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一、问题的提出α粒子散射现象是建立原子核式结构理论的主要实验证据,它对于否定汤姆生的“枣糕”原子模型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但该实验涉及微观事件,在中学原子物理教学中难以进行演示,造成了许多同学对实验现象的抽象感.本文利用C语言图形环境模拟了由四个原子排列而成的单层金箔片,展示了三个α粒子基本上无偏转、小角偏转及大角散射三种情形的动画过程.二、实验原理及函数功能说明α粒子散射实验中,绝大多数α粒子基本图1上不发生偏转,通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少数α粒子发生较明显的偏转,极少数α粒子偏转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2.
笔者在高中《物理》第三册(必修加选修)第十三章第一节的教学中,对“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处理是按照教材的层次和条理,先介绍“α粒子散射实验”的史料,然后讲这一著名科学实验的发现,清楚地说明实验结果中的“绝大多数、少数、极少数”,然后得出“所以然”.这节课给学生的印象是,科学家不是凭空想象做个实验就有所发现.这既达到训练学生读书和思考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风.然而,上完这节课后,一位善于思考的学生问到:卢瑟福当年做α粒子散射实验时.为什么要选用金箔做靶而不选用其他金属呢?  相似文献   

3.
杨榕楠 《物理教师》2009,30(2):29-30
新课程人教版物理选修3—5“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一节中有这样一段话:“由不同元素对α粒子散射的实验数据可以确定各种元素原子核的电荷Q.又由于原子是电中性的,可以推算出原子内含有的电子数。”笔者在实际教学中,遇到了喜欢刨根问底的学生对这段话提出了疑问,科学家是如何根据α粒子散射的实验数据确定原子核的电荷的?这确实是一个不易回答的问题,本文试对此作一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4.
就“α粒子散射实验”的教学过程中所碰到的诸如“为什么用金箔作靶”、“卢瑟福获取α粒子散射的精确数据的方法”等问题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5.
在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中,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的“行星式”原子结构模型只是人类对原子结构认识漫长历史中的一个阶段。虽然很快就被证明与经典电磁理论、原子稳定性及线状光谱相矛盾,但其中所蕴涵的模型化推理的科学方法依然值得我们学习。本文结合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来说明模型化推理的一般过程。  相似文献   

6.
从卢瑟福的一些表述出发,结合相关科学史料,浅析α粒子散射实验的前因后果,指出α粒子大角度散射现象的发现才是该实验的真正历史价值所在,提出将"α粒子散射实验"更名为"α粒子大角度散射实验".同时对卢瑟福及α粒子散射实验的相关内容提出了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7.
1 前言 α粒子散射实验是证实原子核式结构的一个重要实验。由于受实验条件的限制,一般院校根本不能完成此微观领域实验。为了较形象地演示该实验过程,只能制成CAI课件来辅助教学。笔者用Flash MX软件制作了“α粒子散射实验”课件,并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一九○九年及后来一段时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他的同事做了用α粒子轰击重金属箔的实验。实验结果是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属后偏转角度不大,但还有一部分偏转角度较大,并且有极少数偏转角超过了90°,有的甚至被弹回,偏转角几乎达到了180°。这种现象叫做α粒子的散射。限于条件,中学难于做这个实验。若我们利用微机的作图功能进行模拟,也是能够形象地再现α粒子的散射现象。我们从α粒子散射的理论得知,α粒子散射的路径是双曲线,偏转角θ与瞄准距离b有如下关系ctg(θ/2)=4πε_0((Mv~2)/(2Ze~2))b,即距离  相似文献   

9.
现行高中教材中在“玻尔的原模型”一节中是这样线入课题的,“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学说很好地解释了α粒子的散射实验,初步建立了原子结构的正确图景.但跟经真的电磁理论发生丁矛盾.原来,电子没有被库化力吸引到核上,它一定是以很大的速度绕核动.就像行星绕着太阳运动那样.”接下去便是分析矛盾、论述玻尔模型.如此引入本节内容,很容易使读误认为: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学说与经典电磁理论发生了矛盾.它不是一个正确的原子模型.为了解决这个矛盾.玻尔  相似文献   

10.
《原子核式结构的发现》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是α粒子散射实验和原子核式结构的发现。为了突破难点,突出重点,笔者用“Director”制作了课件,对α粒子散射实验进行了模拟,以求学生对原子核成结构的出现历程有一个清晰的、形象的认识。步骤如下:  相似文献   

11.
现行高中教材中在“玻尔的原子模型”一节中是这样引入课题的:“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学说很好地解释了α粒子的散射实验,初步建立了原子结构的正确图景,但跟经典的电磁理论发生了矛盾.原来,电子没有被库仑力吸引到核上,它一定是以很大的速度统核运动,就像行星绕着太阳运动那样.”接下去便是分析矛盾、论述玻尔模型,如此引入本书内容,很容易使读者误认为: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学说与经典电磁理论发生了矛盾,它不是一个正确的原子模型.为了解决这个矛盾.玻尔提出了一个新的原子结构模型。以克服卢瑟福核式结构的不足.或者干脆…  相似文献   

12.
1997年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物理试题及答案一、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1.在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中,有少数α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其原因是【A】A.原子的正电荷和绝大部分质量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B...  相似文献   

13.
1.α粒子散射实验例1 在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中,有少数α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其原因是( )(A)原子的正电荷和绝大部分质量集中一个很小的核上.(B)正电荷在原子中是均匀分布的.(C)原子中存在带负电的电子.(D)原子只能处在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分析 A.此题考查a粒子散射实验,不是考查原子的核式结构及能级.  相似文献   

14.
一、影响教师改错能力的因素1.学科知识背景题1关于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以下判断中正确的是( )A.如用铝箔代替金箔,则α粒子不会发生散射现象B.如用铝箔代替金箔,则α粒子仍会发生散射现象C.如用质子代替α粒子,则质子不会发生散射现象  相似文献   

15.
在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中,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的“行星式”原子结构模型只是人类对原子结构认识漫长历史  相似文献   

16.
α粒子散射实验是高中原子物理实验,存在课堂无法演示、学生理解困难等问题。通过自制教具将α粒子撞击金原子的现象宏观呈现,可以帮助学生认识α粒子散射实验的思想与方法,建立原子结构模型,提升物理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7.
“α粒子散射实验”和“电磁振荡”两项内容在高考说明中是A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其内容。并能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和直接使用。当我们在识别和应用时则遇到了难题:同一项内容在“高中物理必修课本”和其它课本中所采用的图形并不相同,致使在教学中无所依从。本旨在澄清此问题。  相似文献   

18.
李恒林 《中学物理》2012,(11):24-25
新课程人教版物理选修3—5课本中讲到“光的粒子性”时,先较为详细的讲了光电效应,接着介绍了光的粒子性又一有力证明——康普顿效应.教科书在阐述康普顿效应时,采用的是经典的弹性球碰撞模型,简单、明了并能方便地求得与实验事实相符合的散射规律.但是,由于只根据系统的初态和终态而未考虑光予与电子作用的细节,  相似文献   

19.
题型示例一 :原子结构【例 1】 在 1 91 1年前后 ,新西兰出生的物理学家卢瑟福把一束变速运动的α粒子 (质量数为 4的带 2个单位正电荷的微粒 ) ,射向一片极薄的金箔 .他惊奇地发现 ,过去一直认为原子是“实心球” ,而这种“实心球”紧密排列而成的金箔 ,大多数α粒子竟畅通无阻地通过 ,就像金箔不在那儿似的 .但也有极少数的α粒子发生偏转 ,或被笔直地弹回 .根据以上实验现象能得出关于金箔中Au原子结构的一些结论 ,试写出其中的三点 :( 1 ) ;( 2 ) ;( 3 ) .解析 :根据实验事实“大多数α粒子能畅通无阻地通过” ,可以得出“原子中存在…  相似文献   

20.
教学目标:1.知道原子的核式结构;2.了解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3.知道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4.了解卢瑟福研究原子结构的思路和方法5.知道原子核的组成6.了解卢瑟福研究原子核组成的思路和方法自学参考提纲:1.1897年,发现了电子。2.1909年到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和他的助手们进行了的实验3.看图20-1,归纳α粒子散射实验的现象结果是:。4.a粒子偏转的原因是:。5.卢瑟福提出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是:。6.卢瑟福研究原子结构的思路是:。7.发挥你的想象,比较原子和原子核的大小:。8.看图20-2,根据原子的核式结构理论,解释a粒子散射实验现象:。9.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