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观贬谪词是词人在绍圣元年(1094)至元符三年(1100)所作,代表了秦观词作生涯的最高峰。基于文学地理学视角从文本之外的贬谪地动态分布来分析秦观贬谪词,吴越、荆楚和岭南文学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促使秦观贬谪词书写由华丽化向清淡化转变;从贬谪词文本呈现出的空间构建模型及空间特点入手分析,发现其空间书写对象以宫室建筑和水域空间为主,空间观感呈现华丽与清冷共存的特点,也反映出词人心态由对往事留恋向现实绝望转变。从空间视角对秦观贬谪词进行审视,会对地域与词风、词作本身的关系形成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词人秦观在七年的贬谪期间写有二十多首词,这些词真实记录了他在悲苦不振中走向沉沦自灭的情感演变轨迹:贬谪初期,词风凄婉,经常通过今昔对比表现失落之感;贬谪中期,词风趋向凄厉,表现了词人在险恶现实处境中的悲鸣;贬谪后期,秦观词流露出绝望之感,尤其突出地表现在借酒浇愁的词作中。从秦观贬谪词里,我们能看到北宋党争给士人带来的身心双重的痛苦,以及个人命运在时代漩涡中的沉浮。  相似文献   

3.
一、对教学材料及教学对象的理解1、通过《迢》诗感受汉五言诗的节奏,感觉《古诗十九首》“一诗止于一时一事”(王夫之《姜斋诗话》),“深衷浅貌,短语长情”(陆时雍《古诗镜》)的风格。2.通过《鹊》词感受秦观“长于议论,文丽而思深”(《宋史·秦观传》)的词风,以及词格平仄的诵读要领。  相似文献   

4.
山路雨添花,花动一城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鹏千百。飞云当面化龙蛇,夭矫转空碧。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这是秦观的名篇《好事近·梦中作》词。此词颇受秦观师友的青睐:苏轼听了供奉官侬沔(《淮海集》作莫沔)的“为余道此词(《好事近》),至流涕,乃录本使藏之”①;黄庭坚则专门为之题诗:《跋少游〈好事近〉》。在崇宁甲申(1104  相似文献   

5.
<正>冯煦曾在《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中对秦观词作出“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的评论。陈廷焯也在《白雨斋词话》中对秦观词表示赞可“少游则义蕴言中,韵流弦外”。据此可知,秦观诗词语言大体是清新妩丽,立意高古,雅致十足。《鹊桥仙》词调源于七夕而创,素材采自民间故事七夕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之事。此调在两宋时期流传广泛,题材多以恋情为主,寄寓相恋相思之情,声情要么清新欢快,要么顿挫感伤。与欧阳修、柳永等人不同,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采取了另一种韵式,  相似文献   

6.
这首词是宋代词人秦观根据民间故事“牛郎织女”创作的一首讴歌男女对纯洁的爱情忠贞不渝的经典词作。它具有广阔的审美空间和极高的鉴赏价值。  相似文献   

7.
在目前能够确定为秦观所作的八十多首词中,就内容看,大致可分四类:一是怀古;二是恋情;三是迁离之苦;四是追忆往事。而寄慨身世,则是作为秦观全部词作的情感贯穿线。就数量看:第一类中,只有调寄《望海潮》之《广陵怀古》、《越州怀古》、《洛阳怀古》等三、四首。三、四类合在一起,共计三十余首。其余四十多首,即第二类,都是写恋情的。可能正是这一原因,近几十年来一些较有影响的文学史的编著者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淮海词》依然停留在男欢女爱、离情别绪的圈子里,走的是晏、欧一派的旧路。这种看法虽然不能说是毫无根据,但至少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8.
秦观前期词柔婉幽微,后期贬谪词哀怨凄美。之所以会形成如此之特点,概因后期的淮海词在党争的阴霾中获得了升华,从而具有了前期词所无法比拟的震撼人心的美学力量。  相似文献   

9.
"古之伤心人"秦观是有宋一代极为重要的一位词人。其组词《望海潮》,在他的词作中颇具有典型性。多舛命运与灵心善感双重挤压下,产生了这四首词作。而这四首词的描写内容,主要为前三首的怀古忧时和后一首的惆怅情意。在艺术特征上表现为叠加深婉意象,营建凄迷意境,巧用深隽语言,铺叙错综结构。其创作背景、主要内容和艺术特征,对分析秦观其他词作有很大的借鉴和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评论词时,人们常用豪放或婉约来概括词的风格,并为它们在词格上谁高谁低争论不休。其实,作品的产生和作者本人的个性气质、生活经历密切相关。词作是词人心灵轨迹的显现,人的风格不同,决定词的风格差异。人的风格以外,还可能受到其它风格的影响,故此单用豪放或婉约来概括词作、评论词家,往往容易造成偏差。北宋词坛的秦观,就是一个长期以来受到不公正评论的例子。历来对秦观的评论是贬多于褒的,从人们频频引用的“少游词虽婉美,然极力失之弱”(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出自清新,却是《花间》、《尊前》遗韵”(刘熙载《艺…  相似文献   

11.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河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摘自高中新教材语文课本第三册第三单元。) 这首词是宋代词人秦观根据民间故事“牛郎织女”创作的一首讴歌男女对纯洁的爱情忠贞不渝的经典词作。它具有广阔的审美空间和极高的鉴赏价值。  相似文献   

12.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10 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4 5岁) ,因“乌台诗案”被贬谪苏州团练副使时游赤壁所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爱国词人辛弃疾12 0 5年(宋宁宗开禧元年,6 5岁)在镇江知府任上所作。这两首词都是词人的代表作,同时也是宋代豪放派词的代表作。在词的题材,写作目的和写作手法上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通过对比赏析,细细品味就知道了。相同的地方是:一、这两首词都是以怀古为题,抒发自己的胸襟与抱负。《赤壁怀古》作者以赤壁为背景把对自然山水的描绘与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至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紧密结…  相似文献   

13.
在小说创作中,蒲松龄十分注重向其他艺术门类借鉴和移植创作经验。用他自己的话说,这叫做“集腋成裘”。就词说来,蒲松龄特别喜爱的是花间派、柳永和秦观的艳情词。《聊斋志异·白秋练》以夸张的笔调说到皇甫松《采莲子》的神奇魅力,聊斋词中《喜迁莺》、《沁园春》、《惜余春慢》、《菩萨蛮》诸篇化用或借用柳永、秦观的妙语名句,是可以一望而知的。从艺术风格方面考察、蒲松龄的艳情词与这些唐宋词家的作品有着贴近的渊源关系。《思帝乡》、《如梦令》、  相似文献   

14.
秦观,字太虚,后改字少游,号淮海居士,是北宋后期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词、文在当时文坛均负盛名,尤以词显,为宋代婉约词大家,有《淮海居士长短句》行世。秦观现存的八十多首词中绝大部分都或多或少地流露出悲哀、感伤的情调。历代的词评家都指出了秦词这一鲜明的特征。冯煦甚至把他和晏小山并称为“古之伤心人”。(《守六十一家词选例言》)虽然同时代的许多词人也难免徘徊感伤,但却绝少像秦观那样沉浸在悲观的情绪中而不能自拔。一不容否认,北宋后期的社会现实对秦观词的感伤基调有一定的影响。虽然宋人不自觉地将诗词分工,而秦观又接受了…  相似文献   

15.
秦观(1049—11001,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江苏高邮人。“苏门四学士”之一,最受苏轼赏识。曾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等职。由于卷入新旧党争.始出为杭州通判。既而因御史刘拯告他增损神宗实录,贬监处州酒税,再以写佛书被罪,贬徙郴州(今湖南郴县),并削去了所有的官爵和俸禄。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秦观在郴州写作了此词,抒发贬谪之恨。  相似文献   

16.
在花团锦簇的北宋词坛上,有两株清香四溢的并蒂莲,争妍斗艳的姊妹花,这就是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和秦观的《满庭芳(山抹微云)》,二词异曲同工,相映生辉,各具情趣,各有千秋。可以说,异中若有同,同中实相异。柳永与秦观皆为北宋词坛巨擘,婉约词派翘楚,又是开创、推广和发展慢词的代表作家。《弇州山人词评》就以柳永等词家为“词之正宗”。而秦观亦以“婉约派词宗驰名于世”①。虽然“耆卿细贴,少游清远”,“词趣各别,惟尚婉则同耳”②。柳永始困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与秦观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第五回作者以秦观的字“太虚”称幻境,意在暗示秦观心性思想与“太虚幻境“陆质内涵的关联;二、小说中有秦观后裔无锡秦家的影形;三、秦观的诗词对《红楼梦》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18.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是苏轼初到黄州的一首词作。此词对经历乌台诗案后九死一生的苏轼心境有较为细致全面的体现。词作虽然篇幅短小,但内涵深刻。由于儒家淑世思想的主导,让他在困境中执著坚守,才有黄州后期的超越自我,乐观豁达。所以,此词对理解苏轼在黄州的特殊心路历程以及对于他的整个人生观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北宋词坛,秦观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词人,他以多情敏感的个性气质,创作了许多伤离怨别的抒情词作,体现出凄美婉约的风格。但他的词更多地融入了社会性的内容,抒发了词人身陷党争之祸、横遭贬谪打击的深沉复杂的感伤,究其原因,个性与时势使然。秦观(1049-1110),早年字太虚,后改字少游。他少时聪颖,博览群书,抱负远大,纵游湖州、杭州、润州各地,豪宕不羁。秦观从少年时代起就关心国家大事,熙宁元年(1068),他21岁,因目睹人民遭受水灾的惨状,创作了《浮山堰赋》,对百姓的苦难表示出深切的同情。为了抵御辽夏的侵扰,他曾研究兵法,写作《郭子仪单骑…  相似文献   

20.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稷山县一带)人。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卒于唐高宗上元三年,终年二十八岁。 王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王勃《滕王阁序》)“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旧唐书·文苑·王勃传》)“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新唐书·文苑·王勃传》)不幸“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滕王阁序》)仕道坎坷,几遭贬谪。后渡海省父,舟覆溺海,惊悸而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