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阐述了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内涵和特征,构建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指标体系,并提出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控制、引导和干预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高校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管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学生是网络利用率极高的一个群体,也是网络舆情的主要生成力量和影响对象.分析了网络舆情对群体性事件的影响和作用,并对高校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分类、特点、原因等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校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管控机制与方式.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群体性事件发生频率升高、规模扩大、冲突程度增强,严重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时做好科学防范工作,提高应对群体性事件的能力是政府部门面对的新课题.本文试从舆情视角出发,以舆情和群体性事件的互动关系为基础,阐述了舆情作用下群体性事件的成因、预防机制及处置策略,以助于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4.
网络舆情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影响与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网络舆情具有内容多元、主体主导、群体极化和虚实互动等特征,容易导致群体性事件的产生.依照加值理论,网络舆情从四个方面对群体性事件产生影响,同时对网络舆情的汇集、研判、引导和反思可以对群体性事件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5.
分析挖掘了群体性事件在互联网上所体现的舆情演变规律,构建了事态扩散、民众关注、内容直观、主题敏感、态度倾向5个维度的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信息安全评估指标体系,实现了对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信息的安全态势评估。  相似文献   

6.
高速发展的网络使群体性事件信息在较短的时间内在网络上散播开来,其中一些负面或虚假的信息给事件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严重阻碍政府部门对事件的处理工作.鉴于群体性事件在网络的传播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发生的19起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传播为例,对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应对策略,为政府应对同类事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群体性突发事件舆情传播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本文对群体性突发事件舆情在典型互联网新媒体—微博中的传播进行了研究,发现在微博中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主体可以划分为三大类型:网民群体、 事件指向群体和微博自媒体组织,研究了各主体的特点以及彼此的关系.结合强弱联系理论,发现了舆情传播的关键者和两个阶段.最后通过真实事件验证了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微文化已渗透到高校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微文化成为了高校群体性事件舆情最重要舆论阵地。文章结合高校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特点,分析了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现状,探索微文化下高校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的实施路径,让微文化有效实施舆论引导,创建和谐健康的校园网络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9.
黄炜  殷聪 《情报探索》2012,(5):30-33
介绍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内涵,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源信息和信息演化机制进行了探讨,为网络舆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高校大学生群体由于文化素质高、思维活跃、关心社会、思想不够成熟等,在网络敏感事件的诱使下容易在网络上形成一些过激语言和行动,从而形成一些大规模的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力。因此,有必要清楚地了解各类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进行科学的论证和预测。本文通过搜集5个典型的高校网络群体事件舆情演化的历史数据,建立了基于多项式拟合的舆情演化规律模型,得到了各类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舆情演化的具体规律,为科学预测和及时应对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概念辨析及指标设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国内外文献综述基础上,以活动空间、诱发平台、社会影响指数为变量,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概念进行界定和辨析,并设定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衡量指标、诱因敏感度等级以及舆情的演化模型和数据库,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殷聪  黄炜 《现代情报》2012,32(7):173-177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以SNS、微博为代表的Web2.0应用的兴起,已经形成了一个虚拟信息社会,并逐步演化为一个全新的开放信息传播空间。信息传播更为便捷,为网络舆情的产生提供了现实环境基础。同时,我国正处于机制转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各类群体性事件的不断发生,且呈现出线上线下的联动的特点,对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发展都产生了不良影响。本文在论述由网络群体性事件及其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基于主题爬虫的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源信息获取的框架进行了深入探讨,为舆情治理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网络环境的虚拟性、调控难度加大和参与主体广泛、事件疏导费时费力等方面阐述了网络群体性事件应急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从网络舆情的监测敏感度欠缺、法律与道德对网民群体行为约束力较弱、网络协商机制缺失等方面分析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强调网络群体性事件应急管理应遵循速度原则、明确态度原则和协商共赢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及时监测和引导网络舆论;创新网络法律规范,倡导绿色健康的网络环境;搭建网络协商对话平台等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4.
社交媒体在群体性事件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社交媒体在群体性事件生成及演化过程中所扮演的功能角色以及衍生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发生初期中主要扮演了集体动员角色,在群体事件发生以后,由于多重角色的介入,社交媒体中产生了多重博弈关系,群体性事件的发展会随之发生该改变。本文针对社交媒体在群体性事件中的作用和功能进行了生成演化机制分析,还提出多元框架整个的公共议题应对策略,设立公共关系局,实现网络舆情预警及多元化治理,优化网络宣传员培训及联动模式,推进团队合作及网宣工作室。  相似文献   

15.
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变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现实群体性突发事件容易通过互联网形成网络舆情,并对政府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应对带来严峻挑战。增强新形势下政府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能力要求探明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变机制。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变包括形成、扩散、爆发和终结四个阶段,在上述整个过程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都处于动态变化中。在不同阶段,网络舆情的编码性、抽象性和扩散性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网络舆情的启动机制、驱动机制、变动机制和阻动机制分别在形成、扩散、爆发和终结阶段发挥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卷首语     
《中外科技政策与管理》2011,(11):I0003-I0003
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中国尚未完成工业化,又要面对信息化转型的挑战,各种矛盾凸现,群体性事件和突发性事件频发.网络舆情在一定程度上左右或推动着这些事件的发展。认真研究网络舆情,为社会治理提供一种新的机制、途径和手段,既能够丰富相关理论探索的视野,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有关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借鉴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探究了网络舆情的传播过程和形成路径,揭示出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实质上是舆情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和扩散过程,通过对策型鱼骨图从政府机构、职能部门、网络媒体、网民群众4个方面分析了网络舆情的防范策略。  相似文献   

18.
网络时代环境下,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与网络舆情联系紧密。正确把握网络舆情在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发动、发展、消弭中的影响,及时防范网络不良舆情快速扩散和演化。高校应从思想上重视网络舆情,采取事前、网上、网下相结合的干预机制,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理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  相似文献   

19.
以风险问责和注意力为关键解释变量建构理论模型,探讨地方政府对网络舆情事件的回应,以人民网舆情频道83个案例事件为数据来源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结果显示,网络舆情事件危害程度、媒体关注度、上级是否介入、行政层级、信息透明度、注意力分配显著影响地方政府网络舆情事件响应度,而舆情事件类型对其影响不显著。研究为地方政府舆情回应问题提供了理论解释,一定程度反映出现实地方政府回应行为的动态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0.
为深入研究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变形式及演变成因,本文以7.23温州动车追尾事件为例,以事件舆情生命周期为脉络,在利用SVM对各阶段舆情进行情感性分析的基础上,从政府、媒体、意见领袖、网民自身4个维度对网络舆情事件中各角色对网络舆情传播过程的影响及彼此间的相互作用做出了分析,并对舆情的应对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