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本文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作为其框架,对《背影》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本文所选取的译本为张培基和杨宪益的两个译本,将从词汇、风格和文化三个方面对比分析两种译本实现功能对等的方式和效果。  相似文献   

2.
朱自清的散文《匆匆》含蓄隽永、短小精美、感人至深,有多种英译本。本文以张培基《匆匆》英译本为例,从词汇、结构和音韵层面进行分析,认为译本符合散文翻译"信、达、美"的原则;进一步论证了张培基散文翻译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赵婷婷  余晋 《英语广场》2023,(17):45-50
本研究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考察AABB式叠词在《洛丽塔》黄译本、于译本和主译本中的使用情况。结果表明,三个译本中状语叠词使用频率最高,其次是定语叠词,而且黄译本和主译本中AABB式叠词的使用数量远远超过于译本,因为黄译本和主译本倾向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通过研究黄译本和主译本中增译的叠词,本文发现主译本在归化的同时,对原著思想张力的还原也是高保真的,而黄译本更偏向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以上差异主要是由AABB叠词的语义功能、句法功能以及译者采用不同的翻译原则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4.
以朱自清名作《背影》的两个英译本为研究对象自建小型语料库,运用Ant Conc软件,从词汇和句法两个层面分别对杨宪益和张培基两个译本的翻译风格进行分析研究。经数据对比发现,杨译本特点是词语变化性大,词汇密度高,从句多且句子结构灵活,而张译本则以名词和长句居多,且句式与源语基本一致。对此的研究旨在丰富一些译者的风格研究内容,为后来学习者在理论研究与翻译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5.
顺应论是个具有极强解释力的理论,可以解释不同的翻译现象、比较译本异同。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本文试图比较夏衍所写散文——《野草》的两个英译文。译本出自张培基和刘士聪。通过比较发现,翻译是一个动态的、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译者要根据语境、语言结构顺应源语和译入语的语言和文化。  相似文献   

6.
以张培基先生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为语料库,考察其中归化翻译策略的运用情况。译本中归化手法共有113处,使用几率高达48%。这说明归化翻译策略在特定的文学体裁中的确是实现翻译过程的一项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霍克斯译本)中的典故翻译进行研究,对比和分析杨译本和霍译本对于典故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和方法。通过研究表明,两个译本体现了翻译目的对翻译策略的影响,不同的翻译目的决定了译者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和翻译原则。  相似文献   

8.
谢意 《考试周刊》2012,(29):26-27
本文运用刘宓庆提出的翻译美学理论对张培基英译散文中的审美再现进行研究,从语音、字词、句法三个层次对张培基的译文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再现原文的美学价值,为散文翻译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的是余光中先生1957年和2010年翻译的《老人与海》的两个版本,挑选译本中诸多实例,通过对比分析重译本对原译本的改进,并结合余光中的翻译思想,探讨影响其重译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0.
张培基作为翻译家,译作颇丰,影响最为深远的当属《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张培基对所收录散文的翻译精准到位,灵活运用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手段,使译文读起来时而亲切时而新鲜.本文就其中归化和异化在人名、四字格及言外之意的翻译中的体现,进行赏析。  相似文献   

11.
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核心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语义翻译力求最大限度地还原作者思想,交际翻译则注重读者理解度。两者侧重不同,应用范围不同。文章以《桃花源记》各知名翻译家的不同英译本作为比较,以林语堂的译文作为切入点,用翻译批判的视角说明在语义翻译为主导的文学作品翻译背景下引入交际翻译可以避免因语言文化差异产生的阅读困难,大大改善译文的翻译质量。两种翻译方式互为补充是文学翻译的理想途径。  相似文献   

12.
剧本的翻译历来被认为非常棘手,它难在如何使译本即符合舞台表演的需要,又不失其作为文学作品而承载的文化传递作用。《雷雨》它不仅是曹禺先生话剧代表作,而且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性作品,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1958年,王佐良和巴恩斯合译的《雷雨》英译本出版,收到广泛好评。本文以此译本为例,研究归化和异化策略在戏剧翻译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维索尔伦的语用顺应论为指导,从语境因素、语言结构、动态顺应等维度举例比较分析简·奥斯汀的代表作——《爱玛》两个中文版本:张经浩译本和孙致礼译本,由此探讨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使目的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是如何做出一系列语言选择以顺应原语和目的语的语言和文化。  相似文献   

14.
《京华烟云》译著主要误译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语堂的长篇小说Momentin Peking有多个中文译本,其中最普及的当属台湾张振玉翻译的《京华烟云》。总体上来说,《京华烟云》是一个很好的译本,受到专家、学者、读者的追捧。但是通过对比阅读《京华烟云》原著及张振玉版译作,发现在张译本中存在不少误译。本文从粗心大意的误译,用词不准确,理解错误等方面来分析这些误译,并试着提出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汉诗《江雪》的不同英译文,并在其英文译本例析的基础上,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阐明归化与异化、直译与意译等诗歌翻译的不同策略是可以共融且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两个《苔丝》汉译本的对比分析,主要从社会文化,语言文化两个方面比较了张谷若先生和孙致礼先生的翻译策略,探讨《苔丝》中文化因素的翻译问题。  相似文献   

17.
张振玉是一位杰出的台湾翻译家。他翻译的林语堂长篇小说《京华烟云》受到广泛的欢迎。在语言风格上,张振玉巧妙地运用白话文和文言文,文而不古,白而不俗;文化策略上张振玉不仅翻译出原文写明的事物,还补充了没有写明的事物,曲尽原意,并且删略了原文的纯解释性文字。试借《京华烟云》,来初步探析张振玉的翻译思想。  相似文献   

18.
《摩尔·弗兰德斯》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作品着重刻画了父权社会下女性的伦理选择.出版以来广受翻译家青睐,诸多语言翻译版本层出不穷.其中梁遇春的汉译本深受中国读者的喜爱,其立足于胡庚申教授生态翻译学理论下的三维转换策略,对梁遇春的译本进行分析,从而教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译者在翻译实践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在多维度的适应...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不同主体间审美感应方式对译文的影响之角度,选取李商隐的《无题》诗的两篇译文及辛弃疾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许渊冲译文进行对比赏析,讨论译者对原诗的意象和情感的把握和翻译,以期有助于译者运用中国古诗英译的主体间审美感应方式翻译出符合作者翻译目的的译文。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川端康成的名作《雪国》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研究《雪国》三个版本的汉译作品,针对其中的若干比喻表现进行考察,分析日译汉过程中应如何遵循翻译原则,以期达到较好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