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关于《红楼梦》的情节主线问题,学术界仍然存在着不同意见。归纳起来,大致有这么几种:(一)认为描写贾府由盛而衰的过程是情节主线;(二)认为封建卫道者与叛逆者的矛盾以及宝黛叛逆性格的发展是情节主线;(三)认为宝黛爱情悲剧是情节主线。本来,不同意见的存在是正常的现象,但是我们发现,争论在很大程度上是产生于对情节主线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为了进一步探讨《红楼梦》的情节主线问题,有必要先弄清情节、情节线索和情节主要线索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相似文献   

2.
“三复情节”是杜贵晨先生研究中国古代小说叙事艺术提出的理论概念,“三复情节”在《红楼梦》中有多方面新鲜别致的运用,不仅发展了传统“三复情节”的叙事技巧,更增强了《红楼梦》的艺术魅力。《红楼梦》“三复情节”的研究进一步说明,“三复情节”是以全民族的眼睛去观察”而得出的关于中国古代小说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当代理论。  相似文献   

3.
关于《红楼梦》主线问题,学术界意见纷纭复杂,莫衷一是。而把握《红楼梦》的主线是认识《红楼梦》的主题及其思想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关键。因此本文将50年代以来,有关《红楼梦》主线的各种见解加以疏理,以供红学研究者参考。从50年代起,红学界开始提出了《红楼梦》的“主线”,或称作“中心线索”的问题。1980年前后,围绕《红楼梦》主线问题,展开了热烈的争论。从那时到最近,不断有人对这一问题发表有卓见的文章。据笔者所见,迄今为止有关《红楼梦》主线的看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类:(一)“单线”、(二)“双线”、(三)“三线”…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的结构之美表现为:以前五回为总纲,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把全书的基本情节,主要人物都统领起来;以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及婚姻为主线,并围绕着主线掀起三次大波澜,深化了主题;以首尾照应,和谐统一,构成了一幅有条不紊的艺术网络,因此可以说,《红楼梦》以精妙的构思,严密完整的结构,波澜起伏的线索,将章回小说的发展推向最完美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5.
《红楼评梦》是清代诸联一部重要的红学著作,这部著作集中体现了诸联的红学思想。此书不仅对曹雪芹的才学和《红楼梦》的成就评价颇高,而且对《红楼梦》的思想意义、悲剧价值、人物塑造、情节结构、艺术方法等都有较为深刻的论述,同时还探讨了《红楼梦》对前代作品的继承与创新,其中有很多观点对于当今红学的健康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两百多年来,使千百万读者为之流泪、为之赞叹、为之倾倒的《红楼梦》,是由众多的、互相交错和影响的情节所组成的。从“还泪”故事开始直至宝玉出走结束,宝黛的爱情悲剧成了贯穿整部小说的情节主线。说《红楼梦》以这样一个爱情故事抓住了读者,自然也言之成理,不过整部《红楼梦》  相似文献   

7.
名著《红楼梦》第八回,对红楼故事有着提纲挈领的意义。《红楼梦》写封建贵族家庭由盛到衰的发展过程,写封建社会上下尊卑形形色色的人物和种种社会生活现象,是通过宝、钗、黛三人的爱情悲剧和婚姻悲剧,具体讲是“黛死钗嫁,宝玉出走”这样一条情节贯穿线来展开和表现的。《红楼梦》第八回是书中这三个主要人物第一次集中活动,是“木石姻缘、金玉良缘”矛盾冲突和力量消长的第一次的表现,是他们的性格和处事方式对争取周围支持的不同前景的第一次显露,是他们爱情婚姻悲剧发展走向和结局的第一次暗示。因此,第八回可以说是《红楼梦》的总纲。  相似文献   

8.
一般认为《红楼梦》中有空空道人改名情僧的情节。本文经过对《红楼梦》对各版本的这段情节仔细校勘比较,发现这一错误认识源于一条误入正文的批注——“改《石头记》为《情僧录》”,并梳理其演变,展示这一情节不断坐实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的爱情纠葛不只是贾与林、贾与薛两条主线,还有贾与史之第三条线,三条线交叉冲突的结果是林黛玉殉情而逝、薛宝钗虽然名义上嫁与贾宝玉,却丧失了真正的爱情,真与正与贾宝玉产生爱情的是史湘云,然而史、贾却没有结为正式夫妇,他们的爱情只是草露苟合,这也是《红楼梦》的真正悲剧之一。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打破传统的思想和写法,其思想内容与艺术价值,鲁迅都给以高度评价。然而。人们并未能完全理解鲁迅在红学领域提出的美学思想的真谛。鲁迅在阅审《红楼梦》最早的话剧本《绛洞花主》后,撰有著名的《小引》,提出“《红楼梦》的神情”这一命题,亦未引起红学界的重视。《红楼梦》的神情,包括《红楼梦》情节结构主线、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塑造。这些都是研究《红楼梦》原著的主要课题,却历来存在纠缠不清的问题。鲁迅作《小引》的《绛洞花主》剧本,是我们探索《红楼梦》神情的珍贵史料;通过鲁迅指明的“神情依然具在”这座桥梁,比较研究、对照探索,势必得以揭示出鲁迅体味到的《红楼梦》的“奥秘”。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由《风月宝鉴》和《石头记》两部小说合成。曹雪芹把《风月宝鉴》和《石头记》合成一书后,无论在情节安排,人物塑造还是主题上,都超越了这两部小说,也超越了之前的人情小说。《红楼梦》继承了《金瓶梅》以来人情小说取材于现实,反映社会现实的传统并达到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人物形象"正邪两赋",丰满、真实。并通过小说中那么多可敬可爱人们的毁灭的悲剧,传达出前所未有的、崭新的主题。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使用了大量的笑来塑造人物形象,不仅推动了故事发展,也反射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乔译、邦译、霍译和杨译四个《红楼梦》英译本历时百年,对笑的翻译各有特色,体现了译本的特色是由译者所处时代赋予的。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评点中,清代同、光时期佚名氏的《读红楼梦随笔》,较脂砚斋、陈其泰、姚燮等人的评《红楼梦》著作,更为明确地将心理描写提升为一种塑造人物的方法,即“心境”论。其理论阐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红楼梦》评点对李卓吾“意外”论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红楼梦研究是一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学问。关于曹雪芹的生平,《红楼梦》的版本,红楼人物形象塑造,作品的艺术魅力,以及不同观点的论争,成为红楼梦研究永恒的话题。本刊开辟“红楼梦研究”专栏,旨在促进当代红学研究的深入和普及,配合本校相关学科的教学与科研,扩大刊物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受《西厢记》影响之深,不仅仅限于思想精髓上。《红楼梦》对《西厢记》曲文的化用极为自然妥帖,为点化宝黛爱情、推进小说情节演进、丰富宝玉黛玉人物形象起到关键作用。崔莺莺、张生的爱情之路也成了宝玉、黛玉爱情关系的映照。  相似文献   

16.
俞平伯是继胡适之后“新红学”的权威作家。《红楼梦辨》是他的早期著作,也是他研究《红楼梦》的基本成果。解放后由此书修订而成出版了《红楼梦研究》。这本书最有价值的是对高鄂续书问题的考证和评述,但他在《作者底态度》《红楼梦底风格》等篇中提出的一些观点,却引起了后来人们极大的争议,并在解放初期引发了一场在《红楼梦》研究中对“新红学”派的批判。这场批判的领军人物即李希凡和蓝翎。  相似文献   

17.
即将问世的邹光椿《红楼梦华》,系作者钻研《红楼梦》(以下简称《红》)数十年的结晶。作者对《红》情有独钟,痴读、痴讲(开讲座)、痴写痴评三十年。本书下篇集中评论《红》修辞艺术的多个方面,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本书上篇《历年文论》,选题新颖独到,既能从修辞学视角中一般人较少关注的角度切入,又能抓住与修辞学密切相关的语体学、语言学、信息论、控制论等视角切入,多有发人所未发之处。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塑造了众多鲜活生动、让人过目难忘的人物形象。胡文彬的《红楼梦人物谈》从一个新的视角,抓住人物具有个体特性的“情态”,用相对精短的的篇幅,评析了《红楼梦》里60多位人物形象,列举了红楼人物情态的多样性,揭示了红楼人物情态的心理活动基础,分析了红楼人物情态与肢体语言相映成趣的关系,阐明了红楼人物情态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为《红楼梦》人物研究提供了新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对近百年考证派新红学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与评述:一、新红学的发展历程。1922年“胡蔡论战:”胡适“新红学”研究范式走上历史舞台;“自传说”与“续书说:”胡适“新红学”研究范式的桥头堡;俞平伯、周汝昌:撑起“新红学”脊梁的双子星座。二、褒贬参半、命运多舛:胡适新红学范式的坎坷命运。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前80回)中的"没的"的用法与其早期的用法一样,存在"没的1"、"没的2"和"没的3"这三种不同的形式,但与之前的用法也有不少差别。"没的"在《红楼梦》中出现的次数并不多,用法也趋向于单一,说明这个时期的"没的"已经处于衰落期,没有早期的复杂多样的使用情况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