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7 毫秒
1.
王弼的玄学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反思王弼玄学的特点及其在思想史上的命运,却提出了中国哲学必然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完全抽象的思辨,是否符合中国传统思想中特具的人文关怀色彩?或者说,过分追求思想言说形式的普遍有效性,是否会伤害思想内容的具体落实性?实际上,如何从普遍意义上重释孔子所身体力行的儒家精神,而又能在现实层面上具体落实儒家的精神,成为了王弼带给儒士解释及实践儒家理想的双重困惑.  相似文献   

2.
正始玄学是魏晋玄学的第一个时期,主要发生在曹魏正始年间(240-249),何晏、王弼都有对于《老子》的解读,并分别于这一时期提出了"以无为本"的哲学思想,但是这一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思想,以及这两者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总体来说,何晏的"以无为本"思想更为精密,但是王弼则将"无"与具体联系起来运用到现实当中。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王弼“贵无”的思想实质是把天地万物的多样性和作用归结于“无”,从而歪曲了《老子》的唯物主义思想,表现了其唯心主义本质,但是,王弼在论证“责无”思想时包含了一些辩证法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对王弼“自然”内涵的辨析,历来限于本体论的角度,这自然难以还王弼思想的原貌。释义学意义上的“自然”,在本质上,同于“道”、“无”,构成物的本根;在存在论上,它表现为物性自然,指物生存的自然状态;在方法论上,它显示的是自然而然,指应对、成就物的方法。从三维的角度分辨“自然”的意义,对深化王弼的思想研究和拓展以自然与名教为中心议题的整个玄学都是一个新的切入口。  相似文献   

5.
三国时期的王弼无疑是一位天才的玄学家和易学家.就像任何新生事物一样,她的出现和形成,都有其历史和现实的根源,王弼及其易学也不例外.有识见的学者已指出:“王弼易学的形成是曹魏时期古文经学的发展和老庄玄学兴起相结合的产物.”这一认识无疑是正确的,但其中未能对王弼易的师承渊源进行具体说明.对此,宋代有多人对王弼的师承问题予以注意,许多学者把王弼易与他志欲打倒的“死对头”郑玄易学联系起来,认为王弼之学出于郑玄!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是欧阳修,他说:  相似文献   

6.
王安石是北宋义理派易学的杰出代表,其易学思想虽不能归于“老庄宗”的畛域之内,但却有许多承继并发展王弼易学的地方,这主要表现在取义不废象、推崇“时”义、看重字义训诂、融汇儒道等方面。重新审视王安石易学与王弼易学间的密切关系,既是对古代义理派易学发展史的深入探究,也体现了“宋学”对“魏晋玄学”的继承与突破。  相似文献   

7.
王弼"执一御万"哲学观与《文心雕龙》"乘一总万"方法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弼“执一御万”哲学观对《文心雕龙》“乘一总万”方法论颇有影响 ,但鲜有人探及。因此本文首先考索王弼哲学观的渊源演变 :《周易》彰显的“以一御多”观是其原始根艹亥 ,王弼开掘、延展了这一观念 ,并参会孔老思想 ,提出自己的“以无为本”、“举本统末”本体论 ;进而分析它在《文心》本体论、文体论、创作论、全书结构等所建筑的金字塔式体系 ,以及创作论建立的博———一———博的模式 ,揭示出刘勰对王弼思想有承继更有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网络中师生的主体性,是通过其交往活动在主体、中介、客体的关系中体现,在独特的网络时空环境中逐渐生成的社会形态.由于网络教育时空及其中流动的网络语言具有明显与现实教育社会不同的特点,使其中的师生主体性特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网络教育时空中师生的传统身份与角色被解构,师生主体的中心地位不断漂移,师生主体呈现出“本我”凸显,“超我”弱化,“自我”离心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小说总是一个特定时代的社会习惯心理的反映,李朝威的小说《柳毅》通过一个带有宿命意识的外壳,展现了那个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与社会习俗下的普遍心理。“义辞”是柳毅在道德枷锁下言不由衷的自白,“拒婚”则是封建社会里男权主义的外在表现。龙女与柳毅的最终结合与其说是她努力奋斗的结果不如说是她遵从社会规范。社会对她的一种恩赐与补偿。  相似文献   

10.
<正>梁启超在《中国地理沿革图序》中指出:“读史不明地理则空间概念不确定,譬如筑屋而拔其础也。”《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指出,“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其中,关于时空观念学业质量水平4的要求是“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够将其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能够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其进行分析、综合、比较,  相似文献   

11.
王弼的"自然"所取的乃是"自动然"之意,换一个说法也就是"无为,"但是这里的"无为"并不是不作为,它更确切的涵义乃是无意为、无心为,说的更明确一点也就是不作意。这乃是宇宙本体(大道)与天地万物共有的属性,把它视为任何其他东西都是不正确的。前人所以对王弼的"自然论"思想产生误解,除了对文本的阅读不够仔细外,"五四"以来所形成的西方思维模式的影响无疑也是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一书是近代极负盛名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它集中体现了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境界说”又是《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尤其是“无我之境”所要求于文艺的真实性,超出了传统美学所论之一般范畴,在中国美学关于意境理论发展史上首次把它推到了宇宙人生的深处。“境界说”对文学美学的研究和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王阳明的"去人欲而存天理"来自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且二者又存在诸多差异,主要有三:其一,朱熹讲"性即理",既讲人之性又讲物之性,并且认为人、物之性都是禀赋天理而来;与此不同,王阳明讲"心即理",以为天理即人之道心,人之良知。其二,朱熹认为,"存天理,灭人欲"首先在于"即物而穷其理""格物致知",然后"为善以去恶",从而"克尽己私,复还天理";与此不同,王阳明反对朱熹所谓"即物而穷其理"之说,认为"去人欲而存天理"只是就心上讲求,"存天理"只在于"去人欲"。其三,朱熹认为,"存天理"与"灭人欲"是先后不同且又相互统一的两种工夫;与此不同,王阳明认为,"去人欲"与"存天理"是同一的,"去得人欲,便识天理",并且特别强调去除人欲。然而,他们都讲天理与人欲的对立,要求去除人欲,因而又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4.
王弼玄学的真正目的在于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理论。王弼以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为最高理想,强调无为之治,反对名法之治,但他并不绝对地排斥有为。王弼认为,君主应"躬于道","重积德",少私寡欲,见素抱朴,居安思危,其思想境界与德行对社会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襞是"身本"思想的竭力倡导者,他继承了王艮"身本"思想并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发展。王襞突出了人在天地万物中的主导作用,强调内求,主张见危顺受;在格物问题上突出正己修身,正心为国,反身而修。因而王襞的"身本"论比王艮的"身本"思想更具合理性,也更有价值。王襞还继承了王艮的亲民思想,突出了"亲民安民"的时代要求,他心系民众,为解除民众之难做了许多有益的事件,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形象具有一系列的非传统特征,主要表现在:违背“女主内”的角色定位,做了许多本该男人们做的事情;颠覆女子“温柔淑静”的品格,泼辣甚至狠毒;无视封建的纲常伦理,既不孝敬公婆,又不忠顺丈夫。王熙凤非传统性格的形成,既与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有关,也与其个人的天性、学养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在中国历史上毫无疑问占据相当显著的地位.王安石的人性思想是其社会改革的哲学基础,他提出“性情一”、“善恶由习”、“尽性则至于命”、“继天道而成性”的观点,是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中期的一个改革家所独有的人性观.王安石的人性思想既具有对前人人性思想的改进,也带有当时封建社会的消极色彩.  相似文献   

18.
王船山的《诗广传》对《诗经》的解读,并不注重诗本身的理解,而是把它置放到文化语境中来阐释,揭示其文化内涵和文化意味。《诗广传》》不仅弘扬了可贵的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而且囊括了王船山在其他学术著作中未曾阐发的学术见解,值得引起研究者关注。  相似文献   

19.
王艮、王栋、王襞所写诗歌在宣传泰州学派思想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三王”的生活环境、家教渊源、文学素养以及对诗歌作用的认识不同,其诗歌内容与诗歌风格也有差异。总体上看.王艮、王栋、王襞就诗歌创作水平来说,一个高于一个,而就诗歌创作理论而言,则各有千秋。王艮从轻重角度提出了先德行而后文艺的原则,王栋则从缓急角度强调了王艮的观点,两人都把诗歌的道德性与教育性视为诗歌创作的首要要求。王襞的不少诗虽然也进行了理论的揭示,但他的诗以抒发自己的理想信念和豪情壮志为主.因而在诗歌的内容与写作方法方面与王艮、王栋有着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