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当男人把天下弄乱甚至弄丢 之后,做君王的、做臣子的,特别是那些甘 心为君王鼓唇弄舌、摇旗呐喊的文人,总是 要找个托辞,把过错强加到女人头上,以证 明国家之亡与圣明的帝王无关。夏亡在妹 喜,商亡在妲己,周亡在褒姒……这种论调 后世称之为"女祸"论,即女人是国家灭亡 的祸水。依照这样的逻辑自然可以推知:吴 越争霸中吴国的覆灭定然和西施有关,是 西施亡了吴国。  相似文献   

2.
论褒姒     
古语有"红颜祸水",尤其先秦时期,三代各有美女灭之的故事流传,比如妹喜、妲己、褒姒、西施等等。事实上,女子真能误国?在唐代,罗隐曾这样作诗写道西施:"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可以说古人在很早的时候便已经有少部分人开始意识到这种责任的"嫁祸"心理的存在。褒姒的"烽火戏诸侯"更是传唱至今,本文就褒姒展开讨论"红颜祸水"一词产生的社会政治因素。  相似文献   

3.
在男权社会里,语言的主动权掌握在男性手里.以男性审美取向、意识形态为主流的历史文学中的女性形象都表现了男性的思想意识和社会需要,男权文化也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伴随着男性对女性既依赖,又压抑;既期待,又恐惧的矛盾心理,"红颜祸水"便成为祸难来临时中国男人掩饰自身过失、为自己开脱罪责的口头禅."褒姒一笑而失周天下"成为最有名的"红颜祸水"论的历史佐证.周王朝的灭亡有很多综合的因素,但最直接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烽火戏诸侯,二是废除申后和太子,与褒姒的一笑一颦毫无关系.  相似文献   

4.
在政治家及史官眼中,褒姒因烽火戏诸侯,一笑而失江山在历史上被定性为美女祸国,数千年来鲜少有不同声音发出。但随着西学东渐思潮的出现,一部分思想家则推翻女祸论,为褒姒正名。而在褒姒出生的故乡陕西省汉中市,人民出于对家乡自发的热爱和荣誉感,为褒姒构筑了一个善良可爱的美女形象。基于对褒姒形象的理解不同,史官视角、文学视角、民间叙事视角中的褒姒都被赋予了不一样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有过若干绝代佳人,艳极一时,名传百世,但往往又和祸乱相联系,以致被当成祸水,承担了亡国的罪名。夏桀宠妹喜,殷纣宠妲己,周幽宠褒姒,汉成帝宠赵飞燕,唐明皇宠杨贵妃,是其中的代表。至于晋献公宠骊姬,吴王夫差宠西施,或则祸止一邦,或则未见正史,可以存而不论。  相似文献   

6.
自古红颜多祸水,这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曲“名句”。这仿佛是中国古代一种历史现象的缩影。 最早应该从神话《封伸榜》谈起:那位出现在“海市蜃楼”、回眸一笑百媚生的狐狸精妲己与商纣王酒池肉林,导致一个王朝的覆灭;周幽王为博宠妃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导致西周灭亡;被用作“美人计”的貂蝉、同为“四大美人”之一的杨贵妃、统治中国半个世纪的慈禧太后等等。照这样看来,这些红颜,好像真的是祸水。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先秦到秦汉剧烈的社会变革,我国的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之相应,整个社会的妇女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妇女观念的变化基于男女两性关系的变化。该时期两性关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礼教与妇女地位、"男女有别"到"男尊女卑"、女子称"色"与"女祸论"。  相似文献   

8.
褒姒形象的定型是在汉代完成的,而《史记》《汉书》奠定了正史中的褒姒形象。司马迁第一次在正史中描绘了一位神秘而客观的褒姒,给我们呈现出了一位不同于《诗经》所描写的真实的褒姒形象。班固全盘接受《诗经》的观点,“赫赫宗周,褒姒灭之”不仅在《汉书》中确立并进一步强化,而且深刻地影响了后世。找到了西周灭亡的替罪羊,后世的史学家和政治家们就能够求得一种心理平衡,从而也就有理由继续视西周王朝为模范王朝。褒姒成为汉代之后“红颜祸水论”的典型,这不仅是男权主义时代女性的悲哀,更是中国历史的悲哀。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的历史记载中,凡是亡国之君,大多耽于女色,而且亡国的责任不在帝王本身,在于“女人是祸水”。远在先秦,便有夏桀的妹喜、殷纣的妲己、周幽王的褒姒等。但是,这许许多多帝王由于风流韵事以致误国的故事,都赶不上唐玄宗与杨贵妃。早在天宝初年,唐玄宗与太真妃(后封贵妃)杨玉环在兴庆宫沉香亭前赏牡丹花,李白便奉命写下《清平调词》三首,歌咏过杨妃的美丽。其三云:“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  相似文献   

10.
柳宗元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其哲学思想主要继承了先秦传统的儒家哲学和道家哲学,并且兼容了盛行于当时的佛教哲学.其哲学思想可以概括为"元气革化"的本体论,"无功无作"的自然观,"功者自功,祸者自祸"的无神论,"交焉而争"的国家起源论,因"势"而治的历史观,"受命不于天,于其人"的非天命论,"利于人,备于事"的为政思想,"立中道以示"的道德教育思想,"官为民役,民可黜官"的民主思想等九个方面.前三点是其自然哲学思想,后六点是其历史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1.
历史发展分期的问题与历史上社会领导层的结构和文化整体的演变密切相关。此三者又与人们对历史文化的理念互为表里。本文综合马克思对历史文化结构性的分析、韦伯对此的功能性的分析、和儒家与新儒家对"士大夫"的理念,论析中国传统政治、经济、学术、文化的精英领导阶层——"地主、学士、官员"的三合一领导层——的建构和演变,析述从西周的封建贵族至战国秦汉时期的"士"、魏晋六朝隋唐的"士族",至两宋时的"士人"和明清的"绅士"的多元建构和多种功能。本文以"领导层leading stratum"代替"统治阶级ruling class"的用意,是减低一些非学术性的意识形态价值成见,和聚焦在积极功能的分析。文中分期的析述,包括:(一)西周和东周的"封建"制度和"贵族"社会的实体和本质,(二)先秦封建的解体演化到"士为四民之首",(三)西汉时期:由"能事其事者"的士变为"学以居位"的士,(四)后汉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士族,(五)宋元以来社会领导层的转变。并附论中国西周的封建贵族与西欧中世纪封建贵族的异同,和韦伯研述的"bureaucracy"与国内通用的"官僚主义"的重大歧义。  相似文献   

12.
女人是男人胸中的第24块肋骨,找到她之前,男人的胸口一直隐隐作痛。诗人说:女人,美妙无比。女人,无以伦比。(一)好女人和坏女人很同意,温瑞安的观点:“女人祸水,男人祸火;红颜祸火,壮士祸土。”一翻开史书,才发现中国人眼里大抵是两种女人:好女人和坏女人.好女人就是能守节操,遵守’三从四德”的,符合“社会道德”的女人。坏女人就是妲己、妹喜这一流国色天香,却不幸成为国家灭亡的罪魁祸首;潘金莲一类的淫妇;吕后,武则天一类权利欲极强的女人。好女人是夫权社会体系的遵守者,她们的奖励是一座座高大的“贞节牌坊”。坏女人的惩罚是千年的口…  相似文献   

13.
废墟的召唤     
冬日的斜阳无力地照在这一片田野上。刚是下午,清华气象台上边的天空,已显出月芽儿的轮廓。顺着近年修的柏油路,左侧是干皱的田地,看上去十分坚硬,这里那里,点缀着断石残碑。右侧在夏天是一带荷塘,现在也只剩下冬日的凄凉。转过布满枯树的小山,那一大片废墟呈现在眼底时,我总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好像历史忽然倒退到了古希腊罗马时代。而在乱石衰草中间,仿佛应该有着妲己、褒姒的窈窕身影,若隐若现,迷离扑朔。因为中国社会出奇的“稳定性”,几千年来的传统一直传到那拉氏,还不中止。(这一段交代了去圆明园的时间、行踪和苍凉感受。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作者写到了商纣王的宠妃妲己,弄出烽火戏诸侯笑柄的周幽王的宠妃褒姒,提及那拉氏慈禧太后,令人喟叹的是“还不中止”四字。)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一部分。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已看不出形状的堂和小门的方形的亭基。原来都  相似文献   

14.
"女祸"一词是女子亡家祸国的省略,归纳起来有妇言是用、妻妾易位、女乐亡国、美女不祥、女子淫通等五个方面,由此导致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权威观念——女祸论。"女祸"这一文化现象产生于中国古代男外女内的社会结构,无论男女,符合结构的行为是福,违背结构的行为是祸。女祸的反面是贤妻良母,因为后者恪守了女性主内的社会角色。  相似文献   

15.
女大学生对传统社会性别角色的认同,导致她们对就业市场上性别歧视的视而不见、认同与容忍,这种态度再生与强化了性别歧视现象。而女大学生之所以有这种态度,是性别不平等、男性中心的性别文化意识建构的结果。此外,中国妇女解放运动过程中女性主体意识的淡薄,也助长了这种态度。要解决性别歧视问题,女性意识的觉醒首当其冲。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的社会性别制度,确立于夏商周三代。其基本特征就是父系权力与财富的传承制度和父权的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家庭制度以及由此派生的一系列性别隔离制度。中国古代明妇顺、倡妇德、讲贞节的传统妇德,初步形成于先秦,发展完善于两汉,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相对松弛,宋明清时期得到强化并畸变。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指导下,运用引进的社会性别范畴分析探讨上述两个问题,对理解中国古代妇女的历史状况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电影《喜福会》站在中美文化的交叉点上,展现了三代女性的不同婚姻与家庭命运,从女性的视角,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历史的纵向追溯与反思。不同的文化传统及华裔在美国社会的生存处境,造成了《喜福会》中人物不同的命运。  相似文献   

18.
正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当代中国女性主义批评家们从性别文化视角切入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丰硕成果,代表性著作包括孟悦、戴锦华的《浮出历史地表》、刘思谦的《"娜拉"言说》、刘慧英的《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陈顺馨的《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戴锦华的《涉渡之舟:新时期中国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李玲的《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性别意识》、刘传霞的《被建构的女性:中国现代文学社会性别研究》、王绯的《空前之迹——1851——1930:中国妇女思想与文学发  相似文献   

19.
大众传媒中女性形象的建构有其深沉的文化内涵.媒介传播中女性形象的传统文化象征反映了性别文化作用于社会生活以及性别制度作用于时代文化的一些典型特征,它们与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中的社会生活和价值观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已有了近30年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女性文学"到"女性主义文学",从"女权主义批评"到"女性主义批评",从"女性意识"到"社会性别",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到"性别诗学"."女性文学"是一个颇具争议和歧义的文学概念,并且造成了批评与阐释的困难;相比而言,"女性主义文学"的内涵和外延更为明确和清晰."女权主义"代表了西方早期妇女运动争取男女平等的斗争,偏重于政治和斗争性;而"女性主义"则深受西方后结构主义影响,偏重于文学、文化."女性意识"带有"性别本质论"色彩,以"社会性别"替代"女性意识"必将给女性主义批评研究带来更加广阔的话语空间.为了走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世纪之交面,临的困境与危机,"性别诗学"学说被适时引进.但理论化、系统化、学科化、具有中国特色的"性别诗学"尚需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