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考试周刊》2020,(8):163-164
艺术是美育实施过程中的重要途径,而艺术本身的情感熏陶作用更是其重要教育价值的集中体现。借助与幼儿成长密切相关的艺术文化元素进行美育引导,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更是与幼儿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密切相关。闽南文化传播背景下的幼儿园美育实践,需要抓住闽南文化的艺术特质,并且深入挖掘与幼儿息息相关的美学要素,创设欣赏、实践等多种方式,让幼儿能够感受美、发现美。  相似文献   

2.
文艺评论是一种主客体在文化艺术方面进行交流的实践活动。它通过对文艺现象的评与论,最直接地外化了评论家的思想艺术观点以及才能、知识、品性等多方面素质。众所周知,每一项具体的文艺评论活动都是途经评论家而完成的,因而评论家的素质对于文艺评论的成败得失势必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拟就评论家的素质之一——智能结构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3.
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美学家之一,朱光潜的美学思想体现了丰富的教育意涵。其"人生的艺术化"理论以及文艺道德美学思想,对当代高校的美育教学具有深刻启示。一是以中国古典诗歌为依托,重视情意的启发和美感能力的熏陶,培养大学生的高级趣味;二是以艺术教育为核心,经由文艺增加对于人情、物理的深入认识,促进大学生生理与心理的健康成长;三是以跃升精神境界为目标,重视内在深层精神的陶冶,直抵追求真善美统一的境界,树立大学生以审美或艺术精神为价值取向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4.
我国高校美育的基本属性应该是人文教育。其中,高校公共美育课程可以被定位为基于审美经验的人文通识教育课程,是高校人文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征就是“基于审美经验”。专业艺术教育中的美育则是基于艺术经验的人文教育,当前亟须加强人文教育,与艺术技能教学一起,形成方法论和价值观教学的两翼。而艺术师范教育(美育教师教育)本身就具有人文教育属性,旨在培养热爱教育、了解美育、掌握艺术技能、具有人文情怀、懂得教育教学的美育教师。  相似文献   

5.
七十年来文艺心理学与美育心理学创建与发展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艺心理学是研究文学艺术的创作过程、欣赏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在中国仅有70年的历史;美育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自确立名词概念,迄今也只有20多年的历史,但美育心理学思想是源远流长的。美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是探讨如何以音乐、美术、文学的艺术美为主要教育手段,感染人,发展人的美感、鉴赏美、创造美与识别美与丑的能力,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和文明习惯,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美育必须以文学艺术为主要手段,文学也必须通过美育体现其功能及社会价值。文艺美育心理学正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把文艺与美育融合起来,发挥寓教于乐、寓教于美,以美育人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6.
在社交媒体时代,网民养成了一边欣赏网络文艺一边集体评论的习惯,文艺消费总是在热烈的讨论中进行。中国传统文论的“诗可以群”可有效阐发当下网民文艺评论的多方面特征,比如文艺评论的交往功能、趣缘化、分众化现象及其集体创作属性。通过“诗”(文艺)实现“群”(交往)的作用,这构成了中国的固有传统。针对性地改变文艺观念,从审美性走向交往性,将交往媒介视为文艺活动的要素,构建公共性文艺交往平台,以实现社交媒体时代文艺评论中国传统的重建。  相似文献   

7.
黄济先生是我国新时期美育研究的重要奠基人.其美育研究因时而起、与时俱进,对我国新时代美育理论建设与美育实践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社会主义教育目的,他提出以美育人、全面发展的美育目的观;深入揭示美育与其他各育的关系,形成独立与融合相统一的辩证的美育地位观;系统梳理和阐释中国传统美学与美育思想,提出纳美学理论入美育的重要主张;深刻审视美学与美育的内在关联,探析美育的内容与原则等美育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评价戏剧美育课程的关键问题,通过深入解读《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戏剧美育与核心素养培养目标高度契合,剖析戏剧美育的特点与优势,强调其对学生多元体验和全面素养的积极影响,详细探讨戏剧美育在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等方面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旨在为戏剧美育的理论与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美育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在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塑造优良人格的重要方式。特别是艺术类院校,应用其独特的美育方式来丰富思政课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让学生在美育实践中内化理论知识、提升美育素养,这是一种新的德育理念,对思政教育有着独特长远的意义。以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为例,从美育作为一种教学理论的基本内涵、美育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价值及其实践路径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增强思政课教学成效。  相似文献   

10.
<正>2019"向未来"全球儿童与青少年美育发展峰会近日在北京举行。此次峰会由斯玛特教育集团发起,由北京靳尚谊艺术基金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社会美育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东方艺术研究所等联合主办。来自国内外的美育领域专家学者,就美育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国内外美育标准评价体系、美育对社会文化历史的影响等进行深入讨论,搭建美育和艺术教育的理念、方法和实践案例交流平台。专家认为,当前全球美育工作尚停留在理论和实践探索阶段,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  相似文献   

11.
这里是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艺批评话语的概述:20世纪90年代艺批评虽然“众声喧哗”,但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呈现出多元话语的艺批评形态;“主导多元、综合创新”,“回归古典”,“多元审美意识形态批评”,将成为新世纪艺批评的主导形态话语形式。  相似文献   

12.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唐诗语言学批评立足于语言形式的分析,追寻其中深隐的情感意蕴与审美价值。而语言形式包括韵律、用字、造句、意脉、意象等各个方面,这正是语言学批评分析唐诗的主要途径。本文以杜甫七律《登高》为例,展示了语言学批评的基本思路,并由此探讨了语言学批评在唐诗研究中的基本原则,以及语言学批评与传统诗歌批评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3.
对Labov的"确认规则"进行了修正,并采用这种修正后的"确认规则",从语言学中话语分析的角度,给予了确认性问句的信息索取功能一个新的解释,力图实现解释的充分性。  相似文献   

14.
当代文学批评:回眸与进路一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以来的当代文学批评, 经历了80 年代的后政向批评( 包括反思批评、审美批评、新启蒙批评等) , 90 年代的&#1048578; 饭碗 批评( 包括学科批评、市场或媒体批评等) , 世纪之交的文化批评( 主要呈现为大众审美的消费文化批评, 且仍在与文学自律的努力处于论争中) 。这一简略回眸显现出知识分子批评在这一过程中的显隐曲线和某种被遮蔽状态! ! ! 80 年代走向活跃, 90 年代基本边缘, 而世纪之交则不在人们关于当代文化批评讨论的视界中。然而事实上, 国际性的当代文化批评思潮提供了一种非常的可能, 知识分子批评, 或曰作为知识分子批评的文化批评乃是当代文学批评的十分重要的进路之一。  相似文献   

15.
考察马克思的成长环境、教育经历和思想发展历程,我们会看到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各个阶段始终贯穿着浪漫主义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马克思古希腊艺术批评文本中就是存在着唯物史观和浪漫主义两种批评视野的交织,这两种视野构成我们理解马克思希腊艺术批评文本的双重维度。正视马克思希腊艺术批评文本视野的双重维度,特别是浪漫主义维度的重要作用,对于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范式的内在本质特征,拓展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多维文化内涵,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体系的时代创新具有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世纪之交的文学研究更加强调理论建构的批评化,这突出表现为对文本的细读性开掘。同时,文学研究的文化转型,也预示着文艺学的多元转进。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龚举善教授的专著《文坛边上的搜索》适时出版,对转型期的文艺现象与文学文本、文艺政策与文艺理论、生命哲学与文化想象、影视艺术与美育路径等问题进行了大跨度探讨。该著以其浓厚的文化研究情结、可贵的文学批评精神积极地为当下批评理论与文学研究的文化转型催生、护航。  相似文献   

17.
文章讨论了巴赫金文论中的“艺术中的技术”概念。从巴赫金文论整体的角度出发,论文首先对其文论的“三个层面”和“两种倾向”进行了分析,从而给“艺术中的技术”概念在巴赫金文论中的地位进行了定位;着重分析了“艺术中的技术”概念是如何提出并如何发展成“超语言学”理论和“超技术(语言)”批评的。  相似文献   

18.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审美性是其本质属性,因此审美分析是文学批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西方语言学批评恰恰忽视了这一点,把文学批评引向了纯语言学分析的极端。中国语言学批评则弥补其不足,将语言分析与审美分析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进入21世纪后,语料库文体学的研究范围扩展到翻译和文学批评领域。本文主要对迄今为止的语料库文体学在文学批评中的应用进行梳理.从而说明语料库文体学是如何运用各种语料库工具来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并且更深刻的揭示和解释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学价值。本文强调语料库的功能和优势,即对纷繁复杂的语料进行提取和分析,捕捉人的直觉有可能忽略的种种细节,构建人的直觉有可能达不到的审美效果。语料库文体学可以为文学批评、翻译研究等领域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同时也为相关领域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20.
8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的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年代以来,随着党对文艺政策的重新调整,文学创作实现了“人”的复归。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西方文化重新传入中国,文学批评亦不例外。当时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使中国文艺批评急于追赶“现代性”,一时呈现出众语喧哗的局面,从而使80年代文学批评具有了特殊的重大意义,然而,浮躁是这一时期文学批评的共同特征。进入90年代之后,文学批评成为个人话语言说的舞台,这表明了文学批评开始走向成熟。同时,这一时期的文艺暗伏着一股文化生态失衡的潜流。这一问题必须引起人们的警惕,从现实意义上来说,它是我们迈入21世纪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