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邦彦     
在宋朝,词学成为了文学的主流,而婉约词更是成为词的正统,出了很多的词学大家,将宋词前赴后继地发扬光大,成为王国维先生所说的"一代之文学"。周邦彦,就是其中一位,他是一位"集大成"的词人,在文学史上产生很大的影响。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中国北宋末  相似文献   

2.
"辞"与"赋"作为两种文学体裁,在刚出现之初是有明显区别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后人逐渐将这两种文学体裁合称为一种文学体式。这种模糊文学体式概念的做法显然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细化研究是不利的。从释义、源流、主题、结构形式等四个方面,"辞"与"赋"可进行简要的区别。  相似文献   

3.
李清照从本体论的角度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理论。所谓"别是一家",意指词是与诗不同的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词作只有保持自身独立的文体特征,才能不被诗所代替,在文学之林中占有独立的地位。如果说诗词同源从渊源的角度提高了词体的地位,那么,李清照则是从词的本体论出发,进一步确立了词体独立的文学地位。  相似文献   

4.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文学的发展与时代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从南宋的社会现实出发分析其对豪放词发展的影响。南宋社会面临着内忧外患,内有和战之争以及激烈的阶级对立,外有金朝的不断侵略。这样的现实状况影响了豪放词的题材内容,题材内容上表现为怀念西北沦陷土地,同情中原人民;斥责主和派,不满偏安局面;表达征战沙场的豪情,倾吐恢复失地的雄心;抒发壮志难酬的苦闷。  相似文献   

5.
20世纪20年代以来,作者这一因素在文学研究与文学评论中逐渐受到轻视。研究者与评论者对作者的声音在作品中出现的必要性与作品完全独立的可能性产生了疑虑。以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和王国维的境界说为例,可以看到,主人公按照性格发展的逻辑体现出充分的自由性,但这种自由性仍然取决于作家对现实的把握;而对作者超然于作品之外的无我之境的赞美也不得不承认作者对作品的驾驭之功。  相似文献   

6.
长短句合乐歌词的产生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标志及时代长短句合乐歌词是燕乐歌辞中的一种主要形式。诗坛上,长短句的出现是词体成立的重要标志。但是,词体成立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是以歌词之法代替歌诗之法,由歌诗向歌词的转变。这两个标志,都是不可忽视的。近代治文学发展史者,探究词的起源,往往仅注重形式格律标志,而忽视合乐应歌标志,往往将朱熹所说“逐一添个实字,逐成长短句”以及《词谱》关于“字之多寡有定数,句之长短有定式,韵之平仄有定声”(《<词谱>序》)等格式规定,作为辨别词体  相似文献   

7.
词本是一种音乐文学 ,它生长过程中的音乐社会背景对词作题材具有过滤作用 ,并且受音乐的影响 ,词律要依曲律而审音用字 ;词体结构类似于音乐结构而跌宕曲折 ,这就使词具有了接近于音乐善于深致表达情感的特点。晚唐后文人审美心态的转变与经过前人创作而固定下来的文学惯例使作家们在作词时都善于用委婉之笔抒内心之思。这样 ,词作为一种独立文体 ,专司抒情、委婉深致就成了词的本体特色  相似文献   

8.
本文比较详细地论述了"狗"在英汉两种文化间的差异及其在语言这一层面上的具体表现形式的不同,由此得出结论:在英汉互译时,应把握中西两种文化的共性和个性,努力寻找对应词或对等词,使译文与原文的"功能相似,意义相符"。  相似文献   

9.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辛弃疾的推重是以一己之力反拨清中叶以来的词坛风气。在对辛弃疾词给予高度评价的同时,王国维对鼓励后学学习辛弃疾词颇多犹疑,使辛弃疾词在王国维词论中难以得到典范性认同。王国维以五代、北宋词为典范总结的理论与标准在辛弃疾词上的应用难以如愿,因此其对辛弃疾的词史地位含糊其辞,使其极为重视的词人辛弃疾反而在其词学体系中出现边缘化现象。  相似文献   

10.
王国维以“无我之境”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词论,把传统的情景说理论系统化并上升到美学的理论高度。文章从“无我之境”历史地辨析了王国维“境界”说的美学思想及其对我国古代美学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体育文学"是把各种体育活动以文学作品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体现体育运动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最终融生命、健康、审美及艺术于一体的文学艺术形式。作为一种极具前瞻性的文学类型,中国当代体育文学中人与体育的主题经历了一个从"解构"到"重构"的历史沿革。改革开放,已走过了30年的发展历程,出现了大量自觉赋予体育文化内蕴的文学叙事文本,表现出了独特的审美特征与价值诉求。在21世纪的文学格局中体育文学经历了从中心走向边缘,又从边缘回归中心的发展过程,必将对未来的体育与文学的发展产生强烈的冲击和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体系是在现代民族国家创建过程中逐渐构建起来的。延安文学语言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在延安文艺整风之前,中国文学语言虽然经历了"五四"时期从文言文到白话文的历史变革,但此后"欧化"、"文人化"的语言模式不符合当时的革命需要,也不为时人所接受;延安文艺整风后,延安文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转变,新的文学观逐渐形成,他们开始学习和运用民间的语言、农民化的语言。这种被新的意识形态所要求的话语形式因其大众化、通俗化的特征为广大群众所接受,也为逐渐形成的革命白话提供了丰富的生存土壤,进而成为现代汉语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石。  相似文献   

13.
文体流别论     
“文体”包括体裁、语体和风格3个层面。中国古代文体类别繁多,因为文学尚未自觉,故文学文体和应用文体混为一谈。随着文学观念的逐渐明晰化,文学文体的语体特征得到强化,形成“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现象。古代中国文体划分的主要依据是文本的功用,近现代文学体裁的划分主要是借鉴欧洲的观点。从文学史的发展来看,文体总是处于不断的分化和融合的过程中,因而文体学的研究也应在分门别类的同时注意综合归纳。文体划分应以文本的“大语境”为标准。  相似文献   

14.
词是唐朝兴起的一种依声填词合乐的新的文学样式,起源于民间俗曲,被称为“诗余”。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到唐五代成为比较成熟的独立艺术形式。宋朝是词丰富和发展的顶峰,并形成婉约和豪放两大流派。婉约派以柳永、李清照等人为代表,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等人为代表。下面就婉约词的思想艺术特色试作分析。 婉约词的思想内容主要是表现儿女柔情、离愁别恨、伤春悲秋、乡旅愁思等思想感情和复  相似文献   

15.
北宋名家贺铸的词,历代褒贬不一,备受争议.其中陈廷焯、王国维两人的评价相差最为悬殊,陈廷焯赞之过高,王国维则贬之过深.陈廷焯提倡"沉郁",而贺铸词极具沉郁之风且变化多端,所以受到陈的推崇;王国维讲究词的境界,反对用典、因袭前人,贺铸词用典过多,因此受到王的排斥.由此可见,陈、王二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都有各自的理论依据.然而,由于二人对贺铸词没有进行深入地挖掘以及受评判标准的局限,使他们的观点暴露出明显的不足.陈、王二人为读者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去分析贺铸词.  相似文献   

16.
词产生于唐,鼎盛于宋。提起宋词,人们自然会想到苏轼。他把词从晚唐、五代的窄小范围里解放出来,开拓了新的广阔天地,开创了豪放派的先河,是北宋词人中的名家和大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而东坡是被列在少数几个“有篇有句”的词家之中的。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说东坡是“一代山斗”。元好问说:“自东坡一出,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气象。”这些评价,虽有言之过实的情况,但东坡出而词的面目为之一新,却是的确的。苏轼对词的最大贡献,是把词的思想内容从过去倚红偎翠的所谓“艳科”的狭小天地内解放出来,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词由于历史的复杂原因,从它诞生之日起,  相似文献   

17.
词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表现着人们的各种情感,词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也在发展过程中发生着变化,到了苏轼,他用词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士大夫化"的抒情主人公,他忧国爱民,"深有抱负",他热爱生活,感情丰富,他饱经忧患,覃思深虑.  相似文献   

18.
摘要:王国维是集教育学、文学、美学、史学等众多学科领域皆有丰硕成果的国学大师,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体、德、智、美”四育并举的教育家。关于王国维体育教育观的前期直接研究资料很少,其间接相关的观点与论述散见于对其教育思想的研究中。这些观点与论述不乏对当今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仍具重要借鉴价值的真知灼见。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历史分析等方法对王国维的体育教育观进行了独立系统地整理与研究,结果认为:王国维体育教育观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提倡四育并举的教育”、“重视儿童体育教育”、“提出人体运动的解剖学与生理学依据”、“主张身体、德道、知识教育相辅相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其对当下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启示,以期为我们重新审视20世纪初期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萌芽与发展,并反思与改进当前学校体育的改革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现实指导。  相似文献   

19.
作为开新时期文学风气之先的"伤痕文学",它的内蕴和意义,也许远不是"伤痕"一词所能完全概括的。本文从性别的视角切入,以具体的文本为依托,并结合新时期的现代性诉求,力图分析、揭示"伤痕文学"中性别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唐五代到北宋的词体演进过程中,李煜词的变化引起后代研究者的注意,王国维甚至认为其词一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但是,李煜词并没有发生质变,其创作者身份仍是贵族。实际上,李煜词在词学史上的变化并没有被强调学养的宋人肯定与学习。只是到了词学昌盛的明清时期,因李煜的遭际与其词之凄艳绝美,日渐得到时人肯定与赞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