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浩渺星空,有一颗小行星,它的名字叫"吴健雄星"。1990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以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吴健雄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吴健雄对物理学的杰出贡献,赢得了全世界的赞誉,被誉为"原子弹之母"、"物理学女皇"和"东方的居里夫人",并最终把自己的名字留在了永恒的星空。赴美留学,成就世界一流核物理权威1912年,吴健雄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太仓浏河镇。1923年,11岁的她到离家50里的苏州去读书。吴健雄就读的苏州第二女子师范  相似文献   

2.
1975年出版的<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中图法>)第1版将佛教图书放在"哲学"下的"无神论、宗教",体系极其简略,只在"B94佛教"下分大藏经、经及经疏、律及律疏、论及论疏、布教仪注、宗派、佛教组织及寺院、教化流行史等8个三级类,教化流行史下又分"B949.9传记".  相似文献   

3.
一 北京的故宫里有着很多苏州手艺人的印记,除了缂丝,最著名的还有金砖. 所谓"金砖",实际上是规格为二尺二、二尺、一尺七见方的大方砖.古籍<金砖墁地>有这样的解释:专为皇宫烧制的细料方砖,颗粒细腻、质地密实,敲之作金石之声,称金砖;又因砖运北京京仓,供皇宫专用,称之"京砖",后逐步演化称"金砖".现在北京故宫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十三陵之定陵内铺墁的大方砖上,尚有明永乐、正德,清乾隆等年号和"苏州府督造"等印章字样.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住房制度的改革,近20年苏州楼市从起步、发展、繁荣到今天的壮大,在改变了古城面貌的同时,也改善了人们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状态。那么,苏州过去有着怎样的"楼市"?人们又是如何进行房产、田地交易的?历经三年编辑出版的《苏州房地产契证图文集》(主编余同元、唐小祥,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5月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地展示历史上的苏州"楼市",当然这个"楼市"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楼市。  相似文献   

5.
阎若璩是清初著名的考据学家,时人将其和顾炎武并称,认为二人都为"宁人百诗之风",代表作《尚书古文疏证》以大量确凿翔实的实证摧毁了近两千年经学迷幕,被公推为清代汉学的典范之作。本文将对他的古文献考订贡献做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6.
陈奂(1786—1863),字倬云,号硕甫,晚号南园老人,苏州长洲人。清代著名经学家,后人推重为清代《毛诗》学三大家之首。所著《诗毛氏传疏》之刊行,自该帙完成之时起,陈奂即多方求援,俾其早日付刊,而陈奂诸友人亦纷纷赞助,代陈奂设法筹措。《诗毛氏传疏》最终得以行世,不仅有陈奂自身之努力,亦颇可见陈奂与诸友朋交游之一斑。《诗毛氏传疏》得名之义在于:"凡《诗》有四,今以‘诗’为建首,而以‘毛氏传’别之,曰《诗毛氏诂训传》。‘诗’是书之名,‘毛氏’为作传人姓,别  相似文献   

7.
包兰 《档案与建设》2015,(12):71-72
天堂苏州,人杰地灵,物产丰盛,繁荣发达.自古以来就被誉为"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萃之邦"、"工艺之市"……但是其最靓的称呼毫无疑问是"园林之城".因为无论是最早的帝王庭囿离宫,还是最早的私家花园僻疆园都诞生在苏州;偌大的中国,共有四座国家级名园(拙政园、留园、颐和园、避暑山庄),苏州独占半壁江山,而且历史最悠久的也在苏州;世界上找不出第二座这样密布着各个年代、各具风格的园林城市.1997年,苏州古典园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骄傲.  相似文献   

8.
《中国记者》2012,(7):62
1992年5月,在阔别老家数十年后,范敬宜先生回苏州考察工作十余天。随后撰文《苏州人的性格变了》,指出新苏州人的特点一个是"实",一个是"亦狂亦侠亦温文"(龚自珍句),既有远见、有魄力、有办法,又不乏江南人的细腻、致密。二十年悠忽而去,在《中国记者》杂志记者本次采访的十余位苏州日报人身上,这种新苏州人的性格特质依然明显,并且成为他们在当前全媒体背景下  相似文献   

9.
释“坳堂”     
"坳堂"见于《庄子·逍遥游》:"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王先谦集解引支遁云:"谓堂有坳垤形也。"垤是小土堆,则支遁所谓"坳堂",当是云堂之地面高低不平。此说不妥之处在于水不会止于高处,且"坳"、"垤"词义相反,"坳"无"垤"义,故成玄英疏解不取此说,而谓"坳,污陷也。谓堂庭坳陷之地也。"今人释"坳堂",基本都据于成玄英疏。陈鼓应翻译为"堂前窿地",大学中文系的教材如王力《古代汉语》、《先秦文学史参考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反转新闻"或舆情反转事件成为热词进入公众视野,不少人把"反转新闻"同假新闻、新闻失实直接混为一谈。通过对比分析"2015年虚假新闻典型案例"和"2015年舆情反转典型事件",可知三者在内涵和危害上存在较大区别,需要采取分类治理,进行源头的"疏"与"堵",以达到系统的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1.
正明胡广等辑《春秋集传大全》,收入《儒藏》精华编经部春秋类春秋总义之属,凡二册。"校点说明"言:"以明永乐内府刻《春秋集传大全》三十七卷为底本(1),以影印清乾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校本。……汪氏《春秋胡氏传纂疏》列为参校本。"(2)卷三十七"鲁哀公十三年"之"公会晋侯及吴子于黄池"条下疏文,"陈氏曰:‘黄池之盟,不书吴晋之盟,《春秋》修讳之’",  相似文献   

12.
清代陈澧指出读《仪礼》之法有三:一曰分节,二曰绘图,三曰释例,并谓分节之法早肇见于郑玄、贾公彦注疏。到朱子时有见《仪礼》"记不分章,记不随经",因此撰著《仪礼经传集解》发明新法,将经文每段截开,于段末标出每段旨要。后来研读《仪礼》莫不由此法。反观贾《疏》的分节法,风格与朱子之法大不相同。本文以《士丧礼疏》为例,探讨贾公彦《仪礼疏》分节之法,发现《疏》文除了标明"自此尽某"一类分节语外,在经、《注》有足够提示的情况下,《疏》并不特别说明分节。又或《疏》已说明该段分节段旨,下文有相似段落则不再重申。此外,除了明确的分节语外,贾氏分章划节之内容,须透过贯通经、《注》、《疏》三者,才能互文见义。  相似文献   

13.
《档案与建设》2013,(1):10-14
苏州,我省经济创新发展的领头羊。2012年9月26日《福布斯》中文版发布了"2012年中国最佳县级城市排行榜",苏州5个县分占第一、二、四、五、七位;9月15日"2012年度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科学发展百强县)"名单发布,苏州5县亦取得相似排名。珍惜优良环境的苏州档案事业也不断给人惊喜,近年工作亮点呈现井喷态势,2012年初获得两项全国档案系统先进表彰,诸多工作被国家、省档案局赞为表率。  相似文献   

14.
<正>苏州评弹是一种曲艺说唱艺术,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统称。苏州评话(俗称大书)只说不唱,内容多为金戈铁马的历史演义和叱咤风云的侠义豪杰故事。苏州弹词(俗称小书)又说又唱,内容多为儿女情长的传奇小说和民间故事。苏州评话和弹词均用苏州方言表演,江南地区广泛流行。台湾著名国学大师俞大纲称赞苏州评弹是"中国最美的声音"、"天籁之音"。2006年,苏州评弹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虽然国家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积极予以扶持,但苏州评弹的发展环境日益恶化,如  相似文献   

15.
正太谷学派是清代嘉道年间产生的中国最后一个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周太谷。其弟子李光炘秉承周太谷之遗志,力行"传道于南",创立太谷学派南宗。咸丰十一年(1861年),李光炘在江都创办龙川草堂,蒋文田、黄葆年等先后入贽为龙川弟子。后黄葆年承袭李光炘衣钵,在苏州开设归群草  相似文献   

16.
吴蕴慧 《兰台世界》2012,(22):63-64
古城墙是历史文化名城苏州的重要标志。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命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在江南平原上筑起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土城阖闾大城,从那时起,苏州就有了城墙。历时2500多年,苏州古城墙屡遭战火破坏,但都在不久后修复重建。然而,近代以来,城墙的防御作用不仅大为削弱,而且已经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严重障碍。因此,上世纪50年代,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拆城"运动。苏州城墙正是在这样  相似文献   

17.
17世纪白话小说的创作与传播——以苏州地区为中心的研究许振东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本书把文学"视为一个流动变迁的过程",重点考述《红楼梦》这部"极顶"之作问世前,即17世纪白话小说的创作与传播的历史。进入"过程"的文学史观,强调文学是一个包括写作、传播、接受并产生影响的过程,这一过程中不只涉及作品的写作传播  相似文献   

18.
三国时期的曹操,历来是人们褒贬不一、多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三国志·武帝纪>称曹操为"汉相国参之后"(即曹参的后代),历代均为官宦,而其父曹嵩却是曹家养子;曹操"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年轻时曾多次上疏切谏,批评朝政,自己却"持法峻刻",甚至属下有错也棒杀之;好学多思.……  相似文献   

19.
正新闻传播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2014年,注定将以"媒体融合元年"为标志写入中国新闻发展史。媒体融合发展是传媒业浩大的"转基因工程",是传播领域一场重大而深刻的变革。遭受新兴媒体冲击的传统媒体,唯有顺应新趋势,迎接新挑战,掌握新技术,发展新业态,才能在风起云涌的变革时代立于不败之地。前不久,江苏省委副书记、苏州市委书记石泰峰就媒体融合发展在苏州日报报业集团调研时形象地鼓励我们:"与其被冲击,不如去冲浪"。经过近半年的筹备,9月28日,苏州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中心揭牌成立。这是我们媒体融合发展迈出的重要一步,但还只是一个开始。如何在融合之路上走稳走快走好?笔者认为需要在以下五个方面作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正2013年度江苏省报纸好新闻评选揭晓,《苏州日报》"行走团队"集体实施的《发现城市软实力》,荣获系列报道一等奖。有业内专家在审读报告后指出,本组系列报道不仅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也有很高的文化和社会学价值,同时也是通过"走转改",让宏大主题"软"下来的一个成功范例。2013年10月17日,《苏州日报》启动了由10多名骨干记者组成的"行走街区"报道组,用一个月的时间,先后走进苏州城乡的15个特色街区和南京高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