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周济是清代常州词派的理论中坚,他的词作也别具特色,与其理论主张相呼应,他在词中极力体现自己“词亦有史”的见解,通过他的词作可以看到他内心进退出处的矛盾,从而可以认定他的词作在表现“真”这一层面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王翃是梅里词派的开派之宗,他的词作绮丽精工,却又意蕴深远。他创作了很多含有冷色调情感的词,这种词作特点与他的遗民身份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纳兰性德的词作展现出人间的至性至情,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他在融合前人词作的基础上,加入了很多自己的创新,促进了清初词坛的兴盛。虽然从他的词作中我们并没有看到广阔的社会和生活场景,但是在表现自己生活的多姿多彩方面还是很成功的。他的词主要是抒写个人的悲怨,在悼亡词、爱情词、友情词、边塞词和咏物词方面均有涉猎,大大拓展了词的题材内容,为清代词坛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王炬炳 《考试周刊》2007,(20):125-126
贺铸是北宋著名词人,他兼擅婉约词和豪放词。文章着重对他的豪放词作了浅析。就贺铸豪放词的内容,把他分为抒发心中抑郁不平之气的词作,抒写隐归思想的词作以及咏古咏史的词作等三类。再就贺铸豪放词的特色,从三方面分析,即题材的选择、字句的锤炼及语言的特色。然后是就贺铸豪放词的形成原因作了分析,从个性性格、仕途不得志及爱国忧民等三处展开。文章最后是就贺铸在豪放词的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和影响,作了一个小小的总结点评。  相似文献   

5.
兼为词人和词学家的张炎,其在词的创作和词学理论的创作上都颇有建树。在评价词的标准上,他创立了清空,骚雅,用来品评词作。在词的形式方面,他注重词音律的协和流美,清越雅正。张炎词作音律协洽,句琢字炼,雅丽清畅。在词的内容方面,他提倡词作风格的清丽高远,意趣的淡雅空灵,以及遣词造句的精粹与融化不涩。作为词人的张炎,他在词作创作时,又一直贯彻和实践词学理论,创作了大量绝妙好词。本文根据张炎的词学理论中的"清空"探讨张炎的词。  相似文献   

6.
周济是清代常州词派的理论中坚.他的词作也别具特色,与其理论主张相呼应.他在词中极力体现自己"词亦有史"的见解.通过他的词作可以看到他内心进退出处的矛盾,从而可以认定他的词作在表现"真"这一层面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论纳兰性德词的意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项小玲 《南平师专学报》2004,23(1):63-65,62
本文着重分析纳兰性德词中常见的几个意象,并论述他词作中的意象对表达其复杂情感、形成其词作风格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张炎作为南宋末著名的词作者和词论家,以其丰富的词作体现了他所倡导的创作主张,在中国词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张炎的词作在内容上大都表现了其身世之感,在艺术上重视审音协律,讲究修辞炼句,提倡婉雅之风;其创作理论涉及到词的乐律及具体作法,提出了清空、雅正、意趣高远的美学标准。  相似文献   

9.
李煜词作主要反映了个人经历和不幸遭遇,或反映宫廷享乐、或写艳情、或写离愁别绪、或写亡国之痛,从这个角度看,他的词作没多少接受价值.可是他的词作却是词学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本文试图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探讨李煜词的艺术价值,从而更大限度地挖掘李煜词作的深广内蕴.  相似文献   

10.
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词人月人,言语中得悉他"痴词",当我见他的巨型词集,直至读罢部分词作,我便大喜过望:中国词学有救矣!人生、历史、哲学、文化构成了月人先生词作的全部精华。我惊、我喜、我叹!我要撰文论析月人词之历史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九天”说是扬雄以玄为本的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扬雄哲学思想乃至文学思想的形成在整体上起着指导性的作用;而“文必艰深”论则是扬雄重要的文学思想之一,自宋人苏轼对之作了严厉的批评之后,历代批评家大都对它持一种否定的态度。但很少有人从扬雄思想的整体特征出发对之作认真的分析,更没有人把“九天”说与“文必艰深”论联系起来加以考察。笔者认为扬雄“文必艰深”论本是建立在“九天”说的基础上,并与尚文的时代审美追求相一致,故在理论上有一定的合理性,而并非一无是处,以往学者们对它的全面否定是不尽科学的。  相似文献   

12.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的死亡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威廉.福克纳的小说常以其特殊的时间观为架构。在他的第一篇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中,福克纳采用死亡这一手段重新建立并阐释了时间观。通过对爱米丽父亲之死、荷默之死以及爱米丽之死进行解读,可发现福克纳的死亡哲学以及它与其时间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德莱塞的宗教世界是一个时空概念,因为在叙事文本中,人物、事件都是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之下运动着发展着的。德莱塞长篇小说中的时空设置,体现出了他独特的基督式的时空观念。本文试图以德莱塞的代表作《嘉莉妹妹》中的空间描写为例来谈谈其长篇小说中的宗教叙事。  相似文献   

14.
陈克是北宋末年至南宋年间词人,诗词文俱佳,尤以词作著称,为前人所称道。在陈克现存词作文本分析的基础上,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仕宦经历等角度对陈克婉雅闲丽的词风的三方面特点及其成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This article suggests that the shortcomings of third-party presidential campaigns stem partially from a culture of rhetorical containment tracing back to a redefinition of third-parties during the 1959 congressional hearings over the equal time provision. After proposing a four-part framework for rhetorical containment, the article examines the case study of oddball perennial presidential candidate Lar Daly and his clash with the 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 and an effort by the two major parties and media elite to exploit fears of his influence to portray third-parties as an invading horde of crackpots posing violence to democracy in the United States.  相似文献   

16.
李光地简论     
生活于康熙时代的李光地,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清初社会的进步做出了一定的多贡献,特别是他举荐施琅,力主收复台湾,成为造福全中国的大事。至于后人常非议的"三案"说,丝毫不能影响到他在清初社会发展中起到的积极作用。最可议者,而是他在收复台湾后提出的"弃其地,迁其民"的荒谬主张,但因其中途流产,并不影响他在历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揭示了被人们忽视的朱光潜庞大的美学体系的内核——生命美学思想。同时认为朱先生的生命美学思想与他的人生态度是一致的,而他的人生态度却是在生命哲学的基础上形成的:一是西方的生命哲学,一是中国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18.
Antonio Gramsci and his concept of hegemony are often invoked in current debates concerning cultural imperialism, globalisation and global English. However, these debates are rarely cognizant of Gramsci's own university training in linguistics, the centrality of language to his writings on education and hegemony, or his specific engagement with language politics in his own day. By paying much greater attention to Gramsci's writings on language and education,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lay the groundwork for an adequate approach to the current politics of global English.
While Gramsci may have left formal education and his studies in linguistics at Turin University as a young man to become a full time journalist and political activist, he certainly did not 'jettison' his study of language as is commonly implied. It has been widely accepted that Gramsci had an expansive conception of education which would curtail any suggestion that 'education' must be limited to formal schooling or university. Likewise, this article demonstrates the importance of Gramsci's lifelong analysis of language, its role in edu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egemony. It argues that Gramsci's writings on language policy in Italy, specifically la questione della lingua [the language question] and his concern with linguistics, are an integral part of his approach to education and hegemony.  相似文献   

19.
蒲风是20世纪30年代重要的左翼诗人,是中国诗歌会的骨干人物,但当下的学术界一直缺少对他的关注。通过对蒲风的创作情况、蒲风的研究现状以及蒲风研究的意义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分析,以方便更多的研究者去探究蒲风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20.
方东树是桐城派中期重要代表作家,一生曾四次南下广东,客居时间十年之久。其间,他积极投身广东的书院教育,以文会友,勤奋著书立说,传播桐城派文学思想,为广东的教育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通过对方东树诗文集、方志及其他名家文集等文献的解读,梳理方东树在广东主讲书院和传播桐城派文论思想的具体情况,探讨其在教育上的成就,揭示其在传播桐城派文学理论和扩大桐城派影响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