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声乐是音乐与语言有机结合的产物,语言是声乐艺术的创造基础,它对歌唱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美声演唱中不同风格的语言可以给观众塑造不同的歌剧形象,语言浸化在音乐中,音乐也消融在语言的魅力里。本文旨在结合笔者的学习经验,介绍和比较部分民族美声歌唱语言的异同,从而理解美声唱法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2.
美声演唱中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尤为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着演唱者的音准、音质以及舞台的艺术表现。"打哈欠状态"的呼吸方式在美声唱法中运用频繁,这一方式对美声演唱的气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给美声演唱带来歌唱的动力。我们知道演唱时的发声动力是来源于呼吸,而准备动作是吸气,在实际演唱中,气息量吸入的多少要有演唱者来把握,通过对作品的把握来调控,"打哈欠状态"可以获得足够的气息量,来支持演唱者在演唱时所需的声音与歌唱。在平常的声乐练习中,要把正确动作与意识运用到美声唱法中,用"打哈欠状态"的呼吸方法带入到美声演唱中,不断的反复推敲练习过程中的存在问题,找准问题后,通过正确的方法进行练习,便会把原有问题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3.
美声歌唱诞生至今,已经历了诸多演唱方法与风格的演变与创新,其科学的发声方法,系统的训练体系,丰富的艺术表现力,使得美声歌唱日益受到声乐学习者的青睐。但在歌唱训练,尤其是高音训练方面,还有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本文主要结合基因管原理的分析来探讨此原理在美声歌唱高音训练上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美声声乐作品除了有优美感人的旋律以外,还有赋予旋律以生命的节奏,另外还有描绘意境、抒写人物、烘托气氛的伴奏.歌唱与伴奏是一个整体,演唱者与演奏者是共同合作,本文主要研究管弦乐伴奏与美声演唱的关系,通过用感知的方法结合具体的理论研究,阐述管弦乐在演唱中的作用与发展方向.通过研究管弦乐在歌曲演唱中的影响和作用,可以更好的表...  相似文献   

5.
美声歌唱是一种源于欧洲并广泛影响到当今世界歌唱界的经典演唱形式。它起源于 17世纪文艺复兴后的意大利歌剧 ,后来经过歌唱家和作曲家的不断探索 ,在歌唱方法、风格上形成了较明显的特点。一、女声美声的演唱技巧长期以来 ,声乐家们对女性美声的演唱技巧已做过大量的研究 ,在这里略作论述。乔万尼·兰培尔蒂 (GlovanniBattistaLamperti,182 9- 1910 )是一位成功的声乐教师 ,他认为女性的声音有三个声区 :胸声区、中声区、头声区。在训练过程中 ,歌唱者应该用一面镜子来观察歌唱时的口形和面部表情 ,并应当面向室…  相似文献   

6.
美声演唱作为歌唱者艺术性与技巧性的综合素养展示,呼吸是歌唱艺术的原动力,对歌曲演唱者来讲,正确的使用气息的变化来凸显歌曲的艺术表达效果,是成功演唱的基础。因此,为了更好的研究美声演唱的技巧,本文以气息运用为研究的主题,结合美声演唱实践,展开了关于美声演唱中气息运用技巧与提升策略的研究,通过本研究以期为丰富美声演唱理论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7.
覃玉婷 《家教世界》2013,(2):148-149
古往今来,一直是声乐演员争论不休的话题。好的歌唱可以尽情诠释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感情、赋予音乐作品强烈的感染力与活力,好的歌唱更可以带给听众无尽的遐想和情感共鸣。那么,怎样歌唱才是好的歌唱呢?毋庸置疑的是必须要有科学的演唱方法才能唱出美的声音。相对其他演唱方法来说,在美声歌曲的演唱中,身体意识对于完美演绎美声歌曲有着极大的作用。如何正确看待身体意识在美声唱法中的重要性,更好的利用身体意识促进歌唱是一道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本文依据笔者多年从事声乐演唱的经验和体会,从分析意识对促进人歌唱能动性的重要性入手,阐释意识在歌唱呼吸、声区共鸣、音量、音色等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力求抛砖引玉,希望能对广大声乐爱好者对正确歌唱方法的认识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美声歌唱产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是科学歌唱发展的必然结果。格里哥利圣咏和宗教圣咏压倒一切的影响统治了欧洲的歌唱事业;阉人歌手对歌剧舞台的统治促进了“美声歌唱”的诞生。17~18世纪,有名望的大歌唱家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演唱形式,体现出多样化的技术个性,把“美声歌唱”推到了歌唱的“黄金时期”。朱里奥·卡尼奇等人在文艺复兴时期继承发展了前人的演唱经验,提出了最初的美学原则。  相似文献   

9.
《情歌》选自歌剧《苍原》,是经典咏叹调之一,在美声歌唱领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要演唱好这首咏叹调必须对歌曲创作风格、创作背景,人物形象以及曲式结构有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对呼吸的控制、音色的处理、语言的处理以及声音的把握有深刻的见解和感受,并结合科学的发声方法和演唱技巧,使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对该作品的情感有准确地把握和处理,才能更完整地表达该作品。  相似文献   

10.
声乐是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发出优美嘹亮的歌声,又用歌声透过音乐化了的语言,它同时又是一门艺术——生动地塑造乐曲中的人物形象,描绘其意境,表达其思想感情的音乐艺术。文章通过歌唱语言的作用、歌唱语言中的咬字、吐字、归韵收声以及歌唱语调的轻重、连断停顿几方面来阐述只有清晰准确的歌唱语言与优美动听的歌喉相结合的歌唱,才能较好地表现歌曲作品的思想内容,达到演唱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中音西唱,即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国特色风格的声乐作品,以完成音乐形象的再塑造。第十四届青歌赛美声唱法个人单项决赛中对必须演唱中国作品的规定,给我国今后各级各类比赛增添了新气象,同时也给高师美声教学以新的启示与活力,对于促进美声唱法与中国作品相结合,表现我国人民丰富的情感文化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作为我国声乐界的两大主要唱法,是高校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我国音乐教学的改革,对如何科学辩证的认识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联系与区别,将是我们研究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可持续发展的中心环节。因此,本文就声乐界一直研究和探讨的关于美声与民族唱法的关系为切入点,从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审美特点、歌唱表演、题材曲目几个方面进行对比,以探究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在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中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民族唱法是声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与西洋美声唱法合理结合的产物,继承中国民族声乐优秀传统与吸收美声唱法的精髓是未来中国民族唱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民族声乐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是借鉴文学、民歌、曲艺、戏曲等姊妹艺术,汲取西洋美声唱法的科学发声方法,具有我国民族文化特色的一门艺术。在民族声乐演唱中,语言是演唱作品内容的精髓。  相似文献   

15.
18世纪流行于意大利的美声唱法,是各国歌唱家和声乐教育家所追求的歌唱技巧的最高境界。作为高等师范的声乐教育者,不懂意大利语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非常大的麻烦和障碍。中国人在演唱意大利语歌曲时,通常不能区分清、浊辅音.按汉语的习惯来读复辅音。可以根据拼读规律来掌握正确的读音。  相似文献   

16.
美声女高音对京剧青衣之中国声乐语言表达上的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声唱法女高音在唱中国歌时,由于语音上存在的差异使女高音的演唱在对中国语言的表达方面存在着不足。青衣是我国京剧艺术旦角中的主要行当,与关声女高音同属女声,在戏剧人物的表演类型上又角色相似,在具体的演唱上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美声女高音通过借鉴京剧青衣唱法,能使其在演唱中国作品时字更正、腔更圆,对于声乐语言的表达将更具民族性从而解决美声女高音在中国歌曲演唱上的困难。  相似文献   

17.
20多年来,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艺术形式的分类法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本文试图通过对“三种唱法”的内涵、历史演变以及它们的融合现状的分析,指出“三种唱法”的分类法是不科学的,各种唱法之间是相互交融的,相互融合是各种唱法的发展趋势。只有科学认清“三种唱法”的发展趋势,才能形成中国化、民族化的,符合中国人审美文化的中华声乐学派。  相似文献   

18.
美声唱法是声乐艺术中的瑰宝.美声唱法成了中国声乐教学的蓝本.发展中国美声,有利于美声唱法的世界化,有利于美声唱法的民族化,有利于国民艺术素质的提高.但是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存在不少问题.歌唱语言的差异,声音至上意识,快饕文化的冲击都制约、障碍了美声在中国的发展.发展中国美声,要注意"美民"结合,加速美声的民族化;注重个性声音的发展,艺术歌曲的创作要体现出人文关怀,强化市场意识,加强美声唱法的推广力度.  相似文献   

19.
"跨界演唱风格"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丰富的实践经验逐渐形成的我国特有的演唱风格."跨界演唱风格"淡化人为的歌唱方法界定,注重艺术作品情感的表达,强调歌唱为表达声乐作品的情感服务,使演唱在民族、美声、通俗和原生态演唱风格之间自由转换,将几种演唱风格巧妙地融会贯通、兼容并蓄、优势互补,它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声乐艺术的繁荣和发展.探究"跨界演唱风格"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张权美声唱法民族化之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蔚 《闽江学院学报》2012,33(3):123-126
张权在美声唱法民族化道路上的探索主要包括:探寻字声间的联系与平衡,以达到准确地表情达意;融汇传统声乐艺术行腔和情感表现的技巧,使演唱富有民族韵味;继承传统声乐艺术的美学传统,形成内在含蓄、典雅真挚的演唱风格等。她的声乐艺术探索为民族声乐艺术走向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