗历程的人物的经历,以便让人们更好地触摸到这个时代中经济脉搏的搏动。  相似文献   

9.
那段时间,我被楼上楼下的住户折腾得快疯掉了. 我家住在2楼,住我楼下的是一对下岗夫妇.为了生活,这对夫妇买了一辆破旧的三轮摩托车,每天出去载客,深更半夜才回来,那辆摩托车破旧得像个严重的哮喘病人,"突突突"的响声像哮喘病人的咳嗽,不但巨大,而且让人揪心般地难受.每晚,我躺在床上,刚有一点睡意的时候,那辆摩托车就拼命"咳嗽"着回来了,声音攀上楼来,搅得我唾意全消.  相似文献   

10.
"鲜活"是历史教学的灵魂,历史课堂缺乏应有的活力,只能是教师一个人的精彩,因此历史教师不仅需要具有深厚的史学功底,而且需要具有娴熟的驾驭教学活动的能力,历史教师如何让学生穿越时空的隧道,将已逝的历史"活"起来,进而燃烧起学习历史的激情呢?文章就这几个重点方面做了探索.  相似文献   

11.
郭嘉 《文化交流》2016,(10):62-65
2016年9月5日,浙江作家海飞编剧的电视连续剧《麻雀》登陆荧屏.海飞是个温情的人,但坚持认为自己欣赏残酷,奇怪的是,二者在他身上好像并行不悖,一如他笔下民国时期繁华柔软的上海,鲜血与死亡却稀松平常.海飞是个横空出世的小说家,凭着对文字的天赋和执拗,瞬间改变了既定的潦草杂乱的生活,因此,我们也就不会奇怪他误打误撞进入编剧圈后,从《旗袍》开始,短短几年,《旗袍2》《大西南剿匪记》《从将军到士兵》《铁面歌女》《代号十三钗》《花红花火》《麻雀》,还有《太平公主秘史》《隋唐英雄》逐一呈现.他已然深陷谍战、迷恋传奇,就像喝一盅温润的绍兴黄酒,吱的几口下去,灯光柔美起来,眼神迷离惬意,微醺的悠然自得,正是时候.  相似文献   

12.
《南行记》是中国现代作家艾芜的成名作,作品以作者亲身经历为素材,以"劳工神圣"这一时代口号为精神支点,塑造了滇缅边民群像,抒写了特殊的社会文化,注入了作者的理想。追本溯源,《南行记》与众不同的叙述视角离不开童年记忆中祖母所讲故事"魏小儿西天问活佛"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3.
正建德90后传承人欲建非遗剪纸体验馆火热的夏天,常常有着让人热情如火的活动。日前,杭州市民中心举办了一场名为"廉值千金心向党"剪纸艺术展,把当代价值观融入传统剪纸艺术,引来许多热心市民的关注,和许多剪纸艺术家的参与。他们中,有年届古稀的老艺术家,也有富于朝气的中青年艺术家。其中有一位年轻人,尤其让人眼睛一亮。他叫方侃源,1998年出生的他今年才刚满20岁,一幅《廉洁向党》的作品,赢得了观众和评委的诸多好评。然而,这位年轻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伊斯兰妇女杂志》为文献基础,研究民国时期上海回族知识女性批判封建礼教,争取女性教育平等与人格独立的女权思想以及广大回族女性投身宗教与国家发展事业的热情。通过研究文献得出,回族知识女性作为回族新知识群体的一部分,始终站在时代前沿积极构建宗教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体现了她们与时俱进的近代宗教思想和对民族与国家的高度认同。  相似文献   

15.
自从《印象西湖》拉开演出大幕之后,人们都说,西湖的美丽从白天延伸到了晚上,西湖的夜晚也活色生香起来。我曾观看过"印象"系列的其他作品,比如桂林的《印象刘三姐》、武夷山的《印象大红袍》、丽江的《印象雪山》,虽然由同一支团队打造,各有各的特色和看点,但《印象西湖》相比于其他作品,却多了几分含蓄、委婉的深情和浓浓的江南意韵,而这,正与杭州的城市气质相吻合,让人观后不能忘怀。就在近日,杭州的平面媒体为《印象  相似文献   

16.
虽然人们都承认法国女权作家德奥博纳首先创造和使用了"生态女性主义"一词,但英语国家生态女性主义学者圈极少对德奥博纳深入研究。实际上德奥博纳对于生态女性主义是有全面阐述的。本文从德奥博纳有关生态女性主义的两部著作《女性主义抑或死亡》和《生态女性主义:革命的还是变异的?》的法文原著入手,探讨德奥博纳如何提出"生态女性主义"概念,如何将生态斗争与女权斗争结合在一起,如何思考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等问题。德奥博纳把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和运动描述为全面彻底的革命,并用"变异"来表述这场革命。  相似文献   

17.
《温室》是哈罗德·品特早期政治剧的代表,文中故事是现代规训社会的真实写照,揭露了当时西方民主制度的虚伪性。以福柯的权力规训、生存美学等理论分析《温室》,解读剧中主要人物在话语层面所受的规训及自我意识的觉醒,讨论当代人在规训社会中何去何从,由此揭示哈罗德·品特对自由、民主与人权的呼唤与追求,这对于现代政治治理、身体及话语等方面的研究具有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18.
淡泊为真     
白长青 《文化学刊》2009,(3):191-191
友人刘守义新近出版了散文集《岁月如歌》,书中散发的生活气息,令我心动。它是作者人生旅途的阶段性总结,是作者站在人生驿站上的一种回望,浸濡着作者品味自我人生的沉甸甸的情感。  相似文献   

19.
本期语萃     
正中国现代的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发现,时代愈后记载的历史,往往其反映的历史愈古老,于是提出了"中国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著名学说。从而形成了"古史辨学派"。有人说他们是古史的"怀疑派""虚无主义",其实,他们并不是全盘否定古史,而是发现了古史记载中有许多神话,所以要把远古的历史从神话中剥离开来。这样的历史才是比较科学的。神话价值论第34页20世纪80年代初,陈染出现在文学界,在80年代的中期以小说《世纪病》在文学界崭露锋芒。她的重要作品集中在90年代,如《嘴唇里的阳光》《不可言说》《私人生活》  相似文献   

20.
正中华的故事、中国的历史,绵延五千年,纵横千万里,如果想完整呈现这个古老神秘而又包容开放的文明进程,岂是几集纪录片就能承载的了呢?而2016年1月21日至2月25日在英国广播公司二台(BBC 2)播出的六集纪录片《中华的故事》以尊重多元文化为基调,站在现实的场域里追溯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和文明进程,讲述了别样的"中华故事"。这部由英国广播公司(BBC)和美国公共电视台(PBS)共同投资的纪录片《中华的故事》(The Story o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