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选录明末名臣左光斗、史可法师生事迹,裨补正文本传之不足,诚为“义、法”一统之散文精品。然“逸事”之前因后果、时间地点,或则失之明晰,或则偶见舛误。今就时文未行涉及处,参诸有关史料补苴如次:一、天启元年(1621年)冬,左光斗萧寺识...  相似文献   

2.
《鲁迅诗稿》序郭沫若鲁迅先生无心作诗人,偶有所作,每臻绝唱。或则犀角烛怪,或则肝胆照人。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虽寥寥十四字,对方生与垂死之力量,爱憎分明,将团结与斗争之精神,表现具足。此真可谓前无古人,后启来者。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无心作诗人,偶有所作,每臻绝唱。或则犀角烛怪.或则肝胆照人。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虽寥寥十四字,对方生与垂死之力量,爱憎分明,将团结与斗争之精神,表现具足。此真可谓前无古人,后启来。  相似文献   

4.
因为工作关系,时常到课堂听课,发现有些教师教学中经常出语木讷,表情漠然;学生或则索然,或则愤然,或则心有旁鹜,那局面颇为尴尬。此时,陪同听课者往往要为之开脱,说讲课者是:“砂壶里煮饺子:心里有,倒不出来。”自然,教学中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产生失误是难免的。但这种现象遇到多了,心头不免产生疑问:这些教师果真是  相似文献   

5.
战国时期诸子蜂起,说客遍天下,对于谈说之道颇为讲究。韩非强调说之之难,且有《说林》《储说》之备。然而诸子对于听言之道,或略而不述,或述焉不详。《吕氏春秋·淫词》一篇就是专讲听言之道的,只是历来注释家们或则忽略之,或则以不可解视之。毕沅曰:“正文与注皆难晓。”孙锵鸣曰:“皆所答非所问也。”孙诒让曰;“此章皆言词意相左之弊。”现在的注释家们大体上还是沿用上述前人之说,只是增加了一些  相似文献   

6.
鲁迅小说的开头,常常看来是顺手拈来,自然、贴切,但却新颖、独特、引人入胜。在结尾上,或则蜿蜒而下,水到渠成,完整、自然,而无矫揉、斧凿之痕。或则势如奔马,急弦骤响,而又嘎然而止,清音缭绕,余味无穷……真是千姿百态,不拘一格,不落俗套。概而言之,鲁迅小说的开头与结尾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7.
“可以宝贵的文字,是用生命的一部分、或全部换来的东西,非身经战斗的战士,不能写出。”鲁迅先生的旧体诗作,虽然仅存四十八题、六十三首,然而或则肝胆照人,立誓为救国救民的崇高理想献身;或则犀角烛怪,对国民党反动派冷嘲热讽;或则为民请命,似“孺子牛”鞠躬尽瘁;或则高瞻远瞩,于暗夜中眺望  相似文献   

8.
儒家教育传统与当代精神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教育传统与当代精神文明建设涂乃登王火生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据历史学家汤因比的研究,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共生衰交替着28种文明,①惟中国“为文化历史长久,而又一向能自觉其长久之唯一的现存国家。”②其余各种文明或则变相易种,或则荡然无存。那么支撑中国文...  相似文献   

9.
随着压力之逐渐收回,我们也就日益暴露於反动精神的威胁之下,共情势将使我们或则动用武力,或则放弃我们的权益,别无他路可走。可是为中国利益计,和我们作对,将招致悲惨的後果,我有理由相信,这已在恭亲王及其同僚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我们想的不错,那麽很显明的,我们次一步骤,  相似文献   

10.
教必先知心     
作文指导最忌“无的放矢”。教者如果找不准“靶心”,就难免乱放一通:或则泛而不切,不着边际;或则饾饤琐屑,束缚性灵。这样做的结果,讲者自讲,失者自失,学生得不到实在的帮助。古人有言:“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学记》)刘承发、瞿惕时两位老师的指导,从分析学生作文的现状入手,对症下药,疏而导之,真正做到了“知心救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进入高年级以后,教材安排写人与人“之  相似文献   

11.
听到中学生说“要我学的,又不是我要学”的时候,难免叫人叹气。你说,做教师的不叹气有什么办法呢?"要我学",它的主语是指学校、老师和家长。或则因为四化的要求,或则因为完成土级的任务,或则因为望子成龙,学校、傲  相似文献   

12.
韩非方法论,瑕瑜互见,菁华与糟粕同在,既有一定的辩证法,也有严重的形而上学,但近年来,许多论者,大作溢美之词。或则只见菁华,不见糟粕;或则把点滴的积极因素,无限拔高;或则把谬误说成正确。因此,实有再评价的必要。  相似文献   

13.
朱永新 《天津教育》2013,(15):19-20
之一: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学步导幼儿,人人有经验。或则扶其肩,或则携其腕,惟令自举足,不虞颠仆患。既而去扶携,犹恐足未健,则复翼护之,不离其身畔。继之更有进,步步能稳践,翼护亦无须,独行颇利便,他日行f里,始基于焉奠。  相似文献   

14.
古史为什么要注释?很明白,这是为了帮助读者正确地理解原作。为此目的,有时作者自己加以注释,而大多数古史的注释则是后人作的。读者或则不了解原文的意义,或则不懂得书中所指的事实,或则不明白个别词句的出处,而注者各就其专长,或则解释音义,或则引证史实,或者注明出处,然后古史乃可读。古史中如史炤性通鉴属于第一种,三国志裴松之注属于第二种、第三种可以文选李善注为代表。但一般注家,往往既明训诂,亦引史实,颜师古汉书集注即是如此。至于李善那种注法大多用于注文学作品,在史籍中罕见,且亦无  相似文献   

15.
一 郭沫若同志在《鲁迅诗搞》中热情洋溢地写道:“鲁迅先生无心做诗人,偶有所作,每臻绝唱。或则犀角烛怪,或则肝胆照人。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虽寥寥十四字,对方生与垂死之力量,爱憎分明,将团结与斗争之精神表现具足。此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是颇为崇高而中肯的评价。 鲁迅对中国革命文学的建树是多方面的。除功绩卓著,影响深远的杂文、小说外,在诗歌园地里,他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成绩。从一九○○年至一九三五年,鲁迅断续写下了各种  相似文献   

16.
吟咏唐诗,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诗人或则用早晚和今昔的对比,表现其独特的审美趣味;或则描写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两个人物的心灵交流,表达时间空间化的过程;或则抓住视觉、听觉突然间的感受,反映人物刹那间的心理变化;或则把握一个节日或节日般的喜庆日子,倾诉对美好未来的期待;……凡此种种,都有一个基本上稳定的句式,都表现出强烈的时间意识,都造成出神入化的艺术效果.这几种句式,迄今未见有人拈出,因此,本文打算作些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7.
对《故乡》一些语句的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故乡》有些语句,或则语意曲折,或则语意含蓄,或则语意深邃,学生难于理解。目前,各种参考资料对这些语句的诠释,又不一致。因此,这些语句成了教师备课中的难点。我谈谈个人的理解,以求正于大家。一、关于“我的故乡好多了”“我”一回到“故乡”,见到了一番萧索破败的景象。便感叹道:“啊!这不是我二十  相似文献   

18.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建筑材料。缺乏词汇,自然无法准确地表达思想,写出流畅的文章。目前放多青年同学作文,或则语言贫乏,或则乱用词语(头),这都是由于掌握词汇太少或是没有正确理解和掌握某些词汇所致。正因为这样,我们语言教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建筑材料。缺乏词汇,自然无法准确地表达思想,写出流畅的文章。目前放多青年同学作文,或则语言贫乏,或则乱用词语(头),这都是由于掌握词汇太少或是没有正确理解和掌握某些词汇所致。正因为这样,我们语言教  相似文献   

19.
消费历史:电视历史剧的文化陷阱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纵观近年来以古代和近代历史为题材的国产电视剧,大多将历史当作一种消费品,使历史剧变成现代社会中一种被商品化了的文化消费。这种“消费历史”观为电视历史观埋设了“欲望化”、“非历史化”、“低俗化”等文化陷阱,导致近年来国产电视历史剧人文精神的陨落、现代意识的颠覆和审美内涵的消解。它们或则采用“借尸还魂”的伎俩,不遗余力地宣扬皇权思想和奴才意识,表现出复古倒退的倾向;或则用所谓‘现代意识”解析和颠覆历史,借“历史正剧”之名,行非历史化、反历史化之实。这应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  相似文献   

20.
1919年5月,在祖国大地上爆发了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五四运动。两年后的1921年10月,台湾岛内也爆发了一次波澜壮阔、影响深远的文化启蒙运动。这两大运动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前者对于后者产生过什么样的影响?迄今为止的有关著述,或则根本不提,或则略为一提而没有进一步加以论述,或则竟然从留日学生的活动谈起,好象后者曾受过日本近代思想的影响似的。究竟如何,似有认真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