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公众对地震及地震灾害愈加关注和重视,近年来,防震减灾监测技术和装备不断提升,全面客观、及时准确的宣传防震减灾工作,树立准确舆论导向,解疑释惑,对于有效减轻地震灾害、维护社会经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从加强地震心理锻炼、构造良好的媒体形象、多种科普宣传教育活动等方面,促进了玉溪防震减灾科普事业,增强民众灾害意识和防灾素质,提高社会防灾避险意识和能力,规避和减轻地震灾害损失。  相似文献   

2.
以汶川、玉树地震为例,分析了目前我国地震灾后雷电灾害防御面临着防雷设施破坏严重、灾区信息传播受阻、临时避难场所防雷设施不完善等新形势,指出地震灾后雷电灾害防御存在着防雷减灾机制不健全、过渡安置点防雷设施建设缺乏统筹规划、灾区群众防御雷电灾害意识淡薄等问题,并提出了加强防雷减灾工作组织领导、灾区雷电灾害风险评估、防雷工程建设、雷电灾害预警信息发布、防雷科普宣传等地震灾后雷电灾害应急管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社会公众地震认知度和防震减灾意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在破坏性地震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程度。通过对有感地震发生后的表现,对社会公众地震认知度和防震减灾意识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震后社会公众普遍缺乏避震意识和行为,关注地震三要素,对居住地未来发震心存忧虑,对防震减灾知识认知错误,对地震机构及工作人员评价过低。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薄弱,相关知识匮乏,对准确预报地震期望值过高,对地震机构工作了解片面。当前社会公众地震认知度和防震减灾意识难以适应大震应急的需要,会导致震灾扩大化,需要在广度和深度方面加强防震减灾知识科普宣传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4.
正今年是汶川地震十周年,5月12日是第十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中国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以下简称中国老科协)地震分会在中国老科协的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围绕今年"行动起来,减轻身边的灾害风险"主题,本着向较贫困和边远地区倾斜的原则,积极组织开展地震科普系列讲座活动。地震分会共与4个省、区、市的6个区县市联合,共同组织举办20场防震减灾科  相似文献   

5.
王洪鹏  曲晓亮  耿娴 《学会》2012,(5):49-53
近年来,世界各地接连发生大地震,社会公众普遍产生恐震心理,谈震色变,可见社会和公众对地震科普宣传的需求越来越高。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引导公众正确理解地震灾害,提高全民防震意识的科普工作已经刻不容缓。本文立足于我国地震科普的现状,结合中国科技馆在地震科普中所做的工作,论述了我国历代相传的丰富的地震史料对当前地震科普工作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汶川地震,阐明了目前人类所面临灾害的严峻现实,提出了作为科学文化教育基地的图书馆,应当承担起防灾减灾--这一重要的科普教育职责,提高全社会认知灾害的意识和能力,增强自身及广大市民在灾害发生时的应对能力.本文就图书馆自身如何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及提高全社套的防灾减灾能力进行了三点思考.  相似文献   

7.
一、项目概况 为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和实现国家防震减灾工作确定的奋斗目标,《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明确提出了2006~2020年我国防震减灾的主要任务是:“加强监测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地震预测水平;加强基础信息调查,有重点地提高大中城市、重大生命线工程和重点监视防御区农村的地震防御能力;完善突发地震事件处置机制,提高各级政府应急处置能力。”确定相应的战略行动是落实防震减灾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5.12汶川大地震相关研究文献的分布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为数据源,对我国汶川地震后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学研究,旨在为我国政府管理部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防震减灾、国防建设等领域提供详实可靠的震后相关信息资源的分布情况,并试图通过本研究推动我国地震预测、防震减灾、工程抢险、医疗救援、卫生防疫等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结合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与地震科技期刊工作实际,指出了地震科技期刊在防震减灾工作及地震科技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分析了地震科技期刊的现状及人员情况,提出了地震科技期刊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0.
地震是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我国国土辽阔,地震频发,为了减少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应该加强地震监测技术系统的建设,完善地震信息网络系统。随着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地震监测技术水平已经得到明显的提高。本文主要论述了现代化防震减灾技术系统的建设,在此基础上对防震减灾技术系统的发展做出了分析和探讨,以期推动我国防震减灾网络信息系统的技术水平,提高我国地震监测技术和地震紧急救援技术。  相似文献   

11.
云南不仅是我国多震灾的省份,还是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根据云南多震、多民族的特点,以云南民歌小调、民间曲艺为基础素材创作防震减灾科普作品,出版《防震减灾大家唱》音乐专辑。在此基础上通过文艺表演、赛歌会等方式和网络、电视、电台、自媒体等渠道进行广泛宣传,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普及效果,为在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地区普及防震减灾知识进行了有益探索,为防震减灾科普民族化、本土化、群众化进行了有益实践,形成了民族地区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2.
张冰 《科技风》2015,(2):240
地震群测群防工作是我国防震减灾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群众性基础工作,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健全防震减灾社会动员机制和社区自救互救体系的重要内容。我国政府一直十分重视此项工作。  相似文献   

13.
发展地震卫星,构建天地一体化地震监测网络是我国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重大创新,有利于提高我国防震减灾能力.如果我们有自己的地震卫星体系,我们可以更快地为防震工作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也可以更及时地挽救更多的生命,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当前内蒙古自治区地震局地震科普的现状,针对呼和浩特市周边农村宣传存在的问题,结合农村特点和基础条件,提出了宣传方法,使防震减灾知识走进农村,不断提高居民防震减灾意识。  相似文献   

15.
在自然灾害带来的巨大损失面前,我们感到了普及科学知识、增强防灾意识的重要性。防震减灾的基石是青少年科普知识教育,只有坚持不懈地做好地震科普宣传,播撒防震减灾文化的种子,社会才能和谐,生活才能安全。  相似文献   

16.
双鸭山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建设,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应急救援工作,全市初步形成了以政府领导、各部门协同、社会共同参与的防震减灾新格局,双鸭山市防震减灾工作有了很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世界上突发性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灾害频发,且损失严重。公众抗灾救灾能力不强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迫切需要提高我国突发性自然灾害科普教育水平。该文分析了我国当前突发性自然灾害科普工作存在的问题,并从提高突发性自然灾害科普工作的针对性,把演练作为工作重点,加强媒体与科普深度合作以及建设高素质的科普队伍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福建省数字地震科普馆是一个全新的地震科普宣传平台,分为网络版和单机版,其成果既是一个地震科普宣传作品,又是一个地震科普宣传的平台。该平台应用数字化网络化的技术,利用福建省漳州、泉州、莆田等地的实体地震科普展馆和地震台站等实景,采用360度全景技术,结合视频、音频和图文等方式,将实体的地震科普馆虚拟数字化。融入地震科普知识,建立虚拟仿真的地震科普展馆,并通过互联网和光盘形式向民众提供地震科普知识宣传服务,以实现科普宣传受众的最大化。福建省数字地震科普馆荣获福建省地震局2012年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一等奖,被评为中国地震局“十一五”以来最具应用实效的十项科技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19.
地震科普讲座是传统的防震减灾宣教方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进步发展,科普讲座暴露出许多问题,本文通过科普讲座讲授者的视觉,剖析目前科普讲座存在的问题,思考如何有针对性提升讲授者的能力,创新科普讲座理念、思路和方式,充分发挥科普讲座的效能和社会效益,让科普讲座充满魅力。  相似文献   

20.
由于近几年我国各地地震频发,特别是四川的汶川地震给我国人民的生活、经济、环境造成极大损失,对于地震后的灾后重建工作我国十分重视,针对工程抗震鉴定的过程和抗震加固方法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