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访是获得新闻素材的一个重要途径。但采访离不开问,只有问,被采访者才知道你要什么素材。可见,问是采访者的一门基本功。 怎样问才能捕捉到新闻的“一瞬间”呢,事情往往很奇怪,有时与采访对象交谈了半天,甚至几天,都不能使你得到满意的结果。有时采访对象的一句“变调”语言,一副“反常”神态,一个“出人意外”的动作,常常会出现活蹦乱跳的“活鱼”来。这突如其来的“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节,出现了许多感人的新闻素材来。 提问题宜小不宜大 记者采访,多半是事件发生后赶到现场的,也往往是人们把一件事情做了以后,记者才去采访。因此,记者采访在自己不能亲眼看见的情况下,就要通过问来补充。问,可以把那些眼睛看不到的经过和变化,重新了解清楚,补充记者有时无法亲临其境的缺陷。  相似文献   

2.
有一位记者长期在下头跑,时间长了,人们给他一个评价,说他这个记者没有架子。没有什么架子呢?没有官架子。在我们国家里,不少人是把记者也划在“官”这个框框里的,在一个县,有人就直接了当地对我说过:“你们记者就是官。”在西北一个省,我也遇到一位记者,他对我说:“有时就得有点架子,不拿点架子,人家会小看你。”他说的架子,也是指官架  相似文献   

3.
当你飘流到孤岛时,又饿又渴,你会选择何种最快速的方法来喂饱你自己呢? A、设计抓山鸡B、采椰子C、在岸边捕鱼D、捕猎野猪选择A:你是"打拼型"上班族。在你的人生字典中,除了奋斗还是奋斗,你心中真正的想法.通常都不会告诉别人,但会处心积虑,暗中想尽办法得到。请留意方法是否恰当,以免得到"只顾自己,不顾旁人"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南行 《青年记者》2003,(10):56-56
老练的记者能很容易地回忆起职业生涯中第一次和最艰难的一次采访,因为他们往往感觉他们被采访对象欺骗、操纵或误导了。一些被采访者社会阅历丰富,他们常常利用自己对谈话的操纵能力来达到把记者当作工具的目的。那么对于记者来说,该如何识破这个策略并反击呢? ●当被采访者把你问的问题拿来反问你的时候,比如问你:“你是怎么想的?”或者“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你可以回答,“我确信我们的读者对您的观点更感兴趣。”  相似文献   

5.
今天我只讲一个问题,即新闻作品的风格问题。名记者必然有自己的风格,没有风格成不了名记者,这是一条规律。仅仅是写稿多,没有风格,几天不见报,读者就记不住你了;或者虽然记住了你的名字,却记不起你的作品。有时读者会说某某记者“见报不少”;但问起“他都写了些什么稿?”回答是“记不起来了”。记者要成名,没有见报的数量显然是不行的,但如果没有自己的代表作,没有让读者过目难忘并剪贴下来反复欣赏的作品也是不行的。没有代表作,对记者特别是资深记者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一、什么是风格什么是风格?风格就是作者的个…  相似文献   

6.
一、语言的功能和重要性1.语言为什么重要?语言是记者最主要的工具,这个道理所有要写作的人都非常清楚,但是真正在写作时,却时常忘记语言的重要性。有些记者会陷入"意识流",想到什么写什么,还有些记者会被自己知识、文采所打动,忍不住在新闻写作中炫耀一下。但大部分时候还未发表,就被编辑无情地修改了。编辑不会帮你选择最准确的词语、最好的表达方式,也无法猜测你含义混淆的句子到底是什么意思。作为记者、作为一篇报道的作者,要对自己的语言负全部责任。事  相似文献   

7.
最近,一位在新华社工作的师弟问我:"干了这么多年,你觉得你的认同感在哪里呢?" 是呀,认同感在哪里呢?以我十多年的记者工作经验,从事调查性报道的记者是孤独的.特别是每当我一个人出差,在火车上凝望夜色中的万家灯火,心中还在琢磨怎样接近采访对象、怎样获取证据时,这种孤独感会更加强烈."龙灯花鼓夜.仗剑走天涯",这固然有江湖豪气,但记者毕竟不是独行侠,面对充满未知的采访,支撑你坚持的力量在哪里呢?同时,作为一名从事调查性报道的记者,你的报道可能很难获奖,也许还会面临诉讼的麻烦和风险,推动你前行的动力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8.
记者在与被采访者的交往中。本来所有提问都是由记者率先发出的,但有时“主动权”却掌握在被采访者手里。这正是记者在新闻采访中常常遇到的尴尬。记者是社会大众与信息海洋之间的中介者和传播者,要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上自国家元首,下到平民百姓。记者所面对的公众并非是“千人一面”,你和这个人交谈,对方会觉得“知心的话,万言不赘”,但和另一个人谈同样的话可能“话不投机半句多”了。拒绝采访,是记者经常会遇到的难  相似文献   

9.
在新闻作品中,常出现“记者看到”的字眼,笔者认为,“记者看到”四字应慎用。记者采访实际上是一种社会调查活动,既然是社会调查,就应该深入群众,了解情况。记者亲自观察,这无疑是一个最基本的采访方法。但是记者是否亲自看到就一定能了解到真正的新闻呢?也未必尽然,因为记者并非是参与此事内幕的人,记者即使看到,也难免主观主义,更难免浮面肤浅。有时亲自踏看的记者,为了某种原因,仍旧会出现不实的报道。记者下去采访,被采访对象有意安排场面让记者看,这时记者只凭看到的情况形成稿件,易失实。例如,企业主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在工厂不景气的情况下,主动请记者采访,若见诸报端的“记者看到”,既欺骗了工厂的职工,也欺骗了受众。  相似文献   

10.
提问的艺术     
洪燕 《新闻前哨》2003,(1):23-23
在日常采访中,我们常常碰到这样的情形:有时,记者盯住一位被采访者,反复问他不愿意回答的问题,搞得双方都很尴尬;有时,记者拐弯抹角问来问去,始终不能得到自认为满意的回答,失望之余还责怪被访者头脑不灵活、不能理解采访意图;有时,记者把采访意图说出来后,干脆告诉被访者:“你必须这样说,你就这样说”......新闻同行们往往自嘲这样的采访是“诱供”和“逼供”。这当然不会是愉快的采访,更不是成功的采访。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细想起来还是记者被自己的采访意图缚住了手脚,形成一个思维定势。那么,如何…  相似文献   

11.
有一次我随一位记者出去采访,拜访了一位乡的书记,书记讲,记者记,回到报社,记者根据书记所讲,写成了一条新闻,发表了。我当时曾经想过,难道书记所说,是老和尚念经,句句真言吗?可是在那个年代,这样的想法就有点离经叛道,书记者,党的代表、党的化身也,你不相信他,又相信谁呢? 后来反浮夸风了,才发现那条新闻,其实也是浮夸的作品。怪谁呢?当然怪记者自己。  相似文献   

12.
记者的架子     
很多人都忌讳谈记者的架子问题。其实记者要学会摆架子,但不要随便摆架子。不少人都嫌记者架子大,但是没有架子有时很多事也很难办,尤其你要求别人,而信心又不足时。有时候架子又会害了你。我的体会是:对上,要有  相似文献   

13.
当记者十多年,其间被一些部门和单位“请去”采访的机会不算少。但如果不用心,这种采访往往“访”不到记者想要的东西,因为采访对象提供给你的全是那个部门和单位的日常工作,新闻被“工作”的面纱掩盖起来了。让你感到左右为难的是:不写吧,觉得对不住人家真诚的邀请,又个自时间长了成为“不受欢迎的记者”;写吧,肯定就是一篇歌功颂德式的表扬稿。先不说拿到编辑那里不好发表,就是发表了,也显着记者没水平。怎么办呢?  相似文献   

14.
当记者十五年,其间被一些部门和单位“请”去采访的机会不算少。但如果不用心,这种采访往往“访”不到记者想要的东西,因为采访对象提供给你的全是那个部门和单位的日常工作,新闻被“工作”的面纱掩盖起来了。不写吧,好酒好菜吃了,盛情难却;写吧,肯定就是一篇歌功颂德式的表扬稿。先不说拿回编辑部不好发表,就是发表了,显着记者也没水平,是个末流,不用别人说,自己就觉得没意思。怎么办呢?我多次遇到这种情况,慢慢悟出一点道理,就是揭开“工作”的面纱抓鲜活的新闻。  相似文献   

15.
一、新闻就是"他说" "新闻就是‘他说’,"为了强调引语的重要性,西南政法大学全球新闻学院院长、新华社原高级记者李佩曾这样说.这是为什么呢?记者是社会忠实的观察者和记录者,如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发表个人观点,就等于夺走了别人说话的权利.记者的权利是一种公权.公权不能变成私权,记者不应利用自己手中的笔,表达记者个人观点.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如果没有引语,就不能称之为记者.  相似文献   

16.
读报中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一篇新闻稿署着记者、通讯员的名字,可文中出现的却是“记者看到”、“记者了解到”、“记者注意到”之类的字眼,似乎整篇都是记者的作为,无意中把通讯员给“丢”了。类似这种不经意间“丢”通讯员的例子还真不少,大报小报都有,小报相对较多。有些记者采访写稿,喜欢把自己摆进去。有时为了给读者一个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和真实性,不少记者还采取目击式、现场随机调查的方法,这没有什么可非议的。但不要忽略了这样一个问题,去采访的不是你一个人,当地的通讯员大力协助你,有时甚至拿出了初稿。他们对此…  相似文献   

17.
不求闻达是一个好记者该具备的品质。当记者如果老想着当官,那这记者肯定是当废了。当记者如果心存旁骛,那这记者肯定要走样跑偏了……——郭建跃获选长江韬奋奖的那个晚上,儿子从妈妈电话里得到消息后,给爸爸发来一条短信:"恭喜老爸完成职业生涯一大目标。这是对你在这个奋斗了半辈子的事业上最大的肯定。儿子为有你这样的父亲感到骄傲。"  相似文献   

18.
万红金 《新闻知识》2002,(11):30-31
一、记者有风格记者的作品是否应有自己的风格,这个问题一向在学术界是有争议的。但我坚持认为,记者应有自己的风格。从新闻实践来看,有相当一些新闻作品都是讲究美学效果的。在中外众多的新闻记者中,也确确实实出现了一批具有一定思想深度、比较成熟的记者。如意大利的法拉奇,美国的斯诺、李普曼,日本的本多胜一,中国的范长江、邓拓、穆青和柏生等。他们的作品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有富有创意的地方,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雨果在谈到文学时说:“没有风格,你可以获得一时的成功,获得掌声、热闹、锣鼓、花冠、众人的陶醉的欢呼,可是你得不到真正的胜利、真正的  相似文献   

19.
《纽约时报》记者弗兰克尔在一九七二年五月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向基辛格提问关于美苏高级首脑在莫斯科会谈的所谓“程序性问题”:“到时,你是打算点点滴滴地宣布呢?还是来个倾盆大雨,成批成批地发表协定呢?”基辛格答:“你看马克斯同他的报纸一样多么  相似文献   

20.
写下这个题目可能会引来一些人的非议:记者署笔名是记者的自由,笔名爱怎样署就怎样署,你何必瞎操心乱指责?笔者对此不敢苟同,认为此问题很有必要引起重视。在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记者写新闻是不会特意用笔名的。但现在情况已发生了一些变化,有时写批评或揭露性报道的记者,为了自我保护,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便隐去真实姓名而用笔名。记者写新闻用笔名本无可厚非。但若运用不慎重或不规范,就会出现偏差,甚至造成不良的影响。因为记者通过采访,搜集新闻素材,经过构思写作成篇,署上自己的名字包括笔名,在向社会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的同时,承担着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