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常灵 《新闻三昧》2006,(10):46-46
新闻小故事是报纸、新闻刊物对新闻故事报道的一种文体,它是新闻与小故事相融,寓新闻于小故事之中的一种报道形式。它具备几个特点:一是要短小精悍,不超过八百字为宜。二是要有故事情节。三是新闻性强。那么,如何将新闻小故事写得精采,写得夺人眼睛?我认为:写好新闻小故事,要巧使“三招”:一是要以故事情节取胜;二是要以新闻时效性取第一辆军车戛然停在她面前,从驾驶室里跳下一位瘦瘦高高的中尉,一把搂过她怀中的孩子,狠狠地亲了两下。他看着妻子抚慰地说:“对不住了,现在抗洪任务紧急。”妻子想说什么,但没有开口,两滴泪珠从面颊上滚了下来…  相似文献   

2.
“给新闻干事设个座”在该部党委会议室,有一把沙发椅,被同志们称为新闻干事的“铁交椅”。说起来,这里面还有段小故事哩。有一次,党委召集营以上领导在会议室开会,请新闻干事殷正勤列席。当新闻干事带着采访本进来时,已经没有空位了,只好折身回办公室抄了一把木椅带进去。这时,部队长陈为如开了腔:“除研究干部问题的会议外,其他会议都需要新闻干事列席,所以应该再给新闻干事设把椅子。”陈部队长一句话,便有了这个同会议室内其他沙发椅一模一样的新闻干事“专座”。“等一等报道员”今年年初,该部组织工作组下连蹲点、这天,…  相似文献   

3.
26年前,他,当新兵时见了那篇300余字的“豆腐块”,从此便与新闻结下了不解之缘。26年来,他从战士、新闻干事到政治部主任,虽然岗位几经变换,但初衷不改,笔耕不辍。至今,已累计发表50多万字的各类作品就是他从事写作的一个段落的总结。从新兵连的几篇小稿的发表,他成了领导眼中的“人才”谈起新闻写作的经历,徐主任抿嘴笑了:其实我从小就喜爱文学,中学时的作文,常被老师当作范文来读。上高一时,在老师的鼓励下,我试着给报社写稿,没想到《新华日报》一个月内连着刊了我的一首诗歌和一篇小故事。当新兵时,一天连长、指导员从…  相似文献   

4.
我退休十三年来,一手拿笔、一手端相机奔波不停步。边干边学,越干越巧。截止到今年5月31H,已有2784篇文字稿和困X,先后被18o多家新闻媒体刊用。最初我搞宣传报道只是“爬格子”、一条腿走路。我观察到当今图片报道很占优势,于是购买了相机、建起了暗室,开始学习新闻摄影。我拍新闻片,后来又发展到拍艺术片。花鸟鱼虫、桃梨瓜果、人物造型、建筑奇景、社会文明等都进入了我拍摄的领域。我坚持在于中学,不会就学,不懂就问。我拿出当年学技术、战术的劲头深钻细研,写作技能和摄影水平不断提高。街道上是个丰富多彩的小“世界”,计…  相似文献   

5.
成都商报创立三年多采,编采人员对什么是新闻、怎样抓新闻、新闻报道如何才能做到让领导放心,让群众满意,经过了一番艰难的探索,确立了我们的认识。记得办报之初,由于大多数人员几乎从未从事过新闻工作,只是凭着对报纸的新鲜感和对新闻的满腔热情,只抓住一些社会热点进行铺排式的炒作。一般是先由编辑闭门造车搞所谓的“策划”,然后让记者按图索驶进行采访。回来后再由编辑加工,为之取一个响亮的标题便推将出去。这种“新闻”枯燥乏味,广大市民更是不属于此。我们又走进了一条死胡同,这种情况大约延续到1995年的9月。1995年9月,…  相似文献   

6.
在整个对外宣传报道中,对外摄影专题报道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从这一认识出发,我们必须把对外摄影专题报道放到应有的位置。突破“难点”路子宽广 我从事对外摄影报道十多年,过去有两个“难点”总是困惑着我,难以突破:一是报道面窄,二是可读(视)性差。究其原因,主要是业务思想上还有一些老框框、老套套设有彻底破除,一些在特殊条件下形成的旧观念、旧意识、旧模式还束缚着头脑。因此,在处理政治新闻和社会新闻的关系上,常常忽视社会新闻,即所谓的“小新闻”、“软新闻”,在处理政治上的严肃性与画面上的生动性的关系上,常常忽视生动性,甚至…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在阅读全国一些报纸中,看到出现了一个醒目耀眼、富有魅力、为报纸增辉的新闻新品种——“新闻故事”。什么叫“新闻故事”呢?我认为,就是新近发生的新鲜事件的新鲜过程和感人情节。“新闻故事”,不同于一般其它的小通讯、小故事。它首先突出了时间和内容上的新近、新意。具有四强(新闻性强、新意感强、针对性强、故事性强),两广(社会面广、内容范围广),两短(情节过程短、文字篇幅短)的特点,是介于通讯和消息之间的一种小型的“边缘体裁”。也就是说,“新闻故事”就是具有新闻性和带有新闻形式的成份而写出来的故事。它依靠时间新近的独特,给读者欣赏上以引人的兴趣;它  相似文献   

8.
“制造点新闻玩玩”孙建清眼下“玩”字走俏,如玩电影、玩电视、玩文学、玩股票,等等。在新闻领域里,有没有玩新闻的?我的一位朋友在某企业当个小头头,此人颇有新闻嗅觉,善于抓住一点小故事、小镜头,且绝对“新鲜”,有些“意思”,然后邀上三五个记者小聚,或自己...  相似文献   

9.
我有一友,在党委领导机关“爬格子”(做秘书工作),业余时间,他爱将从电话中收集的情况、下面寄来的典型材料略施小技,加工成“新闻”,署上自己的大名,寄给报刊、电台,弄点“外快”,名利双收,倒也安然自得。我则不以为然。接“二传手”抛来的“新闻”,再将此抛给新闻单位,只怕不会一路顺风,总有“搁浅”、“触礁”之时。果不出所料,此友常在河边走,难免湿了鞋,到底闯了“红灯”。我主张,切莫轻信“二传手”传来的“新闻”,因为我不止一次上过那些“二传手”们的当。仅举一  相似文献   

10.
“领导上班开会,群众下班看会。”对这句话,我初听不解其意。后细细琢磨,才明白这是群众对领导机关开会过多、新闻机关报道会议过多的一种辛辣的批评。事也凑巧,年前,碰到一位给领导同志当秘书的朋友,寒暄时,我问道:“近来忙吗?”答曰:“忙啊,每天少不了要给首长写一、两篇讲话稿。”朋友反问:“你如何?”我说:“彼此彼此,你忙着写  相似文献   

11.
我的心里话     
2000年底,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这个海军某猎潜艇枪水长了解到,解放军报新闻函授中心恢复招生,出于兴趣和“充充电”的目的,我就给军报新闻函授中心邮去了自制的报名表、照片和学费。很快,函授中心就寄来了好几本有关新闻写作的书籍,还有两期《军事记者》和学员实习采访证,工作之余我就翻一翻这些学习材料,感觉不错。2001年3月份,出于好奇和为了完成函授中心布置的作业,我就给函授中心写了篇幽默小故事——《洗脸水变成稀饭》(第一次给报社写东西)。没想到,函授中心的一位老师很快就给我批改了作业,并对我提出了要求和寄予了希…  相似文献   

12.
《军事记者》2006,(5):72-72
有个函授学员给我们写信倾诉心曲:“我初学新闻采写时胆量十足,信心百倍,可当经历了几番挫折和失败之后,胆子变得越来越小了,这是为什么?是好事还是坏事?”对于这种“越写胆子越小”的现象,由于学员具体情况的千差万别,我们不便对它的实质和背后掩藏的东西贸然下一个笼统的结论,但根据多数学员的采写实际和心理反应,我们不妨对这种现象谈谈我们的看法,供学员们作为自我调整采写心理的参考。首先应当看到,“越写胆子越小”或许是一种成熟和进步的表现。初学写作时,许多人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这种“勇敢”,既可能是一种难得的优点…  相似文献   

13.
先说一个真实的小故事:某县,一专职新闻干事写了篇针对本县弊端的批评报道,见诸报端,不想竟引起县委书记勃然大怒:“胡闹!我们拿钱养着你们这些新闻干事,难道是让你们戳屁股的吗?”言者,“理直”气壮,闻者哭笑不得。然而甭管是哭是笑,我倒觉得这位县委书记的“道理”是从另一角度(且不说“从反面”  相似文献   

14.
驻渤海前哨某海防团领导关心、支持新闻报道工作,使该团连续5年被上级评为“新闻报道工作先进单位”。该团报道组有两名战士考入军校,一名战士破格提升为新闻干事。为什么曾是新闻报道落后单位的该海防团能一跃成为先进呢﹖请看下面三个小故事。一部照相机的由来。团报道组业余报道员小刘酷爱新闻摄影,但仅有的一部照相机已是“超期服役”,经常出毛病,失去了不少抓拍新闻的好机会。一次,济南军区在该团召开“海防部队‘菜篮子’工程现场观摩会”会议结束时,军区首长要和团领导合影留念。可这时相机的“老毛病”又犯了,小刘急得又…  相似文献   

15.
如今我已过“而立”之年,可不半生了,但我搞新闻报道的劲头仍不减。难忘半生新闻事,在我当报道员的第6年冬天,部队把“光荣退伍”的干粮赐予了我。那天,我哭了:倒真要同我“三更灯火五更鸡”、“踏破铁鞋”学成的采写本事连同我可爱的部队“拜拜”,心里真难过。就在这时,一家地方报社领导要我去当编辑,说像我这样“全面的人”难找。县里用小车接我去当新闻干事,说是去振兴他们县的新闻工作。我如坠云雾:果真“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我这“马”迟迟不敢登“伯乐”的车。真是无巧不成书,总队竟派了位报道员出身的领导到支队领导搞退伍工作。我  相似文献   

16.
理越辩越明     
5月10日,数家新闻网站转载了一组发生在厦门的新闻照片。这组照片记录了一位骑车人在暴风雨中碰到路上的水坑而摔倒的全过程。新闻事件尽管不大,但网上的评论却非常之多,网民争论的焦点,在于记者传达新闻的责任和社会公德心之间应如何平衡。5月11日,《北京青年报》报道了这次争论。对于这类事件的讨论,在新闻学界是个老话题了。笔者在此不想讨论这个问题,而是与此有关的“媒介批评”问题。“媒介批评”的定义很多,而总体意思差不多,比如,媒介批评就是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批评,是对媒介产品以及媒介自身作用的理性思考。媒介批评是分析媒介现象,…  相似文献   

17.
有前辈说,新闻是脚板“写”出来的。意思是说,要多跑,多到事实发生的现场去。在这个前提下,我认为,新闻更是用眼睛“写”出来的。用眼睛“写”新闻,不是一览无余地看到什么报什么。而是要把你在现场的亲眼所见,有机地组合成一个个画面展示给读者,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的现场新闻才是灵动的、充满生气的。在人民日报社领导、总编室和记者部的支持下,三峡工程135米蓄水给了我一个尝试用眼睛“写”新闻的机会。6月1日起,在二版《来自三峡的报道》专栏连续刊用的12篇现场特写或通讯,是一次用眼睛“写”新闻的实践。1.用眼睛“写”新闻,精…  相似文献   

18.
我是一名基层通讯员,在乡镇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已经10多年了。历届领导重视宣传工作,关心支持《新闻爱好者》的征订与发行,给我们通讯员每年都订阅了《新闻爱好者》。我从第一次阅读《新闻爱好者》开始就喜欢上她了,和她结下了不解之缘,是她改变了我的命运,也是她使我走上成功之路,使我由一名农民通讯员转正为乡政府的一名国家干部。在这里,我代表广大基层通讯员由衷地道一声:谢谢你,《新闻爱好者》。《新闻爱好者》知识性强,内容丰富多彩,每个栏目都适合通讯员的口味,真可谓“知识库”。她给新闻工作者开阔了视野,开阔了心胸,增长了知识,工作…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委书记李福顺在最近召开的全市新闻工作会议上,批评了一些单位大小会议都要上报纸,一些领导干部在电视中露面过多的现象,要求报纸不当“会议公报”,领导不当“电视明星”。李福顺说:“报纸上总报会议,领导总上电视,一是拉开了干部与群众的距离,二是宣传效果不好,老百姓不爱看。”他说:“这种情况只靠新闻单位是很难顶住的。所以我今天给  相似文献   

20.
刘佳峰 《军事记者》2005,(12):54-54
“同志们,讲课之前,我想讲一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余书福,几年前还是我们部队的一名战士报道员,现在已是海南特区报的一名编辑。如果当初不从事新闻报道,他今天能成为报社的编辑吗?”这是南海舰队航空兵某师一次举办新闻骨干培圳班时,一位大校给培训人员讲课时的开场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