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解读"情"字     
<曹刿论战>是一篇传统的课文了,记得二十年前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时,很是钻研了一番教材,看了很多的参考资料,这其中也包括大家对这篇文章的解读.当时对文章中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句中"情"字的解释,存在较大的争议.课本中注释为"实情",而如果解释为"实情",则整个句子翻译为"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按实情处理".  相似文献   

2.
刘红 《华章》2008,(18)
求"真"、求"情"是写作的基础,在平时的写作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求"真"、求"情",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这样,教师在指导过程中,用求"真"、求"情"去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  相似文献   

3.
汉语的“情”字,最先是指谓事物的真情实况,与“伪”相对。尽管上古先哲普遍重视情感研究,却在较长时间内没有形成总括各种情绪形式的“情”的概念。直到庄子时代始有改观,后经荀子才有明确定义;但荀子当时实质上混淆了人的性与情。  相似文献   

4.
"情"的字义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的“情”字,最先是指谓事物的真情实况,与“伪”相对。尽管上古先哲普遍重视情感研究,但在较长时间内没有形成总括各种情绪形式的“情”的概念,直到庄子时代始有改观,后经荀子才有明确定义;但荀子当时实质上混淆了人的性与情。  相似文献   

5.
新教育是如此重视情感,情感素养是人的一切素养的血肉.没有了情感,就没有什么素质可言.尤其孩子是"情感的王子",人小情多,纯真善感.我认为,朝着新教育为我们指引的方向,幼儿因的语言教育,也应该体现、深化这个"情"字.一要激"情",二要动"情".三要抒"情".  相似文献   

6.
"才性"、"性情"之辩是魏晋六朝时期形而上学领域持续争论的重要问题,它是对先秦两汉以来传统的心性问题的延续与发展.魏初的"才性论"只论情性之用,至"才性四本"才对"才"、"性"的内涵与相互关系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而学理发展的趋势则是对"性"的概念进一步作本源性的追溯,"才性之辩" 因此在逻辑上发展为"性情之辩".六朝哲学家们进而将此外化为各种具体问题,产生了新的哲学视角与理论.  相似文献   

7.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写文章离不开"情"字,在收集素材、构思、行文的全过程,"情"贯穿始终,它是作文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反思,着重从以下两方面来谈一谈如何指导学生在写作中做到"情领文行"。一、以情造文文章本是表情达意的。每篇课文都有一条贯穿全文的"情",这情即文章的主旨。好文章必抒真情。以情  相似文献   

8.
一、从"礼乐"到"情采" 在先秦两汉哲学及文艺理论所奠定的基础上,魏晋南北朝文艺理论获得了全面发展.像这一时期如此重视审美与艺术问题专门性著作汗牛充栋,思想如此深邃丰富是后世不曾见到的.  相似文献   

9.
在文论史上,首次从纯文学的角度探讨诗歌艺术创作规律的诗论专著是钟嵘所著的《诗品》.他在《诗品》中提出了"穷情"的概念,其所论述的一系列诗歌审美标准也都是以"穷情"为核心展开的.钟嵘认为只有"穷情"的诗才"有味"."情"出现于他对上、中、下三品诗人的评价中,可见钟嵘对诗歌"穷情"的重视.以"穷情"为核心,分别从创作和接受角度阐述"穷情"要"自然",有"滋味"."穷情"理论的产生,对诗歌审美价值的张扬和"审悲快感"理论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脂砚斋评语"宝玉情不情"的内涵是什么?本文深入到作品内部,结合脂砚斋的其他评语,认为贾宝玉之"情不情"是指贾宝玉能够用自己的感情去赋予那些没有感情的东西,包括人和物两个方面.也就是说,贾宝玉把没有感情的人和物看作有感情.它具体包含体贴语、荒唐语和痴呆语三个方面的内容.贾宝玉之"情不情"所造成的"囫囵不解"现象,一方面是日常的交际中存在的"言不达意";另一方面是其"女清男浊"论之核心思想,在那个时代,因出现搭不上车的现象而不被人理解.贾宝玉之"情不情"是脂评"囫囵语"的重要内涵之一,为宝玉所独有,"移之他人不可".  相似文献   

11.
罗明月 《天中学刊》2009,24(6):71-73
"性"与"情"是中国哲学及美学中经久不衰的讨论话题.关于"性"与"情",魏晋时期的士人表现为爱老庄,崇自然;彰显个性,张扬自我;不拘礼法,任放旷达.这种倡"情"显"性"的人格美,既来源于老庄而又不同于老庄,其"性情说"是对老庄"性情观"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美"在先秦儒家美学中是一个重要概念.先秦儒家美学对这个概念的界定是从两个大的方面入手的否定的方法,强调审美意义上的"美"不是"善";肯定的方法,一方面强调美与"情"有关,这种情不是生理快感,另一方面强调"美"是一种特殊的形式,是一种有特定意义的"文".先秦儒家美学之"美"可以界定为能传达情感或引起情感反应的"文".  相似文献   

13.
思维训练是学生提高记叙文写作水平的关键.要从情感上激发学生写作的动机,让学生学会带着情感思维,做到"思而有情",写出富有情感的文章;要注重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引导学生善于从生活和阅读中汲取养料,在汲取养料的过程中提高思雏水平、把握写作方向,做到"思而有得".  相似文献   

14.
沈宁 《现代语文》2008,(2):29-31
汤显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戏曲作家之一, "主情说"的代表人物.本文试从"情"的内涵、"情"产生的原因、"情"的局限性和"情"的积极意义四个方面阐述汤显祖的"情".  相似文献   

15.
<庄子·逍遥游>中的"搏"字有的版本认为应写作"搏",但也有的版本认为应写作"搏".本文从版本、字的形音义、刻版及书法中常见的构形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产生"搏"和"搏"分歧的原因是"搏"和"搏"形体相近,在书籍流传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讹误;同时又从文献的注疏和引用等方面进行论证,从而认为在<庄子·逍遥游>中应写作"搏".  相似文献   

16.
"类"的内涵是探究"类"与"类思维"的根基,在中国思维史与中国逻辑史上意义重大。先秦时期,"类"的内涵较为丰富,涵蕴多层意义,从"类"的本义——兽名及以之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祭名、"善"义开端,到"分类"及以此为基础所迁延出的"族类"、"事类"、"物类",最后到"比类"或"推类",这不仅是先秦"类"的内涵进展的逻辑进程,实则也是先秦"类"的内涵前行的历史进路。  相似文献   

17.
释"曹"     
"曹"字的甲骨文形体为上"(東東)"下"口"的会意字,"曹"字的字形义为以言词审理原告被告双方的诉讼.<说文>对"曹"的形体分析"从(東東),在廷东",不确.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采用文化分析方法,在前人充分考证的基础上,分析了<红楼梦>"梦"的观念内涵.作者自称"大旨谈情",并不表明作者试图对情理关系进行观念性的历史性反拨."情"是古典哲学特别是宋明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在中国古典哲学和伦理学体系里,它是与"理"相对的概念.<红楼梦>所言之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家国之情,另一是儿女之情,作家的创作本旨在于"说梦",因此所谓家国之梦、儿女情梦具体而言是一场"情梦".  相似文献   

19.
文类解说 我们平常所说的"古文",是指古代的书面语作品,包括文言文和古白话.文言文是在先秦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作品,以及后世历代文人模仿先秦书面语写作的各类文字作品.<红楼梦>属于"古文",但是用当时的口语写成的,是古白话文;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是今人作品,却模仿先秦书面语写成,是文言文.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对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正确认识和理解,直接关系到21世纪创新型语文课程的建设和<语文课程标准>的贯彻执行,乃至整个基础教育的导向问题.况且所谓"人文性"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从西方的"人本"到我国古代的"民本"等无所不包.因此,研究、探析语文课程"人文性"理念的问题显得非常重要和迫切.本文就语文课程"人文性"理念进行辩证发凡,管窥蠡测,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