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舒畅 《东南传播》2010,(4):113-114
两位才华横溢的年轻女性——萧红与田沁鑫,选择了在时空流转的一个交结点上遭遇,而这个交结点便是从小说走向话剧的《生死场》,作为小说的《生死场》与作为话剧的《生死场》之间,呈现的是一种"和而不同"的微妙关系,可谓是艺术传播中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相似文献   

2.
现如今,萧红研究已经拓展到乡土、人道主义、哲学等多元领域,陈琳的《对人类生存意义的文化观照——评〈生死场〉》、王智慧的《〈生死场〉:生命荒原的赤裸展现》等文章从文化反思与文化批判的角度解读《生死场》,为萧红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但由于这种文化反思与文化批判缺少文化原理的  相似文献   

3.
出生在北中国边缘黑土地上的萧红,以其独特的写作享誉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从《生死场》到《呼兰河传》和《小城三月》,一个个悲剧命运的女性展现在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4.
王妍 《出版广角》2021,(1):91-93
王小妮的传记文学作品《萧红:人鸟低飞》以独特的叙事视角、流水般的笔触构建了传奇女作家萧红的心灵史.在《萧红:人鸟低飞》一书中,王小妮不仅丰富了史料以外的细节,还通过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的交替变化,全方位、立体化地对萧红生活的外部环境和其内心变化进行描写,从而架构女性作家之间的互文性.  相似文献   

5.
影片《萧红》取材自黑龙江省女作家萧红的生平,影片在展现萧红跌宕丰富的创作人生同时,也借由对萧红人生的影像重塑展现了坚韧不屈的北方民族精神。本文通过对影片《萧红》中媒介符号建构的北国映像的研究;民族性叙事特色解析和影片与萧红原作对北方民族意蕴建构的对比探讨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萧红》中体现了不羁的向上与激愤交织的北方民族精神意蕴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1992年初秋,我到哈尔滨参加一个会。市委宣传部长——我的同学和挚友问:“会议间歇想到哪儿领略一下风情?”我毫不迟疑地答:“萧红故居!”上朔30年,我的少年时代,同学们大多捧读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然而那时我所钟爱的书,却是萧红的《呼兰河传》。那条静静的、默默流淌的呼兰河,穿过密林,越过草原,傍着黑土地,带着女作家童年的梦,流啊,流,似也在我胸中萦绕。《呼兰河传》带我重温童年,在咀嚼往事中思想得到升华,从而产生一种昂然向上的力量。于是我集中一  相似文献   

7.
三、关于萧红鲁迅与女作家,关系最密切的,当首推萧红。有些人也就因此而散布流言。朱大可在《鲁迅和他的女人们》一文中提出的"疑点"主要是:1."萧红可以自由出入鲁迅房间,这原是许广平才有的权利。"2."萧红与鲁迅交谈甚欢,许广平似乎意识到了点什么",就"将萧红拦在楼下"。这两点都是许、萧回忆录中写到的一些情况而被歪曲而成。笔者根据鲁迅日记等记载,还可以补充两个"疑点":  相似文献   

8.
文坛才女萧红的爱情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雨 《档案天地》2004,(3):29-31
30年代红极一时的女作家萧红,对自己的爱情生活很有感慨。她曾说过这样的话:“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却是因为我是女人……”  相似文献   

9.
夏雨 《湖北档案》2003,(4):44-46
上个世纪30年代红极一时的女作家萧红,对自己的爱情生活很有感慨。她曾说过这样的话:“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却是因为我是女人……”  相似文献   

10.
付艳丽 《出版广角》2015,(8):127-128
《呼兰河传》是著名女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小说大量描述了东北边陲独特的乡村民俗风情.该作品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广为流传.本文就《呼兰河传》英译本中的民俗翻译问题进行探讨,从翻译的视角,研究如何进行民俗文化翻译,传播中国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  相似文献   

11.
萧红,原名张乃莹,30年代东北著名女作家。在她短暂的一生中,给祖国文学宝库留下近百万字的珍品,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北国风土画卷,倾述着她寂寞的人生。她虽早早离开故里,但家乡人民并没有忘却她。1986年,呼兰县人民政府重新修复了萧红故居,吸引无数海内外人士前来缅怀瞻仰这位女作家。16年来,故居已经接待了24个国家的160万人,其中5600多位中外名人留下赞美萧红故居与怀念萧红诗词、墨宝600多幅,400多位研究萧红的专家学者捐  相似文献   

12.
依着诸多见汪者的说法,端木蕻良是萧军萧红婚姻的破坏者,端木与萧红婚后情感关系并不好,更有置重病萧红于危境不管的行为,所以长久以来端木的为人颇受非议。近几年,端木夫人钟耀群、侄子曹革成撰文著书致力于为端木“翻案”,钟耀群的《端木与萧红》(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1月第1版)就  相似文献   

13.
一个女作家的自白戴厚英长篇小说《人啊,人!》曾是一部引起争议的小说。它的作者戴厚英女士在新近出版的自传《性格——命运——我的故事》一书中,又一次对往事作了“真诚”和“真实”的回忆和思考。女作家坎坷多舛的生活经历,既为同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都可能有的遭遇...  相似文献   

14.
1934年,在青岛陷入困顿的二萧——萧军、萧红把自己的作品寄给远在上海、从未谋面的鲁迅。二三十年代,鲁迅是左翼文学青年的精神导师。 之后,萧红成了鲁迅家中的常客。常客的程度,许广平后来在《追忆萧红》一文中有这样的描述:“萧红先生无法摆脱她的伤感,每每整天的耽搁在我们的寓里。为了减轻鲁迅先生整天陪客的辛劳,不得不由我独自和她在客室谈话,因而对鲁迅先生的照料就不能兼顾,往往弄得我不知所措。”  相似文献   

15.
我低吟着晚唐诗人许浑的名句:“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不禁勾起了一缕轻烟似的清愁,也就无端地想起了你和属于你生命个性符号的两个字:“萧红”。一年一度的五月端阳,我长吟《离骚》,追念那位“带长铗”、“冠切云”、“行吟泽畔”的忠愤诗人,我也就不能不联想到你,因为正是两千多年前屈原投江的这个日子,82年前的这一天,萧红,你带着第一声啼哭来到了人间,预示中国文学天宇,一颗女性新星即将灿然升起。1932年,你带着处女作小诗《春曲》走进了中国现代文学史。1933年10月你和萧军出版了《跋  相似文献   

16.
陈辽 《传媒观察》2005,(8):62-63
有三位女作家写了三本书,都以“往事”为题。一本是老作家梅志写的《往事如烟》,获好评;另一本是章诒和写的《往事并不如烟》,出版后有争议;如今又有一位名记者也是女作家的古平,她于2004年10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名为《往事如新》的书.问世后立即令人刮目相看。古平从事新闻工作至今已56年。  相似文献   

17.
《夜上海》是在2006年以《梦回大清》一举成名,引领全国青年文学“穿越”风暴之后,青年女作家金子潜心雕琢的第二部“女人书”。《夜上海》延续了《梦回大清》充满张力和悬念感的叙事,冷静淡定处透出幽默,紧张刺激时显露从容。  相似文献   

18.
《出版参考》2009,(21):19-19
本刊讯 近日,译林出版社全新推出世界儿童文学经典“绿山墙的安妮”系列,该系列图书由饶雪漫丰编并导读。系列首批包括《绿山墙的安妮》《花季的安妮》《小岛上的安妮》《风吹白杨的安妮》等。加拿大女作家蒙哥马利创作的“绿山墙的安妮”系列是一部最甜蜜的描写青春与成长的小说系列,一套让家长、老师和孩子都能从中获得感悟的心灵读物。  相似文献   

19.
自愧不如     
前几年台湾《联合报》上,登了一篇女作家张爱玲的旧作:《编辑之痒》。张女士说,她为《皇冠》杂志写了一篇文章,说自己“不会待人接物,不会说话。话虽不多,‘夫人不言,言必有’失。”结果,刊出时,“言必有失”被改成“言必有中”。另外,上海的旧路名“张家浜”,被印成“张家滨”。张爱玲不无沮丧地说:  相似文献   

20.
《蝴蝶梦》续集─—《德温待夫人》《蝴蝶梦》(原名《吕蓓卡》)是英国女作家春夫妮·杜穆里埃于1938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第一人称自述的手法,描写“我”与丧偶后萎靡不振的迈克西姆·德温特一见钟情。但是,当“我”嫁给德温特并随他回到曼陀丽庄园后,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