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学意蕴属于本结构的纵深层次,一般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审美意蕴层。周同宾的《天籁》不凿斧痕地将这三个层面和谐统一。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完成了作引导读关注人类生命状态,积极探求生命价值的艺术使命。  相似文献   

2.
文学意蕴层面指作品所内含的对于社会历史、宇宙人生或审美形象等的独特感悟和理解。由于文学形象具有指向性和包孕性,就使意蕴层面呈现出多层次的丰富意蕴。文学作品的意蕴作为多重意蕴组合而成的系统,一般可以被分为三个层次,即:社会历史意蕴层、哲学意蕴层、审美意蕴层。从作品本身来看,其实它们三者之间在很多文学作品中是互通的,渗透且转化。  相似文献   

3.
唐诗由语言层、形象层、意蕴层这三个层面构成,诗歌的语言层与形象层的不和谐美和形象层与意蕴层的不和谐美呈现了唐诗特殊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4.
艺术语言、艺术形象、艺术意蕴构成了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艺术语言是作品最外部的层面,也是传达内容、塑造形象的重要艺术手段;透过外在的艺术语言层,进而所感受到的是艺术形象层,它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互交融所创作出来的艺术成果;艺术意蕴则指潜藏于作品深层的人生哲理或精神内涵。三个层次各具独立性,却又相互融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一部完美的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5.
根据现象学的理论文学作品是一个复合的分层次的客体。本文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把文学作品划分为三个层次:语音语义层、意义形象层、生命意蕴层。这三个层次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确定到不确定的纵深结构,在这一结构中意义逐渐地发展为意蕴。三个层次互为联系、缺一不可,保证了文学作品从浅层意义向深层意蕴世界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艺术角度切入,通过对音乐意象物态化存在方式即感相、意象、意蕴三个层次的相互融合,审美与非审美这两个价值层面、因素的融合渗透,贯穿于艺术作品结构整体,贯穿于感相、意象及意蕴三层面所形成的这一立体网状结构的存在方式之分析,既丰富了音乐作品存在方式这一问题的内涵,又开发了音乐作品分析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7.
针对每年青年中出现的自杀、他杀等生命安全事件,开展青年生命教育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从生命的自然性、社会性及精神性三个维度深刻剖析青年生命教育的思想意蕴,针对青年生命教育中面临的思想认识层面、社会支持层面、行为践行层面等现实困顿,将生命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课程体系、建强建好专业教育队伍、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成为开展青年生命教育的实践选择。  相似文献   

8.
刘辰翁词作中有个突出的现象就是咏春词多,对春景春物多有感悟。其咏春词中"春"的意蕴又可分解为三种:一、对春天春景本体的描绘;二、对生命时间的伤逝;三、对故国社稷的哀痛。这三种内蕴组成一个形式上曲折回环、意蕴层面渐次递进的共同体,从而大大提升了刘辰翁咏春词的思想容量并增强了其词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9.
文学作品是一个由词章层、意象层、意蕴层构筑而成的艺术整体.从作者方面看,这三者是水乳交融、不可离析的;而对读者来说.三者则可以相对独立存在,他只有在读“通”词章、读“懂”意象之后,才能把握作品的意蕴,从而读“完”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作者写出来的作品还只是白纸上星星点点的黑色符号,是读者将它们构筑成了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整体.  相似文献   

10.
就鲁迅小说中关于民俗方面的描写,从民俗事象、意蕴、艺术价值三个方面探讨鲁迅小说中的民俗意蕴。  相似文献   

11.
试论“淡”美的生成及美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淡”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 ,其生成于中国传统一定的民族思维基础、文化思想基础和审美心理基础之上。当“淡”超越了感官化的本义 ,升华成一个集中表现民族审美精神的审美范畴 ,它包含了清淡求质的艺术表现、冲淡见味的审美境界、恬淡明志的人生追求等多层次丰富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一种精神创造活动,语言艺术化表质是语言与现实之间的一种审美关系,审美关系包含三个环节:感物得意。由意造象,由意象敷文,即以审美体验为内蕴,以生命意象化为载体,通过语言的审美建构,创造生命化的语言形式。  相似文献   

13.
从诗歌中含蓄理论的思想背景出发,可区分出“言下之意”的含蓄与“言外之意”的含蓄两种不同理论传统,它们在艺术风格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审美研究不重视审美客体的知识,忽视文化规定的重要力量,这造成了审美研究渐渐高置于日常生活之上。从艺术人类学的立场重新分析、评估知识于审美研究中的作用,探寻艺术中渗入的社会生活意义,既能凸现艺术行为的文化内涵,也可由此了解不同文化圈的表达机制,从而有利于当下的艺术和美学建设。  相似文献   

15.
盖格尔是德国现象学美学的主要代表之一,他运用现象学的观点与方法反思和批判了西方传统美学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法和认识论模式、心理学模式,确立了现象学艺术意味论.现象学艺术意味论,具体研究了文学艺术的价值关系、文学艺术的各种意味、文学艺术与审美活动的关系,对德国文学思想转向现代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语音象征性是在关于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是任意性还是理据性的争论背景下诞生的一个理论成果。语音象征性理论不是对语言符号任意性理论的否定,而是对其有益的补充。它反映了音义在结合过程中语音与人们的生理和心理之间存在的象征性同构关系。这种象征性的同构关系对诗歌的艺术表现具有重要影响。诗歌表达中如果能够巧妙地运用语音的象征性,不但能够暗示各种不同的感情色彩和情调,而且对诗歌意境的营造也有重要作用,使作品达到以音示义,声义并显,以音造境,境音相合之妙。  相似文献   

17.
老舍是蜚声中外文坛的"幽默大师"。他一向以独特的幽默诙谐的风格著称,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老舍幽默并不是油腔滑调,只追求表面笑料,以求一笑了之,而是追求更加生活化,在庸常的人生矛盾中领略喜剧意味,谑而不虐,使幽默更具深厚的思想底蕴,形成一种丰厚的内在艺术力量。  相似文献   

18.
语义模糊现象及其语用功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语义具有不确定性(indeterminacy)。语义的不确定性具体表现为:模糊(fuzziness)、歧义(ambigui-ty)和含混(vagueness)。文章分析语义不确定性中的模糊现象及其语用功能,说明语意的模糊虽有违交际中的"合作准则",但却能提高表达的艺术性,取得意外效果。  相似文献   

19.
弗罗斯特的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其诗歌语言通俗简洁,意蕴深远,具有多解性和戏剧性.  相似文献   

20.
Richard Peters and John White have both argued that education should contribute to the meaning people are able to find in or give to life. Both dismiss the idea of ultimate or profound meaning (‘the meaning of life’) in favour of ordinary meaning, or ‘meaning in life’. Thus they exemplify the trend visible also in the general philosophical literature on life’s meaning. I argue that in their rejection of ultimate meaning and retreat to ordinary meaning they concede too much. There is room for plausible notions of ultimate meaning between the extreme they reject and the alternative they embrace. I propose two such notions, one meta-ethical, one metaphysical (specifically, Whiteheadian). If there are indeed plausible notions of ultimate meaning, and if ultimate or profound meaning is therefore a possibility we cannot dissmiss offhand, then it would be wrong to reject the possibility of ultimate meaning in education. Instead, education should both help people come to terms with doubt in this area of life, and foster their capacity to enjoy experiences of ultimate mean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