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任何一种文体都有自己发生发展繁荣衰落的历史,词亦如此.词盛于宋而衰于元明,到了清代又再度繁荣,号称“中兴”.清代词学中兴之功,首推以朱彝尊为代表的浙西派词人,他们在创作实践上效法姜张,在理论上主张“雅正”“清空”,时风所向,“家玉田而户白石”,影响很大.一百年后,以张惠言为代表的常州派崛起词坛,宗奉北宋,标举“比兴寄托”,清代中期词风又为之一变,影响而至近代.作为清代词学主流的浙、常两派的词学理论,相因相革,经过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发展过程.在演进过程中,他们逐渐打破“词别是一家”的传统观念,在注意词的艺术特征的前提下,注入了真、善等质素,不仅注重意境的空灵,也注重意境的充实,提高了词的品格,导致了清代词学的中兴.因此,我们通过对清代词学审美观念的纵向考察,就能够找出清词繁荣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词经历元明清的衰落式微而在清代形成全面“中兴”的局面,是中国文学发展史的一大突出景观。这种“中兴”局面的形成,是以作品数量的浩瀚,流派纷呈、风格绚烂的盛况,抒情功能的充分发挥与拓展为主要表征的。清词从繁荣走向衰歇的嬗变历程,与这一时代的文化繁荣、政治人文氛围,以及词作家对词这种抒情文学内在特质的体认与探索密切相关,词的创作一旦缺乏真情和韵味,必然归入衰微一途。  相似文献   

3.
论钟嵘“滋味说”的适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嵘的滋味说是一个单纯而明确的文学审美概念,融汇了前代文论家的味论思想,其内涵是以“三义”为艺术手法,风力与丹彩相济,这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实际上,滋味说揭示了艺术美感的本质——情景交融的意境美、风力与丹采并茂的技巧美,触及到文学风格的领域,成为文学风格的构成元素。因此“滋味说”有广泛的适用性。不仅仅适用于五言诗这种诗歌形式,也适用于六言、七言律诗、绝句等额体诗和词体。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词是在诗歌从高峰(唐代)向下滑落之际兴起的,正如陆游在《跋花间集》中所说:“大中以后,诗衰而倚声而作。”它是诞生于城市商业经济繁荣基础之上的一种新兴的韵文体系。从本体特征看,词表现出一种与诗文迥异的艺术精神。正如清代王岱所说:“诗以温厚含蓄,怨不怒,哀不伤,乐不淫为旨。词则欲其极怒、极伤、极淫而后巳。元气于此尽矣。”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戏剧是在散文、诗歌高度繁荣后才发展形成的一种文学体裁,因为有了诗歌创作丰富经验,所以古典戏剧艺术成就是非常巨大的,甚至可以说已臻极致,古典戏剧艺术主要表现在“主脑”,“关目”与“语辞”三个方面,这些成功艺术技巧不仅使我国古典戏剧达到辉煌的创作高峰,也为现代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周方珠 《海外英语》2006,(10):40-41
元曲,就其数量而言,难与48 000余首唐诗等量齐观:就其格律平仄而论,亦难与20 000余首宋词媲美齐肩。然而,就其独特的体裁和艺术成就而言,将元曲、唐诗和宋词视为三足鼎立的文学高峰不无道理。清末学者王国维在其《宋元戏曲考·序》中言称:“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五焉者也。”元曲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也正是其重要的地位决定了元曲翻译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人类创造了绘画、音乐、文学、建筑、雕塑等各种艺术 ,在这些艺术形式中 ,虽然音乐是用音符、旋律 ,文学是用语言、文字 ,但二者是紧密联系 ,一脉相通的 ,它们都是人类再现自然、社会生活和表达情感的最重要的手段。音乐的审美不仅对文学的欣赏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且对语文教学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国古代的《诗经》、乐府诗、宋词、元曲都是伴随音乐产生的优秀诗歌。“乐”在古代被列为六艺之一。“礼乐政刑 ,其极一也” ,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古人说“凡音之起 ,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 ,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 ,故形于声”。这与文学的产…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历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建安文学”与曾操诗歌的思想及艺术特色,并在这一基础上探讨了“建安文学”及曹操诗歌繁荣发展的内在渊源。  相似文献   

9.
元曲作为代表元代文学成就的特殊文体,是继唐诗、宋词而兴起的一种可口头和乐歌唱的“音乐文学”,与宋词有着密切关系,并存在或多或少的渊源血亲联系。词乐或以直接转化的方式转化为曲调,或被翻作新曲进入元曲音乐系统,或在体制上影响元曲曲体的形成与发展,使元曲从中获得了极富生命力的滋养。  相似文献   

10.
著《文艺复兴论》的丕特(water parten)有过一句话:“一切艺术都是趋向着音乐的状态。”诗歌是一种艺术,当然也趋向着音乐的状态。诗歌和音乐被称为“姊妹艺术”,所以,诗歌之趋向于音乐状态的程度更在一切艺术之上。 从中古以来,诗歌的演进完全是以音乐为根据(即趋向着音乐的状态),使诗歌完全音乐化,达到所谓“音乐的文学”。中国的词和曲就是与音乐融和的诗歌。最初的词,都是配合音乐来歌唱的,有的按词制调,有的依调填词,因此词称得上是真正的“音乐文学”。关于词之形成,元稹《乐府古题序》中说:“在音声者,因声以度词,审词以  相似文献   

11.
孙旭东 《现代语文》2014,(10):101-102
一、诗歌教学的现状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艺术光辉灿烂,而诗歌教学也历史悠久。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诗歌以其高度凝练的语言给我们展示了文学的魅力,带来了审美的快感。诗歌作为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让我们在感动之余,更体会到作者创作的智慧。然而,当今高中语文对诗歌教学还停留在浅层次,就平常课来说,一般就是先翻译诗歌,接着分析手法,体会情感。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将诗歌当成文言文来教。有些教师更是急功近利,直接将译文、手法、情感等内容用投影仪直接显示在黑板上,学生当成背诵材料全部背下来。从考试分数上看,这种手法貌似很有效。然而诗歌的美感、诗歌的意蕴早已荡然无存。公开课则大多重视诵读,老师抛弃了各种手法,着重通过反复诵读分析情感、主旨。追求“热闹”、“好看”。在个人读、教师指导读、小组读、全班读等基础之上,有能力的教师再范读之后,课堂也推向了高潮。可是当热闹冷却、繁华落尽之后,反思本课学生到底收获多少呢?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了吗?  相似文献   

12.
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中三大高峰.曲居三座高峰之末,却在诗歌发展史中有着特殊地位,首先它完全摆脱了封建思维的惯性;更强调诗人的本源回归;“曲”是一种诗体式,但也可以说它是以曲折表达的艺术手法写成的一个诗品种;从形式艺术方面来说,曲较之诗词,音乐性的要求更多.  相似文献   

13.
依照现代学术话语,元曲是散曲与杂剧的总称,从“曲”的层面看,作为合乐而唱的“韵”文学,杂剧与散曲均可归属于诗歌的范畴。但是,如果我们回到元代的文学语境,从当时文人的视角观察,散曲与杂剧仍有明显的区分,散曲可归为“乐府”的范畴,杂剧则归属为“传奇”、“院本”一类,它们不仅各有其独立的艺术生命形式,甚至称谓也不尽相同。明代以来,散曲与杂剧的观念发生了微妙的衍变,散曲逐渐与杂剧并称为“元曲”,与元代文人固有的“曲”的观念或多或少存在着差别,因此有必要对“元曲”的称谓及观念作细致的梳理.以彰显杂剧与散曲的渊源流变与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4.
宋词发展至北宋末年,周邦彦集其大成,偏嗜于艺术形式,而内容空虚,致使词体僵化而面临着深刻的危机。南宋以降,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众多的词人中,辛稼轩凭其卓绝的气质才情,力挽狂澜,通过大量创作,促进了宋词的再度中兴  相似文献   

15.
元曲繁盛原因的研究是个老课题,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意见:或以为经济生产的条件、作家的社会地位,统治阶级对文人放松控制,封建传统观念的松动,造成元曲的繁荣;或以为蒙古贵族的入侵,带来新文化与新思想的因子,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思想和文化状况,造成了元曲的繁荣。两种见解,从各自不同的思维层次和不同的思维角度,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元曲兴盛的原因。笔者认为:一代文学的繁盛,应该是各种合力的结果。如果我们忽视文学艺术发展的独立性,就会在文学研究中形成一条简单化的公式。须知“国家是无法成功的创立一种既符合意识形态上要求,又不失为一种伟大艺术的文学。”社会条件对文学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文学艺  相似文献   

16.
三、词(一)词的分类词是上承唐诗,下启元曲,能够代表宋代文学的一种别具一格的诗歌形式。这种文学形式,在最初出现的时候,称为曲子词,是和音乐有密切联系的。当时先是有曲调,然后根据曲调的长短和节奏填上词句,供演唱用,所以写词叫“倚声填词”,也就是依据一定的声律填上歌词的意思,简称“填词”。到了后来,又把曲子词的曲子两字省掉,简称词。以后词逐渐和音乐分离,不再供演唱用,这才形成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  相似文献   

17.
清代词学“中兴”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女性词人的众多和女性词作的大幅增多,还出现了徐灿、顾贞立、吴藻、顾春、秋瑾等成就突出的女词人,是千余年女性文学史上少有的繁荣,蔚为大观。从传统与传统之外的内容题材、多样的语言风格、修辞手法等方面展现出的多样性特点是清代女性词繁荣的表现之一,也是清代女性词的特征之一,历来备受关注。  相似文献   

18.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文学史是一部动态的发展史.每个时代的文学都有着自己的特征。生活在其间的文人儒客们受纷繁世界的影响呈现出复杂的心态,作家的生活遭路、生活实践决定着他们创作的风貌和成就的高低,元代文人的生活道路与以往各代文人大相径庭,构成了元代文学总体风貌的独特性,俗称“唐诗、来词、元曲”,元曲主要包括散曲和杂剧两大部分。  相似文献   

19.
我国素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说法,意思是唐代诗歌最繁荣,出现了李白、杜甫、自居易等名大诗人和许多优秀诗歌:宋代词最繁荣,出现了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名词人和许多优秀词作;  相似文献   

20.
"人情小说"可细分为"世情小说"、"才子佳人小说"和"艳情小说"三种类型,而世情小说是人情小说的主流,以描摹世态人情见长,其最重要特征劝世性其实就是儒家"文以载道"的文学传统。世情小说的发展经历了明末清初的繁荣、晚清的短暂中兴和现当代的再度兴盛的演变过程,现当代的高雅小说可看作是明清世情小说的不断升级版,凸显了世情小说永恒的活力与魅力。世情小说不愧为小说大家族的中流砥柱,大力提升了小说的文学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