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考察了“小心NP”祈使句的表义类型及相应的结构特点,认为“小心NP”是个多义格式,它可以表达两种主要的语义类型:“提醒”和“警告”,并分析了进入“小心NP”祈使句NP的语义特征。在此基础上论文认为“小心NP”取什么语义类型取决于NP在其所在的论元结构中所扮演的语义角色及NP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2.
从配价理论看汉语"VP+的+NP"中NP的省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句法上能与动词结构同现的名词性结构,即动词的“主目”与“配价”这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做了一些澄清,并以此分析了VP 的 NP中NP省略后的歧义情况。在这种结构中能省略的NP只能是动词的“主目”结构,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是动词的“配价”就可以省略而不影响原义。同时,对NP省略后的剩余结构进行了歧义分析。  相似文献   

3.
《型世言》中的“VP 在 NP”结构主要有三种类型:动词 在 NP,动宾结构 在 NP,动补结构 在 NP;从语料数量上看,“动词 在 NP”结构最多,占总量的88.6%;从用法上看,“动词 在 NP”的用法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多数“动宾结构 在 NP”的用法与现代汉语不同,部分“动补结构 在 NP”的用法与现代汉语有差异。  相似文献   

4.
“净 [是] NP”结构入句后,“净”前话题性成分(TP)与“净”后名词性短语(NP)受多种句法条件的限制,如TP一般要求是复数性语词,表处所、时间等的TP一般不能承前省略,TP一般不能是单音节,NP一般是表示人或事物的,NP一般是复杂性成分,NP中不能含有表确定数量的限定成分。文章还讨论了TP与NP之间的语义关系类型。  相似文献   

5.
在“程度副词 有 NP”结构中不是所有的程度副词都能进入“有 NP”结构,即使能进入该结构的程度副词也是有条件的,因此程度副词与“有 NP”结构之间具有相互选择性。文章着重从“有 NP”的语义特征和结构特征分的角度析出该结构对程度副词选择几个重要因素,即名词的性质、“有 NP”的褒贬性、肯定与否定、量度词语的隐现、比较项的省略、“有”与体态助词的组合、“有 NP”所处的句法位置等。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Ns V 得 NP VP”句的语义关系,从语义结构层次、“NP”与“V”、“NP”与“VP”、“NP”与“V”“VP”、“Ns”与“NP”、“Ns”与“VP”诺方面入手进行了探讨,得出结论:“Ns V 得 NP VP”结构各部分间的语义关系极为复杂,不是一个施受事关系所能解决得了。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句法上能与动词结构同现的名词性结构,即动词的“主目”与“配价”这两个易混淆的概念做了一些澄清,并以此分析了VP+的+NP中NP省略后的歧义情况。本文认为,在这种结构中能省略的NP只能是动词的“主目”结构,不能简单地认为太要是动词的“配价”就可以省略而不影响原义。同时,本文还对NP省略后的剩余结构进行了歧义分析。  相似文献   

8.
“程度副词 有 NP”结构中不是所有的程度副词都能修饰“有 NP”结构,本文选取了较为典型的程度副词,考察了程度副词对“有 NP”结构的选择性。笔者认为,名词的性质、“有 NP”的褒贬性、量度词语的隐现、比较项的省略、“有”与体态助词的组合、“有 NP”所处的句法位置以及肯定与否定都是影响该结构受程度副词修饰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副+名"结构的社会与修辞理据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彦群 《天中学刊》2007,22(1):85-88
对汉语“副 名”的研究经历了从静态描写到动态分析和解释的过程。“副 名”结构逐渐得以广布的背后有其深刻的社会和修辞方面的理据。社会的发展、心理趋向的推动、大众文化的流行等,为副名结构的大量出现提供了必要的可能性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副名组合还具有语用修辞方面的优势和魅力,它是语言使用者由无意识地临时使用到逐渐有目的地特意选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60年代以来,汉语语法学界对“副+名”结构的合法性一直就存在争论。目前,学术界对“副+名”结构的研究主要是给“副+名”结构以各种合理的解释。对“副+名”结构的语义、社会和修辞理据的探讨大大深化了对“副+名”结构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蒋树青 《现代语文》2009,(12):43-46
汉语主谓小句作“得”后补语句就是汉语中的“V+得+NP+VP”结构。以往对这一结构的研究存在着不少分歧,本文就其中一些分歧发表了看法,从结构分析、语义阐释、变换推导、构式意义这四个方面对“V+得+NP+VP”结构重新审视、分类,并对其内在语义关系和句式变换规则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两方面探讨了现代汉语中“关系NP 时量 了”口语结构的特点:(1)“关系NP 时量 了”口语结构内部各组成成分的性质和特点;(2)“关系NP 时量 了”口语结构的整体意义、句法、语用特点和功能。  相似文献   

13.
句式转换是推导“V双”的前提。“绝对对称”结构“NP1 VP NP2(NP1=NP2)”的自身特征决定了它无法按照《语法讲话》的句式转换要求生成另外一种句式,它只存在一种句式。句式转换这个前提不成立,那么就不能用“NP1 VP NP2(NP1=NP2)”这个句式来推导“V双”,利用该句式推导出来的“V双”也不科学。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就“Ns V 得 NP VP”句的语义关系,从语义结构层次、“NP”与“V”、“NP”与“VP”、“NP”与“V”“VP”、“Ns”与“NP”、“Ns”与“VP”诸方面入手进行了探讨,得出结论:“Ns V 得 NP VP”结构各部分间的语义关系极为复杂,不是一个施受事关系所能解决得了。  相似文献   

15.
"Ns+V+得+NP+VP"研究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Ns V 得十NP VP”结构进行了三个方面的分析:(一)“Ns V 得 NP VP”的语音停顿及结构形式.发现其与兼语句有很大差异:(二)“Ns V 得 NP VP”结构中的“V”.分析得出.其与“NP”的语义关系相当复杂,“V”不应归入使动类.也不能使后面的“NP”成为兼语成分;(三)“V 得”中的“得”,其确定应分为三类情况。  相似文献   

16.
量词"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往对量词“副”的研究,虽然揭示了名量词“副”某些方面的语义特征,但还不够完备,遗漏了一些用法。正因为这些分析都是举例性质的,故不能较全面的分析归纳。文章采用统计学的方法,调查研究了上千万字现当代的作家作品,共得到做量词用的“副”字987条,并在此基础上对量词“副”进行了对比、归纳和分析,得出了一些新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非疑问形式 呢?”疑问句可分为“NP呢?”和“VP呢?”两大类,“NP呢?”又可分为A、B两类。NP进入“NP呢?A”疑问句要受到诸多制约和限制,挖掘这些制约和限制井手术一定的解释是研究“NP呢?A”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也谈关于副词修饰名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副名结构是汉语新时期大量出现并且被广泛使用的一种新的语法现象,说它新,是因为它挣脱了语法学旧有的偏见而大众化了,普遍为语言社会所接受。本文在回顾六十年代对副名结构的看法之后,从今天副名结构存在的现实出发,讨论名词与副词直接结合之后,名词的词汇意义及其语法功能所发生的变化,副名结构这一偏正结构的语法功能也不再是中心语名词所具有的语法功能。同时指出“非常”同名词结合的两种不同情况,提请注意副名结构的假象。最后的结论是:副名结构的存在是社会文化发展变化的结果,也是语言自身发展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副+名”结构作为一种崭新的语言现象,引起了不少专家学者们的关注,他们从多种角度进行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从语用角度看,进入“副+名”结构框架中的副词、名词需要具备内在语用条件和外在语用条件——社会认同感及“副+名”结构对语境的依赖.  相似文献   

20.
在“NP1 A 的 NP2”这一模式中,当“NP1”与“A”是主谓关系时,“NP1 A 的”要指称“NP2”,“NP2”必须具有实体性和多个体性的语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