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文化是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儒家学说又是以伦理道德为中心的。于是,同一血统和同一地域的人们便形成了一种传统的亲密关系。大约在十六、十七世纪,中国就开始有以这两种关系为纽带各自集结起来的社团组织出现。旅居海外的华侨把这种文化传统带了出去, 在华侨社会中就有了以“血缘”和“地缘”为基础的“宗亲会”和“同乡  相似文献   

2.
据2009年《参考消息》报道:"到今年10月止,全世界共在87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282所孔子学院和241所孔子课堂,总数已经突破了500家。"尊崇儒家传统的国家近几十年来发展迅速:首先是日本,接着是韩国、新加坡,现在中国和越南也在提倡。于是有人认为,儒家文明最终会战胜其他文明,成为人类发展的"指路明星"。  相似文献   

3.
日本、新加坡华侨地缘社团的发展演变及其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外华侨华人地缘社团组织,是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发挥了独特的作用。自二战结束以来它们已经历了深刻的变化,引起海内外学者们的注目。本文仅就日本华侨地缘社团发展演变和功能变化及其与新加坡作粗浅的比较研究。 海外华侨、华人同乡会馆的由来 海外华侨华人地缘性组织,渊源于中国古代社会的邻、里、乡、党组织。加之,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流行的儒家传统道德,宣扬孝悌思想,倡导“父母在,不远游”,以及祭祀祖先,为亡父亡母服丧的传统观念,久而久之使人们对故乡、故土产生  相似文献   

4.
两岸四地"朱子学及其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学术研讨会很好地把握了一年来国内外朱子学研究的基本方向,对朱子理学思想与体系有较深入的研究与开拓,有力促进了朱子学在海外的传播和影响。  相似文献   

5.
十九世纪末期,随着大量中国女性移居南洋各地,新加坡华侨女性人口开始大幅度增长,达到了相当规模。但是,华侨妇女社会地位低下,一直是男人和家庭的附庸。辛亥革命前夕,流亡到新加坡的中国革命党人及华侨中的先进分子决心改变华侨妇女的生活状况,大力发展华侨妇女教育,拟从根本上解决或遏止歧视华侨妇女等多种社会问题。新加坡女子教育由是而起,到1911年后,新加坡华侨女子教育日渐繁荣,为提高新加坡乃至整个南洋地区华侨妇女的生活水准、社会地位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新加坡现代化中的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加坡经济腾飞的内在因素就是教育的成功。新加坡不仅大力发展普通教育,使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提高了公民的整体素质,而且注重职业技术教育,有效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同时用儒家伦理道德思想对全民进行思想教育,树立新加坡人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国家意识、团结精神,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7.
陈嘉庚先生是一位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他倾其所有办教育,毛泽东同志称赞他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陈嘉庚先生是福建省厦门集美村人,他17岁赴新加坡经商,后来成为华侨实业家。他一生爱国爱家乡,从1912年起,把攒的钱拿回集美,先后办起了幼稚园、小学、中学和商业、水产、航海、农业、师范等中专学校,形成了"集美学村",  相似文献   

8.
儒家伦理道德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几千年来影响深刻而又巨大。当前如何面对儒家伦理道德传统,有一定的分歧。一种观点主张全面继承儒家伦理道德传统,用以规范当前的道德建设;另一种观点认为应全盘西化,用西方的伦理道德取代传统的伦理道德,以求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我们认为,儒家伦理能够统治伟大的中华民族几千年,自然有其合理的因素。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伦理道德,对当前的道德建设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先秦儒家的理想人格思想在中国传统的理想人格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儒家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可以用"内圣外王"来概括。文章主要分析了儒家"内圣外王"这一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这一思想开创于孔子,发展于孟子,完善于荀子。  相似文献   

10.
新加坡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多教派的移民国家。在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同时,十分重视伦理道德建设,较为成功地解决了各民族所固有的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及传统伦理道德与现代化的关系,建立起各民族所一致认同的“共同价值观”和具有自身特色的道德规范体系。研究新加坡这个以华人为主体且以儒家伦理为本的国家的学校道德教育,比较中新道德教育的异同,学习和借鉴新加坡道德教育的成功经验,对解决我国在道德教育中遇到的困惑,提高我国道德教育的实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中新道德教育的共性1.课堂讲授是两国道德教育的基本方式中…  相似文献   

11.
新加坡被称为“兼存东西方、汇合百家文、流传千国语、容纳万种宗教”的多元文化国家。在40多年的时间里,从一个资源匮乏、政治动荡、种族纷争的岛国,发展成为一个政通人和、安宁富有的花园式国家。其迅速崛起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在现代化进程中既注意吸纳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又十分注重伦理道德尤其是儒家伦理道德建设,较为成功地解决了各种族固有的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分歧以及传统道德与现代化建设的矛盾,  相似文献   

12.
辜俊英,泉州永春人,马来亚华侨。1937年8月,马来亚各界华侨在新加坡成立马来亚华侨各界抗敌后援会,积极发动广大侨胞开展抗日救亡运动,辜俊英是主要发起人之一,时称马来亚“四君子”。  相似文献   

13.
朱子学在朝鲜半岛发展过程中,朝鲜朝的儒家作出了较突出的理论贡献,河西金麟厚先生就是其中一位。在宇宙本体论上,金麟厚继承了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作《天命图》,对宇宙生成论及理学的基本范畴,作了系统并且直观的说明;在太极与阴阳的关系上,坚持朱子的观点,提出"太极阴阳非一物";在人性学说方面,坚持儒家性善说和以及程朱的气禀说,并就人性修养问题提出独到的看法。金麟厚还用诗的形式传承和弘扬程朱理学,为理学的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朝鲜朝正是有了像金麟厚这样的一批儒家,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韩国朱子学。  相似文献   

14.
黄遵宪被调回国内任职之后,由张振勋"代理"新加坡总领事一职,这既是驻英公使龚照瑗大力推荐的结果,也是由于槟城副领事是新加坡总领事的首要下属。他在新加坡总领事任内较好完成了迎来送往的接待工作,有效地消弥了华侨内部的帮派隔阂,进而提升华侨的中国意识。随着中国政治形势和经济政策的发展,总领事的身份使张振勋与晚清政府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他逐渐成为受清廷"特宠"的华侨资本家。  相似文献   

15.
东南亚的政治环境于二战后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加坡华侨要在新加坡安家乐业就得获取当地公民的身份。他们原本可按英国国籍法归化英籍民以享有公民权利,但绝大部分华侨因不谙英语而不能归化,与此同时,他们也不愿放弃中国国籍以归化殖民地宗主国国籍。当时作为华社最高领导机构的新加坡中华总商会遂负起历史使命,为华侨争取新加坡公民权。该会与英殖民地政府经过十年的博弈后,新加坡立法议院终于在1957年10月通过新加坡公民权法令,让华侨可登记为当地公民。当年新加坡还不是一个独立国家,新加坡公民权只是一种地方上的法律身份,但这身份可拥有参政权,并根据英国国籍法获得英籍民与英联邦公民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新加坡是近20年世界上最大力推行儒家伦理教育的国家,其通过在学校开设《儒家伦理》课程和在社会上开展各种以提供儒家伦理为内容的道德教化活动,使儒家伦理与新加坡的公民道德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本文在对新加坡推行儒家伦理进行文化考察的基础上,揭示了儒家伦理在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中的价值及对我国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朱熹是我国封建社会继孔子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新儒家的代表。朱子学是具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学说,在中国古代历经元明清三代,13世纪越过国界传入朝鲜、日本、越南及东南亚其他国家;16世纪朱子学传入西方,18世纪进入美国。朱子学延续时间之长,地域之广,影响之众,中外学术史上都少有可与之比拟的;对东西方诸多国家的历史发展都产生过程度不同的影响。本阐述朱子学在世界各地的传播情况及其途径;重点阐述朱子学对世界诸多国家的古今经济、政治、化教育、道德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强调审判和艺术与社会伦理道德的关系。认为审病美和艺术无论具有怎样的特殊性都应受到社会和伦理道德的要求所制约。孔子奠定的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在《乐记》中获得了进一步发展,从而使儒家的“乐与政通,乐通伦理”为宗旨的音乐美学思想被进一步普遍化,合理化,系统化。  相似文献   

19.
儒家"孝悌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伦理道德教育中融入"孝悌文化"十分必要。应针对大学生的特点,以开办讲座的方式,让"孝悌文化"走进课堂、走进宿舍、走进校园网络。在实施"孝悌文化教育"中,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伦理亲情的教育,完善对大学生人格的理智探讨的教育,注重对大学生诚信...  相似文献   

20.
新加坡教师教育模式主要是以发展开放型的教师教育为主,同时非常注重教师价值观以及终身职业专业的发展。经过多年发展,在新加坡教育部门的引导下,在建设优秀教师队伍过程中,通过反思型实践提升了教师专业技能。由于我国与新加坡都具有儒家传统思想,新加坡的先进教师教育经验成为我国最具借鉴意义的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