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陕西延安市清凉山万佛寺第2窟内容考孙修身延安清凉山万佛洞简况1997年9月,本人曾至该地对现存的清凉山万佛寺作了一次短暂考察,对第2窟雕刻的内容颇有看法。万佛寺石窟座落延安东清凉山西麓,面对延河,西南不远是著名的宝塔山,两山头高耸相对。清凉山背后山顶...  相似文献   

2.
延安市位于陕西省北部,地处黄河中游,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几千年历史的演变在这里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最著名的有黄帝陵、乔山山麓的轩辕庙、子长钟山寺石窟、延安清凉山、延安宝塔山、秦直道等。  相似文献   

3.
茅盾在他漫长的文学生涯中,虽然只有近半年的时间是在解放区延安度过的,但却给他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记。一九四二年冬,茅盾在《桂渝道中杂诗·寄桂友》一诗中,深情地写下:“却忆清凉山下路,千红万紫斗春风。”抒发了他对革命圣地延安的不尽思念,唤起了他对清凉山下走过的足印的回忆。本文试就茅盾在延安的文学活动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第四课《我歌唱延安》(何其芳)之“清凉山”。清凉山在延安市东北,原有大殿在山之左前方石崖上,后圯。大殿之楹柱联曰:“纵观二水三川,古今英雄功过;遥看两山一城,历代风流善恶。”“二水”,黄河、延河;“三川”,山下有三条山谷;“两山”,风凰山,嘉岭山;“城”指延安城。“英雄”、“风流”指居住过的杜甫,镇守过的范促淹.  相似文献   

5.
黄科安先生的专著《延安文学研究》突破了传统延安文学研究的规范,以一种"新的思维观念"来考察延安文学,挖掘出延安文学"新的价值和意义",具体表现为如下几点:一、返回"历史情境"的"知识考古学"式文学史研究思维方式;二、对延安文学所代表的本土话语体系的价值意义与历史地位的理性评判和"高调"肯定;三、凸现延安文学的复杂化建构;四、建立在延安文学"接受史"基础上的主体评判。  相似文献   

6.
李海星 《天中学刊》2012,27(3):51-54
"延安精神"本质上源自于伟大的社会实践,具有强大的时代生命力。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中,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都对"延安精神"所蕴含的价值内涵和时代特质进行过精辟的理论阐述。继承和弘扬"延安精神",既要同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历史实际结合起来,又要同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际结合起来,使之真正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7.
贺清华 《下一代》2012,(1):14-15
2012年1月13日,是毛泽东同志从保安移驻延安75周年纪念日。这个日子,也是中共中央进驻延安的纪念日。从75年前的这天起,到65年前的1947年3月18日撤离延安开始转战陕北。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度过了10个春秋,在陕北地区一共是13年,史称党的延安时期。  相似文献   

8.
昔日风貌 光荣的革命传统,丰厚的文化底蕴 西北政法大学有着70年的建校历史,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学校的前身是1937年中共中央在革命圣地延安创办的陕北公学.陕北公学作为我党创办的第一所干部高等学校,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抗战干部和知识青年.  相似文献   

9.
《小学生导读》2011,(6):F0002-F0002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指导中心和革命圣地。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  相似文献   

10.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了自身的党史研究与学习,重视对历史问题的反思和总结。这个时期党史研究与学习大体上分为问题的提出、初步开展和系统总结三个阶段。尽管党史研究与学习同整风运动联系紧密,但二者本身并不是一回事,这可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作出区分。通过延安时期的党史研究与学习,中国共产党彻底纠正了王明"左"倾路线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最终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达到了思想上的高度团结和统一,为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依托的后期延安文艺批评,改变了此前较为"自由"的风气,不断加强"政治性",并通过对延安文艺界其他"异质性话语"的整肃与清场,构建起一种新型的、监督性的文艺批评体系,直到1949年后逐渐形成一种"制度化"的文艺批判。  相似文献   

12.
但凡论及何其芳,总要涉及他的"延安道路"。在否思革命的"八十年代"话语共同体中,革命与知识分子改造之间的压抑与反抗,建构了一个分裂的何其芳形象。知识分子的自主性及文学的独立性被强调,而对特定时代政治语境中的个人选择及其合理性则较少"了解之同情"。即使力求呈现何其芳延安转向背后的多重纠葛,但在推崇文学的审美独立价值时,却不能意识到其在"八十年代"的"去政治化的政治"功能,故也难以弥合何其芳"延安道路"阐释中的分裂。  相似文献   

13.
美国著名学者马克.赛尔登多年研究当代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农村的发展史,《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是其代表作之一,他把中国革命和抗战放在反对殖民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的背景中来考量,分析了"延安道路"对中国在革命变革和社会进步的理论和实践中所作出的贡献,肯定了"延安道路"在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重要作用。该书成为西方学者研究中国革命和延安根据地较有影响的重要著作。  相似文献   

14.
朱雪平 《天中学刊》2012,27(4):41-43
"延安道路"自提出之后,就受到海外中国学领域的广泛关注。"延安道路"对中国共产主义革命、中共在延安时期的施政纲领基本持肯定态度;注重中共战时政策的实效性,着重从微观层面研究政策的实施;着重于对中国革命特色的研究,反对依据中国革命后来的现象判断其历史;主张从中国实际出发,而非用西方标准衡量中国的制度。  相似文献   

15.
延安行     
受延安大学的邀请,2014年9月14日在蒙蒙的秋雨中我第一次来到了这座熟悉而又陌生的城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延安火车站,宏伟而气派,由于旅客不多显得格外敞亮。从车窗向外望去,那些熟悉的名称“清凉山”、“宝塔区”、“杨家岭”乃至“志丹××店”,一晃而过,仿佛匆匆掠过历史的荧屏。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局部执政时期创造出比较和谐的社会氛围,其中群众社团在构建延安的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四位一体"的和谐社会方面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其中政治性社团在构建延安和谐社会的政治文明;经济性社团在夯实延安和谐社会的物质文明;文化性社团在营造延安和谐社会的精神文明;社会性社团在发展延安和谐社会的社会文明等方面都起了积极的作用,给我们留下很多宝贵的经验。总结这一时期的成功经验,对我们今天在改革开放关键期如何减少、规避群体性社会冲突事件的发生,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延安的星     
三光日月星,星居末。然而,星光灿烂。因为她不是一颗、两颗、三颗,而是成千上万,满天星斗。她们辉映夜空,光洒宇宙,其施惠于人寰之功,是并不亚于日月之明的。夏夜,我站在清凉山下,抬头望见的是延安的星。照亮窑洞的星离开延安市,顺延河东下150多里,就是延长县城。当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鲁迅师范  相似文献   

18.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指导中心和革命圣地。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13年间,这里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中共七大等一系列影响与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延安革命纪念馆是向广大群众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教育的重要基地。馆内展出的大量珍贵  相似文献   

19.
2012年7月27日晴今天,来自祖国各地的第十一届"火炬引导我前进"夏令营营员,陆续会合革命圣地延安,入住我们的营地——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延安教学基地。晚间,第十一届"火炬引导我前进"夏令营预备会议暨赠书仪式在营地大教室举行。出席会议的领导和来宾有:  相似文献   

20.
贺清华 《下一代》2012,(Z1):14-15
2012年1月13日,是毛泽东同志从保安移驻延安75周年纪念日。这个日子,也是中共中央进驻延安的纪念日。从75年前的这天起,到65年前的1947年3月18日撤离延安开始转战陕北,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度过了10个春秋,在陕北地区一共是13年,史称党的延安时期。在这段火红的岁月里,中国共产党人孕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本刊本期摘发贺清华同志的长篇回忆录《跟随毛主席在陕北》中"毛主席进驻延安"一节,表达我们对75年前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进驻延安这一中共党史的重大史实的追怀与纪念之意。贺清华同志当时是毛泽东同志的贴身警卫员。《毛泽东和他的的卫士们》第四篇"陕北的见证人"引言是这样说的:"给毛主席和中央机关干了大半辈子警卫工作的贺清华,最后的职务并不高,但他的知名度却很高。因他太知情了!毛主席在陕北十几年,贺清华基本都在主席身边。要说毛主席在陕北的事,没有不想问问贺清华的,怪不得一些专家、作家、电视制作部门都找他当顾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