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的探索大单元教学,以“电路中的物理模型”为主题建立大单元,以“物理模型”大概念为统摄中心,在学科实践活动中重构“电路中的物理模型”知识体系,促进知识结构化;在基于大单元的基础上进行初中物理模型教学探索,发展学生科学思维.  相似文献   

2.
杨数 《人民教育》2023,(5):67-68
<正>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提出:“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现行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选编文言文39篇,古诗词84首,涉及不同朝代、不同思想流派、不同文体风格。为了更好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依托语文教材补充、整合古诗文教学内容,重构古诗文大单元,设计并实施教学。  相似文献   

3.
<正>武当社团课程通常采用主题单元教学,并借助教育数字化资源和平台创新教学形式。其中,“大美武当”主题单元是依据艺术课程标准美术学科课程内容第二学段学习任务“表达自己的想法”而设计的,安排在四年级进行教学。“大美武当”主题单元的教学以“探寻武当文化”为情境,以“探寻·传承·弘扬武当文化”单元学习任务为驱动,以基本问题和关键问题为牵引,以系列单元学习活动为载体,以活动评价为保障,具有结构化、情境化、个性化的特点,可以体现课程的人文性、综合性、开放性。  相似文献   

4.
跨学科主题教学是促进学生运用跨学科思维解决复杂问题的一种教学实践方式。从系统思维出发,跨学科主题教学的设计要以跨学科素养的养成为统领促使跨学科主题教学目标具体化、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促使跨学科主题教学内容结构化、以大单元教学设计为依托促使跨学科主题教学实施情境化、以“教—学—评”一致性为载体促使跨学科主题教学评价科学化。推进跨学科主题教学系统设计的实践进路为:优化学校课程顶层设计,彰显跨学科主题教学的重要课程地位;回归学生现实生活,找准跨学科主题教学系统设计的着力点;构建跨学科共同体,提升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5.
伴随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全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成为当下课程教学的根本任务,探索新的课程教学模式无疑是重要突破口所在。基于此,文章就在分析大单元教学开展的价值基础上,围绕抓住“大主题”,做好整体性编排;设计单元整体规划,做好单元教学设计;渗透真实情境,落实深度学习;完善教学评价,强化核心素养培养四个方面,将大单元教学与新教材融合的路径作出系统论述。  相似文献   

6.
“三生”课程统整是指将培智学校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三门课程中部分主题相同的内容统整在一起,成为“主题统整课程”。“三生”课程的统整与实施是培智学校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途径之一。教师可以从主题选择、目标定制、教学设计、课堂样态4个环节入手,探索实施单元主题教学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7.
为推动素养本位的课程改革,课时教学应从关注单个知识点、课时转向大单元整体设计。以大概念为核心,促进课程内容结构化,以大单元主题为引领,促进教学内容情景化,实现数学知识横向、纵向连接,促进学生思维螺旋式上升。本文首先分析大概念与大单元教学的契合点,在明确函数图象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构建以“函数的图象”大概念的大单元教学设计,并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为一线教师提供可行的教学方案,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优化初中数学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8.
情境教学理论由李吉林系统提出并推广实施,该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2019年,崔允漷提出大单元教学理论。大单元教学符合新课标要求和时代需求,能够顺应课程改革的发展。在教学青岛版七年级下册数学“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单元内容时,在“设计花坛”主题情境下,教师可以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以具体情境为主题,以“问题串”为线索,以“大单元”为知识组织形式,促进学生构建数学知识结构。  相似文献   

9.
主题导向式电子技术课程教材开发实行项目化教材与科学化教材的融合.在教材开发实践中,通过对“主题”的创新定位,确立“课程单元化、单元主题化、主题行动化”的教材框架,融入“确定行动主体、构建导学方案、导引自主学习”的主题化设计.主题导向式电子技术课程教材体现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思想和“先做后学”的教学序列,突出主题内容的实用性与学生行动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0.
大单元教学强调教学设计系统化、知识结构阶梯化、活动开展效率化和评价标准多元化。高中历史教学要突破教材既定框架,可实施大单元教学,采取以下策略:任务驱动,以“四通”整合学习单元;问题引领,开展逐层深入的“三步”深度学习;开发课程资源,倡导“两式”自主学习;及时评价,强化单元整体的“一案”教学,唤醒生本意识。  相似文献   

11.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组织科学课程教学时需关注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的结构化,避免碎片化和割裂式的教学倾向。大单元教学注重整合内容、重塑框架,有利于教师建立完整的、体系化的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能。教师通过渗透拓展性教学内容,细化实践教学流程,促使课堂教学模块化、主题化、任务化,深化学生对不同章节和单元知识理论的理解,形成整体认知,实现科学课程的变“教”为“学”、转“思”为“行”、翻“评”为“议”。  相似文献   

12.
大单元教学强调从宏观角度设计课程。以学生为中心整体把握教学内容,是初中地理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路径和撬动初中地理课堂转型的支点。文章以“认识区域”大单元教学设计为例,探讨了地理大单元教学设计的一般模式,包括六个步骤:空间尺度思想下的主题设计;大单元主题下的统率性主线设计;基于主线创设真实情境;地理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设计;制订多元评价量规;构建单元整体思路及学习任务。  相似文献   

13.
大单元教学是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向之一,新《课标》指出,道德与法治教学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遵循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强化课程一体化设计,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构建综合性课程。单元整体视角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要从当前问题入手,关注整体教学价值;整合教学内容,明确大单元主题;明确目标任务,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知行合一;任务驱动提升教学质量,再结合“双减”政策要求,优化作业设计,促进单元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程颖 《天津教育》2022,(19):24-25
<正>核心素养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有效落实,是我们进行课程研究的重点。在实践中,我们以学科大概念为引领,使课程的知识内容呈现结构化特点,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这其中大概念统领下的单元主题教学是实现核心素养在学科教学中落实的有效途径。大概念单元主题教学的关键是要准确地提炼出学科大概念,将大概念转化为核心问题、设计核心任务、分解子任务、进行课堂设计、完成课堂驱动性问题等。可以说,将大概念形成整体化的单元设计是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途径,使“知识点的灌输式教学”变为“素养教学”。  相似文献   

15.
基于统编教材单元,尝试以“学习任务群”的方式,聚焦学习主题、单元内容、单元任务、评价机制,探索大单元主题教学,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在大单元主题教学中,需要确保学习主题与单元内容紧密结合,单元任务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评价机制多元化,以促进单元教学目标的达成,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语文学科大概念是植根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语文核心知识和学科重要能力,是一种追求课程“再生功能”的教学理念,更是一种课程化的教学管理和组织形式。在大单元教学中,需要“联系、辩证、实践”等哲理坚守和课程化方法指导,从单元设计到课堂教学,捕捉和运用学科大概念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是大单元教学的重要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于春  范慧伦 《教师》2024,(5):63-65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景化,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基于大概念的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是促进教学方式转变、实现跨学科学习、培育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高中思政课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提炼核心概念、确定合理目标、设计驱动任务、创设探究情境、实施整体评价。  相似文献   

18.
系统梳理了“高中数学大单元主题教学结构化的实践研究”的主要成果,即确立了大单元整体设计理念,构建了“探究主题—结构初建课”“整合主题—结构重建课”及“纠错主题—结构完善课”等系列教学模式,创建了“高中数学大单元主题教学结构化”课例库,形成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操作策略。  相似文献   

19.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以“专题”组织单元已成为语文教科书编写的新取向。为此,我们提出“单元整组教学”。所谓“单元整组教学”就是以主题型语文教科书的主题单元为依托,在整合教科书选文内容、活动内容、练习内容与可链接的课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全盘考虑的单元整体设计与教学。下面谈谈我们在实践探索中所提炼的“单元整组教学”的一般策略。  相似文献   

20.
<正>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要推进综合学习,探索大单元教学,开展主题式、项目化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加强知识间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我们知道,项目化学习是以问题驱动学习,强调让学生围绕真实且有意义的驱动性问题展开一系列探究活动。立足大单元教学理念,多维度地设计驱动性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自主探究,从而层层推进整个学习项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