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本文从追"新"入手探讨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公共艺术设计作为环境艺术专业研究生的一门必修课程,旨在启迪智慧,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及能力。作者结合当前本院环境艺术专业研究生公共艺术课程学习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措施与方法,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顺应时代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2.
余小荔  王霞 《时代教育》2012,(17):30-31
现代教育的发展,对国内公共艺术设计水平和全民的艺术文化素养的提升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促使教师思考和探讨更好的教学方法,公共艺术教学改革研究旨在专业教师在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教学改革。改善传统的单调的"教"与"学"模式,从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3.
研究生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针对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研究生《差分方法》课程的教学现状,结合研究生教育的专业特点和个人教学经历,对该课程教学改革实施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合现代教育技术,着重强调教学过程中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激发,重视基础理论的培养和训练,把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在教学过程中。  相似文献   

4.
现行的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诸多弊端,使得艺术设计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文章通过对调整艺术设计研究生培养方案--对研究生课程进行改革;改革导师队伍建设--实行主、副导师制的新型导师队伍建设制度;增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是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二是以实践教学为主要途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三是制定以就业为导向的研究生个人学习规划,四是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校园文化环境;推行联合培养方案--建立"培齐机构--用人单位"联合培养模式;转变研究生就业观念--以创业促就业等方面着手,构建出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创新性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5.
素质教育是高校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趋势.如何在艺术设计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的方针是艺术设计教育科研工作者和广大艺术设计专业教师面临的一个十分迫切的课题.本文从建立适应素质教育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指导思想、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素质等方面来进行初步的探讨,以期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美术绘画课程是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其教学效果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意义重大。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从教学的实用性以及学科发展改革的角度进行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美术绘画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高职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的出发,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方向,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美术绘画教学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7.
公共经济学作为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的一门学位基础课程,在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知识体系构建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章通过对内蒙古工业大学公共管理研究生专业在读及已毕业学生进行课程建设跟踪调查,在分析问卷数据的基础上,从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改革课程教学手段和强化互联网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三个方面展开研究,以期为公共经济学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一定的可行性建议,为提升研究生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8.
如何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体系的建构,如何将思政教学潜移默化地自然融入艺术设计教育之中,是设计类复合专业思政教学改革的关键。“设计概论”是高校设计专业必修基础课程,课程具有集文、史、哲、心理、美学等学科于一体的特点,对于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对本门课程实施思政教学改革,除了注重对学生技能、思维、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文化传承和爱国主义精神方面的培养,帮助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创作观、人生观、价值观。文章通过“设计概论”课程探索课程思政改革体系的建构,以期共同促进高校设计类复合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乔国玲 《教育与职业》2012,(17):137-138
文章从艺术设计教育的角度,探索在当前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调整的背景下,毕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如何通过学业与产业的对接,促进艺术设计毕业生就业,以及如何进一步完善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课程体系建设等,对教师组织毕业课程和学生实习就业提出指导建议。  相似文献   

10.
非遗视角下艺术设计类课程的教学创新,对学生艺术素养的进一步提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教学资源的方式融入艺术设计类课程中,在丰富课程内容的同时,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也可以提高高职艺术类课程的综合教学水平。因此,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在创新发展时,应分析教学创新中的问题,并从教学方法、课程体系建设以及教育实践的角度进行优化,同时完善多元化评价方式,以此实现非遗资源与课程的融合,促进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得以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信息量急剧增加.知识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这就要求必须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向以培养科学素质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重点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的精神。课程教学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阶段.如何体现教育目标对科研创新能力的需要.并使之有效培养与形成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研究生教学改革的当务之  相似文献   

12.
随着研究生招生数量和质量的不断上升,在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教学改革中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我校通过长期教学跟踪和实践,以"数值分析"课程为例,提出了一些针对量大面广的研究生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并形成了一些较有特色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3.
朱芸  廖凯  唐辉 《科教导刊》2024,(3):38-40
为切实提高药学专业研究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本课程组基于OBE教育理念,梳理和分析了“药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课程教学中现存的问题,探索该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文章通过修订课程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多样化、加强过程式评价、增加学生实践训练、跟踪式多级评价方式等方面探讨药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以期为培养研究生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和培养研究生科研写作能力和素养、提升人才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4.
创新是艺术发展的自然规律,艺术设计创新教育是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大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当下的艺术创新教育观念和创新实践观还存在着许多盲点。文中从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冰雪雕塑艺术课程中创新能力培养的角度,分析了《冰雪雕塑艺术》课程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分别从教和学的角度提出冰雪雕塑艺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高职院校设计专业色彩教学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志梅 《文教资料》2009,(27):96-97
目前,困扰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师的一大难题是如何建立彰显高职特色的艺术设计课程.本文以艺术设计课程中的色彩设计教学为例,就如何推进高职院校设计色彩教学改革,着力把高职院校的学生打造为融知识、能力、创新为一体的设计人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出发,结合研究生《功能材料》课程特点,对如何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问题进行探索。通过优化教学内容,融合多元化教学模式及完善课程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胶体化学与混凝技术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阐述了该研究生课程建设过程中坚持创新教育的理念,在教学内容、教学实施过程、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创新,通过全方位的课程建设,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倡导研究式、辩论式等教学方法,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等方面获得了预期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胶体化学与混凝技术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阐述了该研究生课程建设过程中坚持创新教育的理念,在教学内容、教学实施过程、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创新,通过全方位的课程建设,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倡导研究式、辩论式等教学方法,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等方面获得了预期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课程是构建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和人才培养过程的基本载体,数学课程教育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分析了工科研究生数学课程的教学现状,结合工科研究生数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介绍了在实施工科研究生数学课程创新教育和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中的一些教学理念和举措。  相似文献   

20.
思政教育与常规专业课程教学实现融合是国家对课程思政教育实践的基本要求。工匠精神与艺术设计类课程具有紧密关系,通过艺术设计实践能够体现工匠精神,立足工匠精神才能设计出有灵魂的艺术作品。进行工匠精神与艺术设计课程思政教学的融合研究,意在明确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基于课程思政宏观背景实现艺术设计教学与工匠精神教育有机融合。工匠精神与艺术设计课程思政改革实现融合需要教师对工匠精神内涵做到充分理解,转变教学引导观念、创新教学组织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提高实践教学力度、加强专题性思政教育,端正学生学习态度,为提升艺术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效果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