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白晶 《海外英语》2011,(8):180-181,187
从杨译本《红楼梦》中几个具体实例出发,分析杨宪益在翻译《红楼梦》时所采取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以及他在翻译中关于文化内容处理的高明之处。  相似文献   

2.
根据德国译论家威米尔的目的论,译者为了达到委托人的已定目的,针对不同的译语读者,可以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如诺德的纪实性翻译和工具性翻译。在《红楼梦》的翻译过程中,杨宪益意向全世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霍克思则意为西方读者提供消遣读物。在不同翻译目的指导下,他们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成功地处理了人物对话中仿词的翻译,从而产生了不同的优秀译文。  相似文献   

3.
周诗岩 《宜宾学院学报》2010,10(3):110-112,125
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给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策略,即必须把译者放到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去研究当时的规范在社会和文化方面是怎样约束译者的行动的,从而给予译者以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汉语公示语作为一种特殊的应用文体,其英译至关重要。作者将模因论引入公示语英译领域,提出了相应的翻译策略——借用,仿译和创译,并指出翻译通用公示语时采用“借用”策略,而对于具有中国特色的公示语则进行“仿译”和“创译”。  相似文献   

5.
翻译过程的有声思维实验及教学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有声思维实验,对22名英语专业大三学生翻译策略及单位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学生英译汉所用策略多于汉译英,且学生之间有较大个体差异;学生汉译英翻译问题主要是表达问题,但所用策略结构较为简单,显示出学生普遍缺乏翻译职业意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较多关注个别词语、语言表层信息转换等,没有认识到译文语篇性构建及翻译目的性和交际本质等。因此,翻译教学要从翻译策略、方法、态度、本质等方面对初学者进行指导,改进教学方法、策略和内容,引导学生从孤立的词语向语篇层次转向,从翻译表层向翻译深层过渡,从语言转换向交际互动转移,从学生身份向职业译者转身。  相似文献   

6.
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给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策略,即必须把译者放到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去研究当时的规范在社会和文化方面是怎样约束译者的行动的,从而给予译者以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名利场》原文选段及其汉译本进行了对比与分析,指出了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层面存在的一些差异,以及针对这些差异杨必先生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包括语序调整、语态变换、主语变换、词性转换、增补与省略以及四字结构的运用等。  相似文献   

8.
从语用等效翻译的实质入手,分析翻译过程中语用等效与文化信息传递之间存在的矛盾,而译者的翻译目的和态度直接影响了译者对这对矛盾的处理和翻译策略的选择。基于以上分析,对赛珍珠翻译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的目的进行了探讨,指出赛珍珠的翻译目的与其翻译策略的对应关系,从而说明历年来国内学界对赛珍珠译本批评的欠妥之处。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勒菲弗尔的翻译操控理论,通过分析意识形态与翻译策略的关系,以《道德经》中反映原作者意识形态较为明显的部分语句的不同英译文本为例,指出译者的意识形态主体差异会影响译者的翻译策略,最终造成翻译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
从目的论出发,对比杨宪益夫妇与霍克斯的英译《红楼梦》版本,从章回标题的翻译中,探寻两个英译本在翻译策略选择上的不同,从而揭示H的论在翻译策略选择上的指导作用及其广泛应用,也为英译本的比较与评判提供新的视角和标准。  相似文献   

11.
二战后兴起于西方社会的女权运动对翻译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女性主义者率先将性别引入到翻译主体性研究领域,使翻译研究从文本内转向文本外,这给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女性主义视角,自此翻译研究不断开拓新的领域。文章简要介绍了女性主义翻译策略及其对传统译论的解构,指出了女性主义译论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论认为,根据特定的翻译目的,译者可以发挥主体性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在晚清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下,《文学兴国策》的译介有着特殊的目的。译者从文化名词的本土化改写、语言风格的中国化以及句式表达的修辞转换这三方面着手,使译著在读者群中大受欢迎,不仅实现译介西方教育观念的目的,也强化了原著中的宗教思想,进而实现了传教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英语专业八级考试(TEM8)是国内一项信度、效度、权威度和难度都较高的英语考试,旨在考核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对英语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翻译是该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转换理论以其独特的翻译视角及可行的转换策略为英语专业八级英译汉中名词翻译提供了参考。本文试以翻译转换理论为视角,结合历年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中的英译汉实例,对其中的名词翻译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4.
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都包含了大量成语,其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成语的翻译也越来越重要。然而现有的成语翻译中却存在文化意象缺失的问题。针对翻译中如何保留文化意象的问题,尝试了相应的翻译策略:直译法、直译加解释法和直译加注释法。  相似文献   

15.
邹维佳 《海外英语》2012,(2):179-180
文质论起源于中国的古典文论,作为中国最早的翻译理论贯穿于整个佛经翻译的过程。文质论涉及到了语言、风格、形式、内容等的翻译法。重识文质论的整个演变过程,对于解决当今直译意译之争,发扬中国传统译论和建设中国自己的翻译学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新词(Neologism)就是指新造的词语或获得新词义的本就已经存在着的词语。本文试在莱斯与弗米尔的文本目的论框架下,突破新词的传统形态学分类,从语用功能角度出发,将新词词类分析上升到文本层面。在新词语用功能分类基础上,分析新词翻译的目的性及对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7.
异化归化是文学翻译的两种策略,翻译研究从直译意译到异化归化完成了从方法到策略的飞跃。回顾我国近百年文学翻译史,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宏观轨迹一目了然。异化翻译试图通过译文求新求异,以促进本土语言和文化更好地发展;归化翻译则力求异质因子本土化,用来迎合社会、政治及文化要求。虽然在我国异化派和归化派曾为主宰文学翻译策略据理力争、互不相让,但是依据辩证分析,不难看出二者之间不存在非彼即我、你死我活的绝对对抗,而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相似文献   

18.
英汉翻译中引申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汉翻译中必须考虑两种语言的差异而使用引申法。从语言角度看,翻译时要按照相关的社科常识,依据上下文,从单词、词组或句子的基本含义出发,对所涉及的的单词、词组或句子进行必要的引申,选择较为恰当的汉语词、词组或句子进行表达。从语法角度看,可以把引申法分为修辞引申、逻辑引中和语用引申。这些引申法是构成翻译引申的主要内容,掌握了这些方法,就基本能够使得翻译更加得心应手。从引申与其对象的概念来看,主要是从翻译引申时的范围大小、具体与抽象以及引中层次高低三个方面来掌握。正确使用引申法会使得译文更精彩。  相似文献   

19.
福柯认为人文科学是权力和知识相结合的产物,作为人文科学中的翻译研究也不例外,也受着一定时期权力话语的控制,因为作为翻译的主体———译者来说,采取什么样的翻译策略总是受这一时期的权力话语的影响的。本文以《骆驼祥子》的两个英文译本为例来阐述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的译者在翻译同一部文学作品时是如何在当时权力话语的影响下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的,以揭示权力话语对翻译的制约。  相似文献   

20.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history teaching and related teacher education requires clarification of terminology as well as of underlying concepts and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since these levels are fundamentally intertwining. If these levels are addressed, both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do not only make cooperation possible, but promise valuable contributions to the clarification of such concepts on either side. Being the German counterpart to the viewpoint of Peter Seixas, this article both corroborates and adds to his reflections. Three complexes of theory and terminology are addressed: ‘Geschichtsbewusstsein’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with special regard to the concept of ‘Sinnbildung’ in Jörn Rüsen’s theory, the German focus on the concepts of source (‘Quelle’) compared to the Anglosaxon concept of ‘evidence’ and the challenges posed by translating Jörn Rüsen’s concept of ‘Triftigkeiten’ (plausibility) as a criterion for assessing the quality of historical state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