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杕杜》在诗经中有三首。分别是《唐风.杕杜》、《小雅.杕杜》和《唐风.有杕之杜》。《孔子诗论》第十八简、第二十简所论之《杕杜》应是总括这三首《杕杜》,而非其中的某一首。  相似文献   

2.
有汉一代,今文经《诗》学昌盛,齐、鲁、韩三家均立博士。时代的需要及三家《诗》学自身的特点是其兴盛的主要原因。然而,官办经学繁荣的背后潜藏着深刻的学术危机,日益繁琐的师法家法严重束缚了其自身的发展,《鲁诗》的抱残守缺、《齐诗》的阴阳灾异、《韩诗》的“引《诗》证事”“微言大义”是三家《诗》衰微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典小说《西游记》秉承明代中后期相对自由开放的时代精神,在故事主人公孙悟空身上体现出了鲜明的自由思想。无独有偶,17世纪英国著名的清教徒诗人弥尔顿一生都在追求自由,他的著名长诗《失乐因》就集中体现了作者的自由思想。文章就《西游记》和《失乐园》中所体现出的自由思想加以比较,说明两部处于不同时代和民族的作品在同一问题上所表现出的共同性,以期更好地突显各自的独特价值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唐修《晋书》采用《世说》入史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著名的公案,其褒贬毁誉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意义。本文从接受史角度入手,在取舍与剪裁、统整与编排、订补与训释、赞润与篡改等四个方面,详细梳理《晋书》对《世说》的采撰实况,认为唐代史臣基本上是把《世说》作为一般史料来看待和处理的,其采撰行为之所以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恰好说明《世说》在唐代业已成为一部知识分子喜闻乐见的通俗经典。  相似文献   

5.
《鹿鼎记》和《堂吉诃德》拥有近乎相同的解构起点,但它们对武侠小说和骑士文学的解构并不尽然相同。但无论如何,它们都表现出莫大的勇气和智慧。  相似文献   

6.
《史记》、《汉书》从选材、写人、抒情、说理到布局等方面都表现出两书各自的独特风格,而语言特色更是两者不同文风的主要表现与鲜明标志。《史记》奇谲善变的笔法、深情的语调、丰富多彩的语言,与《汉书》严密的布局、细致的描绘、整齐繁富的语言很不一样。文风不同原因是两书思想内容、两书作者写作体裁、两人文学思想、西汉东汉思想文化状况与文学风气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7.
《陈风.墓门》是《诗经》中一首篇幅简短却颇有争议的诗。笔者通过对陈国历史史实、社会习俗的考证和对该诗关键章句、字词的分析,又参之以相关文献,对《墓门》进行重新释意,同时,通过考证也推定《墓门》诗当完成于公元前548年—公元前544年之间,为《诗经》所收最晚的一首诗。  相似文献   

8.
司马贞的补《史记》工作包括“补撰并注”多方面的内容,和作为注书的《史记索隐》关系密切却又不同,补《史记》工作虽然失败了,却在不同版本的《史记》中留存了或多或少的痕迹,也因此对《史记》的版本系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释道宣《大唐内典录》和道世《法苑珠林》卷百均不著录《诸经要集》,其首次著录是从唐释智?《开元释教录》开始的。现本《诸经要集》即道世自录《善恶业报论》,乃《法苑珠林》初本。道世“诸经要集”之称另有所指,其作品中所云“诸经要集”与现本《诸经要集》并非同一书。  相似文献   

10.
该文简评了张裕钊的文学成就,说明了张裕钊对班回在《元后传》中所表现出的错误观念的批评,阐述了张裕钊的治国必先修身、齐家的主张,指出了《书〈元后传〉后》所隐含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1.
辨体与尊体是清代词学中的重要论题。辨体,就是辨析界定词体特征;尊体,就是推尊词体,获得与诗文并尊的地位。清代词学,辨体与尊体交错进行,辨体与尊体贯穿始终。在不断辨体、尊体的过程中.词体特征得到彰显,词体地位获得提升.创作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12.
清代初、中期通俗小说中,除《七峰遗编》《海角遗编》《铁冠图分龙会》直接描写明遗民与满清统治对抗情节,而带有突出疏离意识的作品外,还有许多作品是通过小说作者的创作动机、小说题材的选择倾向以及小说人物的塑造与具体情节描写等方面或间接或曲折地体现出此种意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题材选取上侧重明代故事的倾向与严肃的写作态度;二是赞扬高蹈出世的倾向;三是炫耀才学的倾向;四是大凡描写本朝人物故实就带有批判的倾向,而在道德要求上又不自觉地降低对作品主要人物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清代蒙旗社会喇嘛教信仰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鼎革,清朝统治者为争取蒙古上层的支持,赢得蒙古民众的信任,在蒙古地区推行“因俗而治”统治策略,大力扶植喇嘛教,修建喇嘛寺庙礼遇哲布尊丹巴、章嘉呼图克图等宗教首领,让为数众多的蒙古男子选择僧侣生活,致使清代以来的蒙古社会成为弥漫着浓厚的喇嘛教信仰的宗教社会。清代蒙古社会喇嘛教信仰即是一种社会信仰,喇嘛的等级化、官僚化以及生活与劳动的世俗化均体现了这一特征。  相似文献   

14.
庚子国变后,清廷的统治有大厦将倾之虞。为了自救,清廷于1901年推行新政。各派政治势力为了争夺朝廷实权,明争暗斗。由瞿鸿裰、岑春煊等清流派官员掀起的“丁未政潮”,目的是借立宪之机扳倒政敌奕助、袁世凯等浊流,但最终失败。丁未政潮实质上是清末政坛清流派和浊流派借新政之机揽权攻伐、相互倾轧的一次交锋,其中还掺杂满汉、中央与地方、集权与分权等诸多矛盾。瞿鸿横和岑春煊的失败,不仅宣告清流派企图借助传统整肃吏治的方式实行新政自救的破产,也加速了腐朽清王朝的崩溃。  相似文献   

15.
清代书院是我国历代书院的典型,它在我国教育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继承了历代书院的优秀成果,而且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融入了社会发展的潮流,承担起推动中国教育走向近代化的责任。因此,对清代书院的研究一直受到学者的重视。总结近三十年来学者们对清代书院的研究情况,发现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研究范围逐步扩大;研究成果丰硕;研究内容走向深化。  相似文献   

16.
身处道咸时代的丁日昌力精洋务,他与宋诗派诗人关系密切,该文从丁日昌与宋诗派诗人的交游及其诗歌创作实践两方面探究其诗歌的宗宋倾向。  相似文献   

17.
丁日昌与"持静斋"藏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晚清,提到丁日昌藏书,国内藏书界无不知晓。本文就丁日昌的宦海生涯、“持静斋”藏书楼的藏书特色和贡献、以及丁日昌学术成就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18.
孟森治清史的著作代表近代清史学科第一代的最高水平。孟森的清史著作,以收入《明清史论著集刊》上下编的论文质量最高,《明史讲义》、《清史讲义》则是研究心得与一般史实的汇编,具体反映出孟森不同寻常的史识。孟森的清史研究是以政治史为中心,以旧的著述形式中表现新史观,研究中能着眼全局又能探微发覆。  相似文献   

19.
明清小说与民间秘密宗教及帮会之间存在互动关系。民间秘密宗教及帮会对明清小说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如明清小说中的女性崇拜观念、三教合一思想、巫术结构方式等。反之,明清通俗小说也同样影响了民间秘密宗教及帮会的社会理想、人际关系、组织形式、军事斗争和宝卷创作等。  相似文献   

20.
清初,常熟戏曲家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意识,作品大都以政治、历史事件为题材,以邱园、嵇永仁为代表。清中叶,戏曲家的民族意识淡化,作品或者歌功颂德,或者宣扬封建伦理道德;随着昆曲的衰微,宫廷大戏的撰写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以周祥钰和王廷章为代表。清代常熟在戏曲史上的重大贡献在于保存了《古今杂剧》和《六十种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