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独联体国家发生政权更替,西方国家进行渲染,赋予了它一种进步的、现代的、西化的色彩。从大国博弈来看,西方国家介入颜色革命具有明显“去俄罗斯化”意图,从颜色革命背后的民众诉求来看,民众希望国家承担起应有的职责,解决他们关心的问题。西方国家的意图与当事国的民众诉求远不是一回事。  相似文献   

2.
“街头政治”是近年来美国等西方国家干涉别国内政的重要手段,是“颜色革命”的关键环节。美国加紧对我国西化、分化图谋的必然性是由其国家利益、阶级本性、霸权主义的政治立场所决定的。我们必须对美国可能对我国实施“街头政治”手段保持高度的警惕。在社会变迁的历史进程中,青年学生是非常特殊的群体,在历次政治运动中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这种情况下无疑要提高青年学生对“街头政治”的免疫力。  相似文献   

3.
从颜色革命的特征及形成原因入手,分析其对俄罗斯造成的影响与后果。探讨了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搞颜色革命的动机与手段,认为颜色革命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断挤压俄罗斯战略空间的有力武器。美国将可能利用颜色革命来推行全球霸权战略,这将对中国的国家利益造成负面影响,特别是将给中国西部边疆的安全带来隐患。  相似文献   

4.
于硕 《中国教师》2004,(2):33-35
每个社会都有其独特的文明和文化。我们正在进入的世界是信息化的、市场化的和跨国际的,被一些人称为“一体化经济世界”、“超级市场”、“信息世界”,或被一些西方思想家称为“社会世界”。它已拥有了一个世界文明的雏形,有了跨文化的生态,但生活在其中的各地区的人们既缺乏对跨文化生态的认识,又面临其传统文化遗失的危险。我这里所说的世界文明源于西方。始于16世纪的新大陆扩张,经过18世纪启蒙运动的世俗化过程,欧洲的民族国家到了19世纪末,已全面完成了其必要的革命:工业革命、宗教革命、政治革命、理性革命、科学革命以及全球殖民化…  相似文献   

5.
非政府组织与独联体国家的“颜色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3年格鲁吉亚爆发“玫瑰革命”以来,在后苏联空间相继发生了一系列企图推翻现政权,建立亲美的“民主政府”的“颜色革命”。探究颜色革命产生的原因,必然是独联体国家内部和外部多重因素合力的结果,但各类西方和亲西方的非政府组织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6.
2005年4月12日,教育部社科中心和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联合召开“美国西化、分化中国战略的特点及我们的对策”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军事科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结合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发生的“颜色革命”,对“颜色革命”、“街头政治”的含义和实质、“颜色革命”发生的内外背景、美国推行“街头政治”的策略和手段、“颜色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及我们的对策、美国西化分化中国战略的必然性和现实威胁性、新形势下美国西化分化中国战略的特点以及渠道和手段、如何应对美国西化分化中国的战略图谋等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颜色革命”是指近几年来在中亚诸国发生的、具有鲜明颜色标志的一系列“革命”。从实质上讲,“颜色革命”是一种“非暴力革命”或“夺权”方式。我国与发生“颜色革命”的国家虽然在政治体制、经济状况、文化背景等方面有所不同,但同样面临着“西化”、“分化”的外部威胁,内部又处于社会矛盾凸现的社会转型期,因此,存在着引发“颜色革命”的潜在威胁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倡导“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以振兴中华,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明,但坚决反对全盘西化;主张通过发展要商业以富国强兵,但设想通过实行“社会主义”以避免资本主义弊端而后来居上,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孙中山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虽然具有很大的空想性,但不乏真知灼见,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9.
中亚国家发生“颜色革命”的内因表现在:经济衰败,执政的绩效合法性不存;民主形式化,政府管理失控;腐败现象严重,政治权威弱化。其深刻教训是,必须以发展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社会公正,小心“民主”陷阱,以此为鉴。健全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基本思路是:重塑公平正义、发展特色民主、严惩腐败不作为。  相似文献   

10.
目前,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新闻,90%以上由美国和西方国家媒体垄断。多年来,西方国家主流媒体利用其舆论传播主导权,一方面,向其他国家输出西方价值观,以此动摇别国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根基;另一方面,利用其掌握的强大舆论机器,在国际上丑化别国形象,为其“改造”这些国家扫清国际舆论的障碍。从东欧剧变到“颜色革命”再到“茉莉花革命”,西方传媒的煽惑作用虽不是决定性的,但影响却不可低估。重点结合西方主流媒体涉华负面报道分析,就如何在全球化、信息化条件下加强舆论领域的宣传引导工作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颜色革命”是近几年来国际政治中出现的一个新名词,专指独联体国家近两年来发生的以某种花卉或物品颜色为标志进行的亲西方特别是亲美国的政治变革。2003年11月22日下午,当格鲁吉亚总统谢瓦尔德纳泽在新议会的成立大会上讲话时,反对派“逼宫”,28小时后,谢氏宣布辞职,萨卡什维利在随后的大选中当选为格新总统。由于萨氏冲入议会大厅时手举玫瑰,所以该事件又被称为“玫瑰革命”。在国内外的双重压力下,2004年12月26日乌克兰进行了第二次总统选举,尤先科顺利当选。尤先科的支持者都以橙色标识参加活动,所以该事件被称为“橙色革命”或“栗子…  相似文献   

12.
新技术群发式突破与融合发展正将人类社会推进到一个全新的人工智能时代。智能技术的革命本性推动智能时代“政治”概念的革命。国家治理的智能化场景改变了“政治”的技术形象;以技术快速迭代为推动力的资本集聚的瞬变性、智能化塑造了个人能力的均等性,改变了生产关系和国家概念中的权利共享性;个人自由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公共性悖论;人类共同体概念在智能压迫下呈现出国家间愈加合作与竞争的二重性;智能主义政治向国家治理现代化提出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13.
2005年7月5日,首都经济学家论坛、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和教育部社科中心经济学课题组在京联合召开“‘颜色革命’的警示和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学术研讨会。研讨会气氛热烈,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围绕中亚发生的“颜色革命”,特别是“颜色革命”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启示进行了深入探讨。一“、颜色革命”的成因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回顾了近些年来在东欧、中亚等一些国家发生的“颜色革命”。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等国发生的革命都是以某种颜色为标识的,例如格鲁吉亚的玫瑰革命、乌克兰的橙色革命、吉尔吉斯的黄色…  相似文献   

14.
葛兰西实践哲学何以成为其化领导权的前提?破译葛兰西实践哲学之谜的密码是“卡塔尔希斯”(Katharsis)。葛兰西使用Katharsis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起决定作用的经济利益因素净化为伦理-道德要素。然后,他将市民社会转换为意识化形式。因而,在西方市民社会中,政治领导权仅仅是国家的战壕,化领导权才是西方国家的堡垒。这就决定东西方革命战略的不同:西的革命得依靠阵地战压取化领导权。马克思成为了被葛兰西清除了基础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5.
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出于策略上的考虑,把马克思的“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和“东方社会理论”不恰当地等同了起来。这样做,虽有其积极一面,但在具体的社会主义实践中产生了诸多的不良政治后果。主要表现为:人为地割断了社会主义与西方先进的物质文化条件的联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了刚性特征,政治生活中的形式主义,倚重于高度集中的、全能型的政治权力的超常规发挥。这值得社会主义国家的人们认真地加以反思。  相似文献   

16.
魏晋士人往往被视为张狂放荡的群体,但实际上,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洋溢着“清”的理念,其个性、才干、容貌、家庭生活、言辞和音乐等方面都体现出“清”的特色,而魏晋时代特定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是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源。  相似文献   

17.
对19世纪50-70年代各种政治运动进行直接的文学包装,恐怕是“文革”农村小说最大的取材之道。借用这些政治运动称谓,它们可大致分为四种类型,且都从各个角度对“继续革命”进行呼应:“农业合作化”小说通过对“合作化”运动照应时势的改造,为的是替“继续革命”寻找一种可靠的历史依据;“反右倾”小说所设计的反右倾行动,为“继续革命”在农村得以合法推行提供了一个当下策略;“社会主义教育”小说所倡导的“四清”则为“继续革命”奠定了深厚的思想与阶级基础;“农业学大寨”小说中既“抓革命”又“促生产”,当之无愧地成为“继续革命”的示范典型。  相似文献   

18.
“革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各个方面,有着丰富深刻的理论内涵和无与伦比的理论地位,然而长期以来被我们简单化地理解甚至等同为政治革命与暴力革命,认识不到其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双重属性的有机统一。无产阶级革命主要是一场社会革命,廓清这一点,对我们正确对待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革命概念,正确理清革命与建设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继格鲁吉亚的“玫瑰革命”、乌克兰的“橙色革命”之后,吉尔吉斯斯坦又发生了“黄色革命”。虽然由于国情、方式、起因、结果等方方面面的不同,吉尔吉斯斯坦的“黄色革命”与上述两国有明显的区别,但吉国的变动却很有可能引起连锁反应,特别是将影响石油资源丰富的哈萨克斯坦,使中亚政治进程进入继前苏联解体之后的又一个多事之秋。一、西方铺就的“革命”道路吉尔吉斯国会选举原来相对平静,当局专门设计了“透明投票箱”和“拇指印刻”,被认为是创意之举。结果是反对派大败,在众多国家的观察员中,仅有西方选举观察员鉴定当地的安全措施“限制选民自由”。这就是吉国事变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各国称呼不一,英国、美国等西方国家称其为“公民教育”或“德育教育”.但思想教育的内涵,各国是大体一致的.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即一定的阶级、政党或政治集团,为了实现其政治目标和任务,用一定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对其社会成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受教育者被塑造成为具有符合一定阶级、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质的教育实践活动,它包括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人格教育,等等.吸收和借鉴现代西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有利于提高我国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研究能力,也有利于促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