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递推数列不等式的证法与其他类型不等式的证法有相似之处,又有它的独特之处. 一、递推法这是常用的基本方法.其原理是根据已知递推关系找出α_n与α_(n-1)的不等关系,进而推出α_(n-1)与α_(n-2),α_(n-2)与α_(n-3),…,α_2与α_1也有此关系,然后将这些不等式统一起来(即对它们的进行相加或相乘等),即可得出所要证明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关于P级数∞n=1Σn1p的敛散性的证明,本文则给出一个简单的证法.同时本文还给出调和级数发散的一个更为简洁的证法.  相似文献   

3.
在评阅初中毕业升学试卷时,我发现不少学生在叙述辅助线的作法上存有问题。例如如图,已知:AB 是(?)O 的弦,CD 是经过(?)O上一点 M 的切线,并且 AB∥CD。求证 AM=MB。这道题最简便的证法是无需添加辅助线的,只要恰当应用弦切角定理和平行线性质证出∠A=∠B,问题就解决了。  相似文献   

4.
<正> 在立体几何的教学中,学生易犯的错误,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 一、知识负迁移导致的错误例1 已知平面α⊥平面β,α∩β=l,P∈α,P(?)l,过点P作与l垂直的直线有几条? 分析学生回答中多数认为只有  相似文献   

5.
两角和的余弦公式是三角函数变换中的重要公式之一。综观普高、职高、技工、中专等教材,关于两角和的余弦公式证明采用了几种不同的证法。下面分别列出不同证法,并加以探讨。几何法:证法一:如图1,先设α、β和α+β为锐角,在单位圆上作∠AOB=α,并且以它的终...  相似文献   

6.
经过点P0(x0,y0),倾斜角为α的直线的参数方程是: (t为参数). 其中t的几何意义是有向线段(?)的数量(P是直线上的动点),即P0P=t.如果将此直  相似文献   

7.
现行立体几何教材(必修本)第29页有这样一个例题:已知:∠BAC在平面α内,点P(?)α,PE⊥AB,PF⊥AC,PO⊥α,垂足分别是E、F、O,PE=PF,(如图一),求证:∠BAO=∠CAO。  相似文献   

8.
<正> 高一(下)新教材第4.7节习题中有这样一道题: 求证:tan(α+π/4)+tan(α-π/4)=2tan2α. 这道题有多种解法.本文拟通过其中的一些有代表性的证法谈谈三角变换中常见的变换途径. 途径1 切化弦.  相似文献   

9.
在平均值不等式中,“几何平均值G_n≤算术平均值A_n”的应用较广,其证明方法也被人们研究较深,在不同的知识阶段有不同的证法。现介绍如下。 定理 若α_i>0,i=1,2…,n,n>1,A_n=(α_1 α_2 … α_n)/n,G_n=(α_1α_2…α_n)~(1/n)则A_n≥G_n,其中等号当且仅当α_1=α_2=…=α_n时成立。  相似文献   

10.
下面介绍两角差余弦公式的一种比较简单的证法,供参考。在直角坐标系xOy中,作单位圆O。设角α、β的始边都为Ox,终边分别交圆于A、B两点(如图一、二)。由三角函数定义可得  相似文献   

11.
淡异如同志在《关于化 asinα+bcosα为一个函数的问题》一文中(以下简称《淡文》,见本刊82年第5期《教材讨论》专栏)认为:“部编教材(高中一册)中,化 asinα+bcosα为一个函数的结论:asinα+bcosα=(a~2+b~2)~(1/2)sin(α+(?))(其中(?)由 tg(?)=b/a 确定)”不妥.其理由是:“由 tg(?)=b/a 确定的(?)不是唯一的”,“其中有的(?)能使等式 asinα+bcosα=(a~2+b~2)~(1/2)sin(α+(?))成立,有的(?)则不能使上面等式成立”。并以“化-2~(1/2)/2sinα+2~(1/2)/2cosα  相似文献   

12.
一、选择题1.己知集合P、Q和全集U,有下列四个命题:①P∩Q=P,②P∪Q=Q,③P∩CuQ=(?),④P∪Q=U,其中与命P(?)Q等价的命题有(A)1个(B)2个(C)3个(D)4个2.设直线l1、l2的倾斜角分别为α和β,且1+tanβ-tanα+tanα·tanβ=0,则l1到l2的  相似文献   

13.
笔者曾在《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自然版)1996年第1 ,2期合刊上论证了由·O,(?)P_1,(?)P_2围成的区域中,从(?)P_1起顺次相切的圆的半径构成一组数列.为下面讨论方便。设(?)O的半径为1,则(?)P_1,(?)P_2的半径均为1/2,那么上面那组数列是:1/2,1/3,1/6,1/(11),…,通项是:1/(n~2+2)=0,1,2,…).现在问题是在这组两丙相切的圆中,还有没有其他一些圆的半径也构成数列?回答是肯定的.如图:由(?)O,(?)O_1,(?)P_2围成的区域中,从(?)P_2起顺次相切的圆的半径也构成一组数列:1/2,1/6,1/(14),1/(26),…,其通项为1/(2n~2+2n+2)(n=0,1,2,…)读者可以仿文[1]的方法给出证明.现在证明由(?)O,(?)O_1,(?)P所围成的区域中,(?)O_1起顺次相切的圆的半径所组成的数列.设这组圆的圆心分别为O_1,O_2,O_3,…,O_n,(?)O_1OP=α_1,(?)O_2OP=α_2,(?)O_3OP=α_3,…,(?)O_nOP=α_n,先计算(?)O_2的半径,设(?)O_2的半径为x,由余弦定理,得  相似文献   

14.
一、纯平面几何法 1.天津实验中学学生姜薇的证法 证明:设I_A为旁切圆圆心.则A、I、I_A共线,交⊙O于K,交HC于P.显  相似文献   

15.
高中《立体几何》P31第9题为:求证两条平行线和同一平面所成的角相等,教学参考书上给出的证明是这样的: 已知:a∥b,a∩α=A_1,b∩α=B_1,∠θ_1,∠θ_2分别是a、b与α所成的角。 求证:∠θ_1=∠θ_2。 证明:如图,在a和b上分别取点A、B,这两点在平面α的同侧,且AA_1=BB_1,连结AB和A_1B_1,∴AA_1(?)BB_1,∴四边形AA_1BB_2是平行四边形,∴AB∥A_1B_1,∵A_1B_1(?)α,∴AB∥α,设A_2、B_2分别是α的垂线AA_2、BB_2的垂足,连结A_1A_2、B_1B_2,则距离AA_2=BB_2。  相似文献   

16.
设A、B_1是Hilbert空间H中的无界正定自件线性算子,B_2为无界自伴线性算子,B=B_1+iB_2为闭线性算子,i是虚单位.若A、B满足条件:对1/2≤α<β<1/2+α/2D(A~β)(?)D(B_i)(?)D(A~α),i=1,2,则E_B=(?)的闭包(?)在H(?)H中生成一个可微半群,并且如此半群exp(E_(B)t)是指数衰减的.同时,若0<α<β<(1/2)时,式(?)也成立,则(?)并不生成解析半群.该文讨论的D(B_1)、D(B_2)不存在包含关系的结果是新的.这里D(?)表示某算子的定义域.  相似文献   

17.
立体几何中的动点轨迹问题是高考立体几何中的一个新亮点,其实质是立体几何与解析几何的知识交汇。解决动点轨迹问题,关键是将点面距离、线面距离转化为二维空间的平面轨迹问题。一轨迹是点的问题例1(2006年浙江模拟卷)已知平面α∥平面β,直线l(?)α,且P∈l,平面α、平面β间的距离为8,则在β内到点P  相似文献   

18.
在普通逻辑的教学中,经常有学生问到这么一个问题:运用换质位法,经过戾换,结果从前提 SAP 推出了(?)P 的结论,其中P 在 SAP 中不周延,而在(?)P 中却周延了,这不是违反了换位法的规则吗?我们现行的普通逻辑教材,对这个问题一般都避而不谈,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文想通过分析为什么 SAP 经过连续换质位,所获得的结论与换位法的规则有矛盾,来说明普通逻辑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根据数学分析的数学知识特点而揭示证题方法,诸如仿照法、转化法、变异法、构造法、逆运算法、根据定义定理的证题方法等,提高学数学思维能力,加强数学分析的证题技巧。  相似文献   

20.
1 本题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证法多,除命题组公布的两种证法之外,还有多种不同的证法,但各证法之间的优劣繁简差别很大,优而简洁的证法不过十数行字,劣而繁琐的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