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教学理论倡导实现教学过程中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的转变;中职德育课程教学必须积极实现“两个方式”的转变;必须重视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拨指导、因势利导、分层辅导来顺应教学方式转变后教师的“教”;必须重视通过学生对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及学会发现、学会运用、学会创新来顺应学习方式转变后学生的“学”;“两个方式”转变后必须实现“学”与“教”的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2.
胡泉  张义玲 《农村教育》2005,(7):113-113
一、从“教室”到“学室”的转变。是教师的教学角色的转变 “教室”所体现的是“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教师成了知识的“权威”,没有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教师主宰着课堂,所设计的教学活动只不过是引导学生往里钻的“圈套”,学生没有主观能动性,处于被动地位,怎么教,怎么学,教多少,学多少,参与的是一种“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3.
由于受传统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思想政治课的传统教学是重教师的教、轻学生的学,甚至以教代学。加上考试形式大多以死记硬背为主,严重制约了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使学生的思维僵化。要转变这种让学生政治敏锐性、政治思维创新意识“窒息”的教学方法,必须更新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念,  相似文献   

4.
政治教师要完成从过去的“如何教”到指导学生“如何学”;从过去“教得如何”到“学生学得如何”的转变。而教学理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教学方式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要求我们广大教师与时俱进,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改革高中教学方式、方法,从而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5.
“先学后教”能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构建学生自主学习、师生有效互动、“轻负担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模式.先学后教有助于构建高效课堂,也符合新时期教育教学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实施新课程要解决的最为关键的问题,依然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这一中小学教育的核心问题,同时这也是课程改革的难点。国家教育部基教司朱慕菊副司长指出:“本次教学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还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这几乎等于要改变教师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其艰难性就不言而喻了。从这个角度讲,教学改革是场攻坚战。就教与学关系而言,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学习方式转变因此被看成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  相似文献   

7.
由教师的注重“教”向学生的注重“学”的方向转变。体育教学中有的知识和技能,学生一看就会,一点就懂,甚至技术动作比教师做得还规范,这时如果教师仍然按部就班地“教”,学生“学”起来就索然无味了,如:在教学篮球“运球上篮”时有的学生已经很熟练了,可教师还在讲解、示范,让学生重复练习,使学生感到乏味、无兴趣。即使有的技术动作很难,教师一味的去“教”,而不管学生能否“学”会,也是费时费力而达不到“教”好“学”成的效果,所以调整好“教”与“学”的比例,充分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需求心理,适当适时地“教”,把学生的“学”放在重要位置,是教师角色转变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一、园本“活动课程”的由来 2009年,北京市第六幼儿园(以下简称“六幼”)在思考园所发展时决定要进行园本“活动课程”建设,主要目的是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的思维方式,促进教师不断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更注重研究幼儿“学”的过程中,使教师不断发现幼儿的“学”,从而反“教”思。  相似文献   

9.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提升教学效果,必须改变传统“填鸭式、注入式、满堂灌”等说教教学模式。教学活动也要从以“教”为中心转变到以“学”为中心。要让学生动起来,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动态活动方式给学生以参与教学的机会,教师要变“演员”为“导演”,课堂教学以问题为主线,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感兴趣并且终身受益的课程。  相似文献   

10.
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进行了分析,指出知识教育到信仰教育转变的途径主要包括: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搭建教师“我来教”向学生“我要学”之间的桥梁、探索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契合点,提出了知识教育到信仰教育转变的手段,认为必须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性质的转变、途径的转变、手段的转变等多方面来进行教育教学.  相似文献   

11.
朱剑萍 《文教资料》2005,(26):95-96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迅猛之势在全国推进,它必将促使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广大农村中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结合《新课标》生动活泼地展开新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率,是每一位政治教师应该认真思考和探讨的问题。一、对政治教师角度转变的思考新课程要求政治教师从以往无专业性的“知识传授者”、传统的“经验型”教师成长为具有一定专业性质的“研究者”、“专家型”的教师。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 反思”。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曾说:“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用心教了多…  相似文献   

12.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特别重视“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大力开展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化学教学,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研究具有极高的必要性。文章多元解读“教—学—评”一体化,论述其价值,然后在“以学促教”“优教促学”“评助教学”三个维度探究其实践策略,为一线教师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基础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效率是教学质量的生命线。湖南省炎陵县城南小学立足学校实际,转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由“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向全新的“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由此确定了“学、议、导、练”的课堂教学模式。作为这次课改的直接推动者,笔者简要谈谈“学、议、导、练”课堂教学模式的形成与确定。  相似文献   

14.
目前 ,正在深入地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 ,为学校办出特色和发展学生的专长创造了条件。本次课程改革 ,中小学教师需要改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教学行为 ,更新教师角色。一、教师要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传统教学是以“教”定“学” ,教师是课堂的主宰 ,学生无条件地服从教师的“教”。新课程中 ,在教学形式上 ,要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即要以“学”定“教”。在教学流程的设计上 ,要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关注的重点放在向学生…  相似文献   

15.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与教师的精心引导、行为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就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现状而言,应该说在如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教会学生学习的问题上,由于传统教学定式的影响还存在着诸多不足。我们很多时候依然还停留在“教教科书”的状态,习惯于直接把教科书中的知识结论(“是什么”)传授给学生,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以教定学,让学生盲目地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教师教什么学生记什么。  相似文献   

16.
2012年2月,深圳市福田区红岭中学园岭初中部启动了“教与学方式转变”研究,旨在探索出一种实现“学生愉悦,教师幸福,课堂高效”新型的教与学方式,着力于解决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教”、教学“如何管理”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广大教师历来侧重于对“教”的研究,而较少涉及对“学”的探究。其实,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健康发展与终身可持续发展。因此,“学”是“教”的目的,教师的“教”是为了让学生“会学”和“学会”。同时,重视学生的“学”也将带动教师的“教”,实现教学相长。那么,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如何实现从“关注教”向“关注学”的转变?结合专家的教学经验和自身的教学实践,我们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提出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生本教学模式。即先让学生独立阅读和思考,然后根据学生在阅读与思考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选择最优化的教学策略引领“学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有效地实现对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中的新教学,无论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还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其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指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近年,国内各校在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方面,都进行了大力的探索,并取得一些成效。其中,江苏省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经验,正在全国推广。“先学后教、  相似文献   

19.
卢大根  唐岚 《文教资料》2014,(11):154-155
“学讲方式”是学习方式和教学行为的变革,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以“学进去”、“讲出来”、“教别人”为学生学习导向和基本要求的课堂教学方式。“学讲方式”进一步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了原生态课堂。教师升级为“导师”,由重教转变为重导。  相似文献   

20.
谢艳花 《中学文科》2009,(13):29-29
语文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而课改的核心因素之一,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让学生乐学语文。因此,教师在实践课改的过程中,除了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外,更应树立现代的教学观念,认真研究和探索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适应课改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