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闻实践》2011,(9):79-79
作为一档家喻户晓的电视栏目,《焦点访谈》在进行舆论监督的同时,也在一分一寸地开拓着舆论监督的空间,但开拓舆论监督空间的同时可能会触及部分人的利益。“首先,我们不仅要面对黑暗的现象,还要背对着被触及到的利益集团”。第二,一档电视栏目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其所处的媒体环境。  相似文献   

2.
两会”期间,《中国青年报》采访了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全国政协委员敬一丹,报道披露,1998年《焦点访谈》舆论监督内容的节目占到全年节目的47%,2002年,该比例下降到17%。“舆论监督内容历史最低、收视率历史最低,观众期望值历史最低。”对于这种现象,敬一丹直言:“表面上看,  相似文献   

3.
"焦点访谈"因为舆论监督成为中央电视台的名牌栏目,敬一丹则因为"焦点访谈"而成为一位名牌主持人.关于"焦点访谈",敬一丹曾说过一句话:"‘焦点访谈'是让社会保持痛感.我们社会不能麻木到连痛感都没有了."  相似文献   

4.
申宇红是谁?她是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的一位女记者."焦点访谈"全国人民都知道,像水均益、敬一丹这些主持人的名字,人们都耳熟能详,可知道中宇红的人就没有那么多了.  相似文献   

5.
“说情”辨     
8月26日,温家宝总理考察中央电视台,在座谈会上,要求每个发言人结合自己的具体工作提一个建议,或者反映一个问题,《焦点访谈》主持人敬一丹发言说:“《焦点访谈》1998年舆论监督的内容在全年节目中所占的比例是47%,到了2002年降为17%。这其中一个原因是舆论监督的环境在变化。虽然舆论监督的力量在加大,但干扰也在增强。现在,舆论监督类的节目无一不遭遇说情……”(9月1日《中国电视报·我对温总理说》)。敬女士这番话,锦心绣口,谈言微中,不愧央视主持人中大姐大,尤其用三四年间,央视舆论监督的内容从47%下滑到17%的数字说话,正所谓“如以石…  相似文献   

6.
眼前的敬一丹太普通了,普通得她走进人群你便很难再发现她。齐肩短发,黑色圆领毛衣,一件浅蓝色短风衣,和千百万中国妇女一样的装束。只是当我看到她那双睿智、沉稳、机敏的眼睛时,才把她与中央电视台黄金节目《焦点访谈》主持人、“金话筒”奖得主联系在一起。 也许是《焦点访谈》太火爆的缘故,才使得更多  相似文献   

7.
舆论监督与西方新闻工作者的专业主义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1998年,以《焦点访谈》为代表的新闻评论类节目再度成为热门话题。是年8月,朱镕基总理视察中央电视台,为《焦点访谈》的编辑记者写下了几句话———“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总理对媒介舆论监督的鼓励在新闻界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此后,新闻揭露贪污腐败等现象的批评力度又有所增大。同时,许多报纸借助对《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及其他新闻评论类电视节目的文字报道,既扩大了电视的影响,又增加了报纸的号召力,这种现象被称为媒介的“新闻联动”。尽管《焦点访谈》类栏目涉及的话题范围较广,但它最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当人们谈论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敬一丹的时候,往往是和新闻品牌节目《焦点访谈》联系在一起的,脱离《焦点访谈》来评论敬一丹,她作为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的符号特征就会模糊;而当我们谈论中央电视台娱乐互动品牌节目《非常6+1》的时候,必定会从节目主持人李咏开始,因为他是《非常6+1》最重要的符号。是节目主持人造就了品牌节目,还是品牌节目成就了著名节目主持人?本文将用符号学方法对电视节目主持人与电视品牌节目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9.
最近,读了一篇敬一丹撰写的记叙拍摄《焦点访谈》一周年特别节目经过的文章。对敬一丹,这位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节目主持人,观众是相当熟悉的。这不但是因为她每周几乎有好几天要在银屏上同大家见面,而且更因为她端庄大方的风度,平静的话语里常常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给人留下深深的印象,电视机关上了,她的声音似乎仍在耳边索绕。她主持的《心心相印颂延安》、《燕赵面对洪水》等节目,在电视台评论部评奖中多次获奖,1996年1月被评为全国十佳节目主持人之一,荣获金话筒奖。在银屏上,我们不止一次地看到,电视摄像机追踪着的…  相似文献   

10.
《构建和谐社会与舆论监督的建设性立场》一文,以《焦点访谈》为个案,对舆论监督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坚持建设性立场的重要意义进行了深入阐述,并通过对《焦点访谈》实施建设性舆论监督的成功经验的总结,就建设性舆论监督的基本原则、实施方法和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1994年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开播,被很多人视为中国新闻舆论监督进入全面发展,遍地开花的开端。各省市电视台先后推出主打的新闻评论栏目,强化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此后,《南方周末》等平面媒体也迅速在业内崛起,掀起一波新闻舆论监督的高潮,媒体新闻舆论监督出现了泛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眼前的敬一丹太普通了,齐肩短发,黑色圆领毛衣,一件浅蓝色短风衣,和千百万中国妇女一样的装束.只是当我看到她那双睿智、沉稳、机敏的眼睛时,才把她与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主持人、“金话筒”奖得主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3.
马原 《青年记者》2008,(10):35-36
新闻舆论监督作为社会监督体系中的一种特殊而强大的监督形式,已经成为媒体制胜的有力武器。从《焦点访谈》树起舆论监督大旗到《南方周末》在舆论监督上的作为,媒体的舆论监督曾一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然而,近几年来,媒体的舆论监督却出现了集体撤退的现象。各类舆论监督栏目纷纷改版或者弱化,媒体的舆论监督进入了“后舆论监督时代”。  相似文献   

14.
据报载,中央电视台门前经常排着两个长队:一路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群众,向《焦点访谈》节目反映情况的;还有一路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干部,向《焦点访谈》节目公关的。 从上述现象可以看出。一方面,《焦点访谈》节目深得人心;另一方面,《焦点访谈》节目是在冲破重重阻力和障碍的情况下进行舆论监督的。既然作为中央级的新闻媒体在进行新闻舆论监督时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干扰和阻碍,那么,省市级、地市级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个优秀的舆论监督节目——《焦点访谈》,自开播以来就得到很多受众的认同,从《焦点访谈》这个特殊个案,我们对舆论监督可窥见一斑——报道的深度决定了一个节目传播的效果。本文以《焦点访谈》栏目为具体案例,归纳和总结了舆论引导的概念及其价值意义,阐述了大众传媒在舆论引导中所扮演的角色,并详细论述了《焦点访谈》舆论引导的技巧分析,从中得出新闻工作者做好新闻评论工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关注中国电视的人可能注意到了这样一个事实:自从1994年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开播后,原本并不为人们特别关注的舆论监督问题一下子变得引人注目起来。《焦点访谈》节目不仅在老百姓中反响强烈,而且还引起了两位国务院总理的注意。1997年12月29日,李鹏同志来到《焦点访谈》节目组,为栏目题词“焦点访谈,表扬先进,批评落后,伸张正义”。1998年10月7日,朱鎔基视察中央电视台,又赠给《焦点访谈》四句话:“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  相似文献   

17.
代刚 《传媒》2001,(10):40-41
敬一丹,中央电视台《直播中国》节目主持人。曾主持“一丹话题”、“焦点访谈”和“东方时空”等节目。1999年,她参加并出色完成了国庆50周年大庆、澳门回归和迎接新千年三大直播任务。她曾经数次获得中国电视主持人最高荣誉——全国十佳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此外,她还是北京广播学院  相似文献   

18.
《焦点访谈》的出现,在中国舆论监督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是中国迄今为止舆论监督力度最大、效果最好、影响最广泛、最深远的新闻栏目。它为中国舆论监督事业作出的贡献,除了具有开创性和政治性贡献外,我们还可以从中看到它以电视传播与舆论监督相结合的方式,开创了一种中国舆论监督的全新的新闻深度报道体系。《焦点访谈》成功的经验有很多,其中,“四平”的经验就很值得同类型栏目  相似文献   

19.
开展舆论监督是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之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是党的新闻工作者的职责。舆论监督有着自身的优势,一是辐射宽,二是影响大,三是干预强,所以社会上早就流传着“不怕干部通报,就怕公开曝光”,这就是舆论监督的力量。从中央台1994年4月1日推出的《焦点访谈》走红多年而魅力不衰的现象,从全国各级电视台都开办类似《焦点访谈》的节目热潮不减的现象,不难感受到群众对舆论监督类报道的喜爱,但是对于从事舆论监督类报道的新闻传媒和新闻工作者来说,如何不断提高舆论监督类报道的质量是一个值…  相似文献   

20.
焦点何在
  说到电视新闻,不能不说到舆论监督,说到舆论监督,自然要说到标志性的栏目《焦点访谈》。虽然《焦点访谈》的前身《东方时空·焦点时刻》的制片人张海潮在回顾《东方时空》开播20年时这样回答他对“焦点”的理解,“我认为焦点不单指曝光社会的不良现象,也不仅仅是突发灾难事件,它应该是近期内老百姓最关注的问题”,尽管在《焦点访谈》的官网上,节目定位的表述是“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但它对自身特点的概括依然是“以深度报道为主,以舆论监督见长”--可惜,对照近三年网民最关心的热点事件和已经举办十二届的新世纪舆论监督研讨会近年推荐的调查性报道,几乎没有一个事件是因为《焦点访谈》率先揭露或跟踪报道而成为焦点。从网民数量之巨所体现的非专业观众的关切和新世纪舆论监督研讨会的专业性所反映的业界、学界的重视来衡量,《焦点访谈》已经远离了公众的舆论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