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什么是"陌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这一概念由美国法学家劳伦斯·弗里德曼在《美国法简史》中首次提出,他指出:"在当代世界,我们的健康、生活以及财富受到我们从未而且也永远不会谋面的人的支配。我们打开包装和罐子吃下陌生人在遥远的地方制造和加工的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通过社会心理学的"陌生人"视角,分析了网络陌生人的人际不确定性和情感正向性特征,讨论了陌生人复杂互动如何导致社会化媒体内舆论领袖和议题涌现,并实现情感和信息的极化与放大;再通过"不确定性"的理论视角,讨论这种陌生人复杂互动如何通过社会化媒体间共振、潮涌,导致社会化媒体传播和动员能力的突生性和意外效果,进而生成网络社会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3.
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传播信息的主要媒介,通过对山东省400名高校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方式的随机抽样发现他们对社交媒体的黏度较高,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社交主要是为了建构日常"熟人"关系,对于陌生人的邀加信任度不高,而且仅停留在浅层次交往,通过在社交媒体中的文字、图片、视频自我表露主要是为了获得社交圈中他人的认可与关注。  相似文献   

4.
文章采用民族志和田野观察的方法,探究中老年人在线K歌的实践过程,提出以母亲为代表的中老年人通过K歌与陌生人拓展并生产了“拟熟人”社群的观点。该社群的形成具有三个特点:一是K歌成员将萍水相逢的歌友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熟悉和信赖的角色;二是中国传统社会关系及规范会形塑陌生歌友的互动与结群;三是在线K歌与“拟熟人”社群重塑人们的线下社会关系“。拟熟人”具有新的社会性特征,同时又深嵌于传统熟人社会结构之中“。拟熟人”社群的出现及形成过程,可以看到数字平台成为构建陌生人交往和城市新型社会关系的重要力量,同时,人们在结群的过程中实现了对自我的照看,传统家庭关系的修复与新社会关系的生产。  相似文献   

5.
PC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重新定义了社交,网络超越真实人际关系成为社交的核心,在熟人社交的真实社交之外,产生了足以和真实社交圈相抗衡的基于陌生人社交的虚拟社交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再一次变革了社交关系,移动新媒体上各式各样的社会化媒体使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和远在千里之外的陌生人构成联系。一种沟通熟人和陌生人社交圈的弱关系社交流行开来。  相似文献   

6.
对大多数人来说,在物质丰富但熟人很少的大城市里,生活会充满不安全感,焦灼而又张皇;而在有熟人的小城市里如果穷困潦倒的话,更是局促不安,卑微而忧郁。过去城市发展的轨迹表明,城市化的过程就是“去熟人化”的过程,城市越大,熟人越少。这里所说的熟人,是知根知底的人,可以信赖的人。目前,地级市在具备丰富物质功能后还保有难得的熟人社会。市民在享受城市物质愉悦的同时,还可以徜徉在传统的熟人圈里左右逢源,因而他们的幸福感普遍比大城市里还要多一点。而在浩浩荡荡的城市化潮流面前,地级市的熟人社会也将消失,农耕文化遗留下来的安详和谐的感觉,将变成城市人的奢侈品。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以云南省昭通市L村为田野研究对象,采用观察法、深度访谈等方法,探讨社交媒体在乡村夫妻亲密关系变革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乡村社会中传统婚姻观念和现代婚姻观念并存,这使得社交媒体对不同年龄的夫妻亲密关系产生了不一样的影响。总体来看,社交媒体消解了年长一代夫妻间的亲密关系,也重构了年轻一代夫妻间的亲密关系。在传统婚姻观念的支配下,相较于年轻一代,年长一代更倾向于在怀疑和猜忌中勉强维持着夫妻关系。研究发现,社交媒体进入L村后,消解、重构了亲密关系,造成亲密关系的泛化和伪亲密关系的增多。在乡土社会中,建立在熟人基础上的亲密关系的非正常扩散,使得村内离婚率或家庭重组率大幅度跃升,村民间人际关系被重塑,乡村家庭的和谐生态被打破。  相似文献   

8.
王丽斌 《东南传播》2021,(1):127-131
癌症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健康传播研究的重点内容.本研究从健康叙事的视角出发,以癌症患者的在"知乎"平台的自述文本作为研究对象,对社交媒体语境下癌症患者的疾病表达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癌症患者的叙事文本中,叙事类型受到病程影响,恢复叙事、混乱叙事与探寻叙事交替出现;在疾病叙事上,患者承受着躯体与精神上的双重折磨;在生活叙事上,患者的人生进程因患病而停滞或发生改变;在经济负担叙事上,高昂的治疗费用给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在社会支持叙事上,亲属、熟人与陌生人在癌症患者的社会支持网络中由内向外依次延展,呈现以亲属关系为核心的"差序格局",社交媒体场域中网友提供的陌生人支持的作用有所增强.疾病、生活、经济压力、社会支持构成患者叙事的主线内容.此外,癌症患者善于使用"劫难"、"长征"、"战争"等隐喻描述抗癌经历并穿插相关的科普内容.因癌症的特殊性,宗教成为癌症叙事中的独特意象;并且患者的疾病表达带有中国社会文化环境的烙印.  相似文献   

9.
陈玉楼  韩思齐 《视听》2022,(5):123-125
闲聊本是熟人社交的产物,但在以陌生人交流为主的网络公共社交平台也生发出一种闲聊现象.网民以闲聊帖作为话题讨论的载体,网络闲聊空间相对开放且能容纳多人同时进行交流.诞生于数字时代的在线闲聊帖自发生成的规范减弱了虚拟社交的无序性和自由性.在闲聊的过程中,陌生人以强烈的意象聚集在一起.在这种特殊的人际交往场域中,闲聊帖凭借自...  相似文献   

10.
随着传统人事制度的改革,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尤其是现代企业的用人观念也在发生着转变,大多数企业崇尚"以人为本、能力优先",传统人事档案的权威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企业招聘人才中档案的作用也在发生着变化。  相似文献   

11.
当都市裹挟着人们,以抛弃诸多美好与传统的代价疾步前冲时,一些人开始尝试与陌生人亲密相处,为这个社会有意无意地灌注一点善意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影响社会结构的一个路径,是以电子书写的方式重构公共生活。本文通过对微信电子书写式言谈这一传播特性的分析,探究新的公共性在当下中国熟人交往中的萌生,以及互联网交谈文本的即时性再创作、转发与再传播的可能。微信借此不仅使得日常熟人交往因自我重构而表现出平等交往的一面,也因"陌生人"和公共话题的频繁引入,使得熟人圈关系具有了特定的公共性,并因之交往主体发生着重构。  相似文献   

13.
张萌 《青年记者》2022,(19):89-91
依随社交媒体的发展,用户社交生活的多方面都被编码和量化为元数据,而社交媒体平台上无处不在的元数据使得用户面临潜在隐私泄露风险。此外,液态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呈现流动性,强弱关系可以随时相互转化,用户对社交隐私管理需求随之提升。而实际上,社交媒体的隐私管理路径与数字媒体的信息聚合逻辑是相反的。本文从社交媒体隐私管理的两个维度出发:一是基于社交网络陌生人的隐私管理;二是基于大数据监视的隐私管理,由此探讨社交媒体隐私管理的模式与规范。  相似文献   

14.
媒体社会责任一直是传媒领域十分关注的问题,除了向广大受众提供信息之外,媒体还身兼信息"把关人"的身份,这是基于大众传媒的社会角色定位、媒介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媒体的社会责任。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媒体除了具备传统的舆论引导作用以外,更多地关注起自身经济效益的建设。"品牌建设"便是媒介经营的一条必由之路。因此,基于社会责任的品牌建设是如何起到促进媒介发展作用的相关论述是本文的切入点。本文通过对湖南卫视个案的分析,得出湖南卫视是如何从自身品牌定位出发,结合品牌承担媒体的社会的责任的。希望借鉴湖南卫视的一些有益的方法,分析当今电视媒体如何结合社会责任与品牌建设,达到一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16,(16):32-36
社交媒体不仅仅是信息传播的工具,也是情感交流、情感建立、情感互动的场域。社交媒体以其圈层传播、熟人传播、强关系链接等传播特点,极易将某种恐慌情绪作为事件传播的背景,植入风险论证的各种话语建构当中。情感在公共事件的意见表达中,并非全是非理性成分,相反,在中国语境下,情感是人们参与网络抗争的一种"社会冲突的道德语法"的直接体现。在研究社会突发暴力事件在社交媒体的风险传播中,有必要对情感因素在风险传播中的作用与功能进行考察,以期能够更加全面解释为何在社交媒体的风险建构和风险论述中会呈现出与传统媒介系统与专家系统较为尖锐的对抗。  相似文献   

16.
新闻的生命是真实,在传统大众媒体中,记者、编辑等作为新闻信息的"把关人",用专业的眼光和素养对新闻信息的来源予以过滤和审视,这保证了传统大众媒体上的新闻的真实性。但是自媒体不同,传受合一的传播模式使得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角色在传播过程中几乎不复存在,相对于  相似文献   

17.
《新闻导刊》2005,(2):21-21
今天的中国社会,越来越重视“以人为本”了。尊重人、关心人.是以人为本的起码内涵。对新闻界而言,这个“人”首先是报道对象。不管是时尚娱乐还是社会新闻.单纯追求好玩、刺激、猎奇,甚至肆意揭人伤疤、曝人隐私的不良倾向.在不少媒体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应当警惕。  相似文献   

18.
李婧悦 《新闻世界》2013,(8):154-155
现代社会逐渐由乡土社会迈入陌生人社会,而虚拟网络已成为完全的陌生人社会。现实社会中的契约、法律、责任与信任结束在网络完全陌生人社会中的作用也被削弱了。而最原始的利益诉求更适于整合网络陌生人社会的秩序,担负利益诉求这一功能角色的即为网络新闻评论。评论以利益牵引整合出网络陌生人社会复杂但清晰的脉络,而这恰是公共领域的构建雏形。  相似文献   

19.
王鹏  庞雯 《东南传播》2016,(4):130-132
自媒体的兴起为人们使用网络传播信息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方式,但其中也不乏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虚假新闻,很多"把关人"为追求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经考证便将各类虚假新闻加工成为"真新闻",这种新闻不仅欺骗了受众,还可能成为社会不良情绪的助推器。本文从虚假新闻定义出发,首先阐明虚假新闻及媒介把关人的定义,以及虚假新闻和失实新闻的区别,其次分别从2013年、2014年和2015年由《新闻记者》杂志评出的年度十大虚假新闻入手,分析探讨虚假新闻类型、产生原因及传播现状,由此得出媒介把关人在虚假新闻中起到的主观性作用,以及对其把关不严导致虚假新闻传播造成不良影响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最后明确媒介把关人的职责及其应对虚假新闻主要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羿克 《今传媒》2011,(9):22
<正>主持人语:法律是一种公平的规则,即人类在社会层次的规则,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法律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它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进、更新。法治社会里,任何公民和组织活动的底线是法律,媒体也不能例外。现行的法律法规,为媒体活动规定了边界。而在这边界内活动,仅仅靠法律的规制是远远不够的,最主要的还是在于媒体的自律。本期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