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一)导言列宁所著“俄国资本主义底发展”一书,於一八九九年初版问世。这是一本杰出的著作,其中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根据大量统计资料的分析,对改革后的俄国,於十九世纪最后三十年来,农业中和工业中资本主义的具体发展方式,作了一个多方面的渊博的说明。同时,列宁此书是战斗性和论战性的。它是为了反对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在俄国革命知识份子和工人阶级当中相当流行过的民粹派观点和“理论”的。民粹派否认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忽视无产阶级这支主要的革命力量。他们硬说,俄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不是通过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工人阶级与农民联盟的革命斗争,而是通过发展农村公社,民粹派把农村公社理想化了,并认为它是社会主义的“萌芽”。民粹派对马克思主义者进行了激烈的斗争,他们的观点阻碍着俄国革命运动的发展,因此俄国马克思主义者当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揭露民粹派的观点在科学上不能立足,指出这种观点对革命事业的危害。这一任务,列宁在其所著‘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一书(一八八四年)中出色地完成了。在这本书中,列宁给了民粹派以致命的打击,揭穿了他们假装人民之友,实际上反对人民的本来面目。而在‘俄国资本主义底发展’一书中,列宁则完成了从思想上粉碎民粹派的任务。  相似文献   

2.
批判自由主义民粹派是列宁早期重要的理论活动。列宁科学地鉴别、处理与描述了俄国经济数据,批判了自由主义民粹派混乱的经济定义和粗糙的统计方法;以服务于认识社会有机体为原则,“从具体上升到抽象、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还原出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整体图景。列宁系统概述了资本主义经济起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指出封建主义经济在俄国衰亡、资本主义经济在俄国扩张不可避免,批判了自由主义民粹派“经济浪漫主义”的狂想,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革命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3.
十九世纪末期.俄国思想界对俄国社会的发展道路问题进行了争论,主要表现为自由主义民粹派同马克思主义者进行了论战。九十年代.“合法马克思主义”的出现及其加入使论战达到了高潮。论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也沉重打击了自由主义民粹派。  相似文献   

4.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在俄国革命舞台上活动的主要是民粹派。民粹主义是十九世纪中叶在俄国出现的一种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潮,它代表了农民和小生产者的利益,体现了他们对农奴制残余和资本主义的反抗,所  相似文献   

5.
在村社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与同时代的民粹派之间有着复杂的思想渊源关系.民粹派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立足本国国情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试图走一条非资本主义道路的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对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俄国村社和探索俄国发展道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启发.但是,民粹派认为俄国可以在村社基础上依靠农民自身的力量直接进入社会主义,这样,就使他们陷入了形而上学和空想当中,无法向前发展.针对民粹派固有的深刻的历史局限性,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世界历史和无产阶级总体革命,运用唯物辩证法对之进行了科学批判和超越.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一套关于俄国村社和俄国发展道路的科学设想.  相似文献   

6.
扎伊奇涅夫斯基撰写的《青年俄罗斯》是俄国革命运动中雅各宾派的最早政治宣言,也是革命激进主义从思想活动发展为社会政治运动的路标。其思想来源首先是西欧空想社会主义和雅各宾主义,其次是俄国农民社会主义和激进革命思想。《青年俄罗斯》及其作者深刻影响了60-80年代的革命民粹派运动,并成为布尔什维主义的精神先驱之一。  相似文献   

7.
民粹主义最先产生于十九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的俄国,它的基本思想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主张跳越资本主义阶段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凡持有上述观点的派别皆称为民粹派。但随着时代、国度的不同,民粹派的阶级基础、实质和历史作用也不一样,呈现出异常复杂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赵岩 《教学与研究》2008,18(2):80-84
"村社社会主义"思想是由俄国哲学家赫尔岑提出来的.这一思想反映了消灭农奴制,在村社公有制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的进步要求,体现了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为把西欧先进的社会主义思想与俄国的实际相结合而作出的巨大努力."村社社会主义"思想是民粹派理论的核心,对俄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也是马克思关于俄国有可能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列宁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的革命理论活动,主要是对俄国民粹主义思潮进行坚决的斗争。1893年,俄国自由民粹派的理论家米海洛夫斯基、克利文柯、尤沙柯夫之流,在自由民粹派的机关刊物《俄国财富》等杂志上,发表了《文艺和生活》、《俄国经济发展问题》、《论文化孤士》等文章,掀起了一场反对马克思主义的论战。为了回答俄国自由民粹派的挑战,列宁于1894年写成了著名的《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一书。在这部著作的第一篇中,列宁集中驳斥了米海洛夫斯基对马克思《资本论》的歪曲和攻击,为捍卫和发展《资本论》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普列汉诺夫在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著作中,几乎都涉及了必然和自由的关系问题。他之所以非常重视这个问题,是当时思想理论战线上捍卫历史唯物主义斗争的需要。普列汉诺夫是在同俄国民粹派的主观社会学、“合法马克思主义”和“经济唯物主义”的斗争中,来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与自由关系学说的。俄国民粹派的主观社会学的始祖之—拉夫罗夫认为,人是自由的,历史是主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是年轻的群体,当前体育运动在广大大学生中非常普及,成为大学生休闲娱乐的一部分.但是由于目前大学生只注重了锻炼本身,忽视了与运动相关的科学知识,形成了许多不良的习惯,对身体带来了非常大的负面影响,通过对湖南省普通大学生运动习惯的现状调查,试图提出一些针对性建议,使大学生的体育运动更加科学、合理、高效.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是年轻的群体,当前体育运动在广大大学生中非常普及,成为大学生休闲娱乐的一部分.但是由于目前大学生只注重了锻炼本身,忽视了与运动相关的科学知识,形成了许多不良的习惯,对身体带来了非常大的负面影响,通过对湖南省普通大学生运动习惯的现状调查,试图提出一些针对性建议,使大学生的体育运动更加科学、合理、高效.  相似文献   

13.
2009年11月由台湾《苹果日报》推出的"动新闻"因为其传播"腥膻色"在台湾引起了轩然大波,招致公众和业界人士对"动新闻"的新闻伦理及新闻真实的多重拷问。文章针对"动新闻"的"新闻真实"问题作了粗浅分析,认为"动新闻"这种新闻形式的出现具有必然性。"动新闻"同时具有"新闻"和"剧作"的特点,作者尝试提出"动新闻"向"新闻剧"转变的假设,从而为"动新闻"具有"想象"和"感情"等特征提供理论层面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4.
激进派重建与资产阶级正常统治秩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美国内战后重新建立有利于整个资产阶级的正常政治和经济统治秩序 ,是内战及战后重建的根本目的和基点。然而共和党激进派重建方针违背了资产阶级宪法精神 ;其军事管制与资产阶级法治的要求大相径庭 ;其对总统进行错误弹劾 ,造成破坏资产阶级 3权分立原则的宪法大危机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变化对现代化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当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正确时,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就前进;当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发生失误时,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就受到挫折。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对现代化的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对知识分子作用的发挥,对现代化主体的科学决策能力以及劳动者文化素质水平的影响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土地革命初期富农问题的产生有两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一是没能及时制定准确统一的划分富农成份的标准,二是在一个时期内混淆了农民中的阶级与种类.这两个原因导致了当时中国共产党对富农政策的偏误,直到1935年,才得到较为妥善的解决.  相似文献   

17.
团营是明代京军系统发展的一个特殊兵制,在明代兵制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直到现在对团营这一问题的研究还很匮乏,即使有涉及也只是作为叙述明代京营的附属,以至于有关团营的单篇论文至今尚未出现。学界对团营这一问题的忽视,造成了我们对其产生了许多错误的认识。同时,一些古代典籍对团营叙述的混乱以及随意性,更加深了我们的这种认识。文章力图从明代团营动态发展的角度出发。将有明一代各个不同时期团营发展和建制的情况分别加以论述,同时对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些对于团营的固有错误观念加以辨析,以便对团营形成一个全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章从立言态度与立言方式两个方面探讨了庄子的语言整体上谬悠荒唐、调侃夸张的原因。庄子的是非观决定了他不强立是非的超然态度,是《庄子》立言的基础。而出于对语言本身的局限性和对受众因素的考虑.《庄子》的章往往不从正面立论,而是利用谬悠荒唐的无端涯之辞,借助形象、故事来寄寓他想要传达的道理。  相似文献   

19.
哲学原理教学改革要顺利进行 ,首先必须解决一个重要的认识问题 ,即哲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 ,因为对这个问题的错误认识已经造成了不良影响。哲学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更新教材内容 ,更新教材内容的关键是更新观念、解放思想 ,而解放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不要把哲学教科书当作教条 ,同时 ,还必须坚决克服为了维护教科书体系的需要而无视唯物辩证法的批判性、革命性因素形而上学的做法。哲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教授学生如何哲学地思考、提高理论思维水平 ,而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教学方式是采用讨论课形式  相似文献   

20.
恐怖是人类丈明的跌绊,人类社会如何直面恐怖这一文明的伴生物,已成为世界性难题。本文剖析恐怖的特性,探究恐怖的根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化解与控制恐怖的机制,主张应该将恐怖的防患作为公共危机管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