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Cu/Ce—HMS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XRD,FT-IR及HRTEM等表征证实合成了Cu,Ce双元金属嵌入的HMS,合成样品为球状纳米晶体,Cu,Ce双元金属的嵌入,使HMS的D100面的X衍射特征吸收峰呈现宽化和低角位移趋势,Si-O四面体的骨架不对伸缩振动带(1082cm^-1)因金属源和嵌入的金属元素不同,出现不同程度的紫移。  相似文献   

2.
合成含双元或多元金属的中孔载体材料,以期得到稳定高效多用途的工业催化剂,是材料研究方面新的趋势。采用中性伯胺(DDA)模板剂,在硅酸四乙酯(TEOS)的水解聚沉过程中,将双元金属Fe、Ce引入中孔分子筛骨架中,首次原位合成了分子自组装Fe/Ce—HMS。低角X衍射(XRD)、电子衍射(ED)及电镜(HTEM)分析表明合成样品为一维直通道纳米中孔材料,同时傅立叶红外变换(FT-IR)光谱分析发现SO^2-4有强化分子的组装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溶胶凝胶法室温下合成了HMS分子筛原粉(DDA-HMS),考察了索氏抽提法脱膜过程中的抽提条件对HMS中孔结构及有序度的影响,X射线衍射(XRD)、傅立叶红外(FTIR)、扫描电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及失重与差热(TG-DTA)分析表明:不同的抽提溶剂和抽提时间对HMS材料的结构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并首次发现以丙酮抽提DDA合成的HMS具有最稳定的中孔结构和较高的中孔有序度.  相似文献   

4.
在室温下成功合成了Ti HMS ,以XRD、FT IR、SEM对合成样品进行了表征 ,同时对样品的孔体积、Ti含量作了测定 ,合成的催化剂结构稳定 ,在某些催化氧化反应中具有HMS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5.
过渡金属Cu、Fe、Co、Ni、Zn、Mn的可溶性盐类以及稀土金属La、Ce、Pr、Nd、Sm氧化物在HClO4中溶解后在一定条件下与脱镁叶绿素合成过渡/稀土金属叶绿素;过渡金属叶绿素皂化可形成可溶性过渡金属叶绿酸盐;可溶性过渡金属叶绿酸盐又可与某些金属离子反应形成难溶性的过渡金属叶绿酸盐。通过研究这些金属叶绿素配合物的Fourier变换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UV-Vis)并与脱镁叶绿素或脱镁叶绿酸对比,对其谱图的数据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用金属硝酸盐、稀土氧化物和乙酸锰为原料,用燃烧法合成了Ce3+、Tb3+、Mn2+共激活的铝酸盐绿色荧光粉,在Ce3+和Tb3+共激活的铝酸盐体系中掺入Mn2+后,发射峰中出现锰的特征峰.通过对其结构的分析,对Mn2+发光和最佳掺杂量给出了合理的解释.同时研究了不同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离子代替Mg2+时,对Mn2+发光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合成了配体糠醛缩色氨酸席夫碱,分别采用金属Cu和Zn为“牺牲阳极”,在以此化合物为配体的甲醇溶剂中电解合成了Cu(Ⅱ),Zn(Ⅱ)糠醛缩色氨酸席夫碱金属铜配合物。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热分析等手段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8.
本文合成了在同一个分子中具有Schiff碱和羧基两个可与金属离子配位的两亲分子,利用等温曲线、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研究了其在不同亚相表面LB膜的金属配位和分子结构.对于合成的HSA两亲分子,只有Cu2+离子才能同时与羧基和Schiff碱片段发生配位作用,其它金属离子只与羧基发生配位作用.Cu2+与Schiff碱配位后,Schiff碱片段相对于表面法线倾斜取向,其它金属离子配位后Schiff碱片段的长轴倾向于垂直基底表面取向.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以环庚酮缩氨基硫脲(HL)为配体的非水溶剂中,用Cu、Fe、Zn金属做阳极,首次用电化学金属阳极氧化法合成了环庚酮缩氨基硫脲(HL)与Cu(Ⅱ)、Fe(Ⅱ)、Zn(Ⅱ)的金属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摩尔电导等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0.
杂环化合物包括氮杂环、硫杂环、硅杂环、磷杂环等不同的结构。氮杂环是杂环化合物中最常见和最重要的。Vasicine、Batracylin、Neocryptolepine等活性分子的关键母核均为五元并六元氮杂环骨架,呈现出多样的药理活性。镁、钴、镍等金属是合成氮杂环衍生物常用的催化剂。与前述金属相比,铜具有配体简单、毒性低、条件温和的显著优点,在构建氮杂环骨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研究基于铜催化的双环化反应构建五元并六元氮杂环骨架,为探究该类衍生物的合成新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合成含双元或多元金属的中孔载体材料,以期得到稳定高效多用途的工业催化剂,是材料研究方面新的趋势。采用中性伯胺(DDA)模板剂,在硅酸四乙酯(TEOS)的水解聚沉过程中,将双元金属Fe、Ce引入中孔分子筛骨架中,首次原位合成了分子自组装Fe/Ce-HMS。低角X衍射(XRD)、电子衍射(ED)及电镜(HTEM)分析表明合成样品为一维直通道纳米中孔材料,同时傅立叶红外变换(FT-IR)光谱分析发现SO_4~(2-)有强化分子的组装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以介孔分子筛SBA-15为载体,采用浸渍法制备了Ce/Cu0.5Mn0.5/SBA-15催化剂,用X-射线衍射(XRD)和程序升温还原(TPR)等现代分析测试手段对催化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在常压固定床反应器上评价了催化剂的甲苯催化燃烧性能.结果表明,所有催化剂仍然保持SBA-15的介孔结构特征,催化活性组分Cu和Mn分别以CuO和MnO2的物相形式存在,添加适量的催化助剂CeO2后活性组分Cu和Mn以高分散状态存在,从而提高催化活性.当Cu0.5Mn0.5的含量为12%、Ce的含量为3.5%时,催化剂具有最好的活性,甲苯在480℃可完全催化燃烧消除.甲苯浓度较高,空速较大,甲苯转化率下降.  相似文献   

13.
在硫酸介质中,Fe3+定量的为金属钢还原为Fe2+,再继续用氧化剂(K2Cr2O7或Ce(SO4)2等)标准溶液进行自动电位滴定,方法简便、快速,所得结果与经典方法吻合较好.本文对铁红粉、铁矿标样、磁铁矿标样等进行了对比测定,结果均较满意.  相似文献   

14.
以含有模板剂的介孔氧化硅原粉(HMS)作为原料,通过浸溃法引入微孔沸石合成导向剂,再利用有机模板剂作为介孔产生的模板,通过干凝胶转换方法将介孔材料孔壁晶化得到微孔一介孔复合孔分子筛.采用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IR)法对样品的结晶度进行了表征,采用氮气吸附等温线测定了样品比表面积和孔分布.结果表明:全硅HMS介孔分子筛在180℃经过6h水蒸汽加热转化后,无定形介孔氧化硅转化为微孔沸石,结晶度达到80%,比表面和孔体积分别为595m^2·g^-1和0.65cm^3·g^-1.而含铝HMS介孔分子筛,因铝的引入阻碍了沸石的转化.当HMS分子筛Si/Al比达到25时,在180℃经过6h水蒸汽加热,所得样品(MZ25.6)孔壁仍为无定型结构.  相似文献   

15.
海金沙提取液抑制草酸钙结石的化学基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采用体外模拟方法研究了海金沙提取液对草酸钙结石的影响,用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对结果进行了表征.研究表明,海金沙提取液可以抑制COD晶体向热力学更稳定态的COM晶体转变,这种抑制作用随海金沙提取液浓度增大而增大,且COD晶体尺寸随着海金沙提取液浓度的增大而减小,这有利于抑制草酸钙结石.  相似文献   

16.
三种金属有机化合物作为客体交换嵌入层状磷锑酸钠层间,采用浸渍法制备,并采用TGA、IR、XRD等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表明采用层状化合物有望获得有利于反应组分进出的分子空间通道.层状磷锑酸盐的层膨胀、回缩可逆、原有层结构不被破坏.嵌接担载大大改善了催化材料CuSb3bP2O14(Na)的抗失活稳定性,磷锑酸层间基因和静电场的协同作用改善了它的催化效果.  相似文献   

17.
MCM-41和HMS孔内组装[Eu(bpy)2]3+及其光致发光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浸渍的方法在MCM-41和HMS介孔材料孔内组装[Eu(bpy)2]3 (bpy:2,2-联吡啶).所得介孔复合材料经XRD、ICP等离子发射光谱、IR、N2吸附实验及光致发光谱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与介孔材料母体相比,组装稀土配合物后的介孔复合材料的BET比表面积、孔径和孔容均有所下降;组装稀土配合物的介孔复合材料在氙光源激发下,均发射出特征的Eu3 光致发光谱;与组装稀土配合物的HMS介孔复合材料相比,组装后的MCM-41介孔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光致发光效率.MCM-41介孔材料是一种比HMS合适的载体,有助于增强介孔材料孔内组装稀土配合物的光致发光效率.  相似文献   

18.
采用在石英炉中,氨化Ga2O3薄膜的方法,在Si(111)衬底上成功了制备GaN纳米结构薄膜:纳米线、纳米棒.分别用X射线衍射仪(XRD,Rigaku D/Max--rB Cu Ka)、傅立叶红外透射谱(FTIR,TENSOR27)、扫描电子显微镜(SEM,Hitachi S-570)、高分辨电镜(HRTEM,Philips TECNAIF30)和光致发光谱对样品的结构、成分、形貌和光学特性进行了测量分析.最后,简要的讨论了其生长机制.  相似文献   

19.
采用溶胶-凝胶法成功制备Ce3+:ZnO - Al2O3 - SiO2(ZAS)微晶玻璃。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XRD)、透射电镜(TEM)和荧光光谱仪(PL)系统研究了铈离子掺杂浓度与热处理温度对ZAS微晶玻璃的结构与发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900℃热处理后在非晶基体中析出了平均晶粒尺寸为13nm的ZnAl2O4尖晶石纳米晶;ZAS微晶玻璃的荧光发射峰峰值位于381nm,属于Ce3+离子的5d→4f跃迁,当Ce3+掺杂浓度为3%时发光性能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