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南文化的特性是在与北方文化(其典型的代表是中原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的比较中显现出来的,北方文化是以实用理性为主体的文化形态,强调道德与伦理的价值取向,而按照刘士林先生的观点,江南文化是一种诗性文化,在价值追求上江南文化守持一种审美维度,而较少以伦理维度来评价人生。从东晋开始,江南区域范围内就有尚武到尚文的转变。另外,尚文及以商为重的观念,与北方以农为重的观念相比,也可看出江南文化的特性。如作为江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浙江地区,七山二水一分田,这种自然地理环境促使古代越国人讲求外向型的开拓,创制并遵守契约制,自古就有以商为主要支柱的传统。在现代社会,农桑文化的诗意本性就与契约制的现代商业精神结合起来。在长江三角洲农桑文化向现代城市文化转型的过程中,江南文化(其核心是吴越文化中的诗性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到底能不能在实利观念之上的城市建构中起作用?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她在其中到底起着什么作用?这些正是建构长三角城市文化过程中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公共艺术是将文化与城市建筑设施融为一体的具有现代特色的设计形态。公共艺术是当代城市人文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共艺术作品中注入地域文化内涵能更好地传承城市历史和弘扬民族精神。江南文化由于其特有的历史渊源及美学气质,使以南京为代表的江南地域的公共艺术在设计思维和情感的表达上有了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江南高士是中国古代一个独特的社会阶层,他们寓居于江南柔美的山水之中,坚守着自己纯然明净的道德理想,品性高洁、远离世事却又与世俗社会保持着恰当的距离,扶危救困、关怀世人。江南高士的生存状态正是江南诗性精神最突出的体现,而其所追求的理想也在江南诗性文化中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4.
江南城市社会是中国古典审美文化的基础与背景,本组笔谈以“细读”的方式揭示了江南城市生活中特有的审美文化理论、结构与功能。刘士林认为,江南诗性文化是中国人文精神的最高代表。在这个严重物化、欲望化的消费时代中,如何守护与开掘这一沉潜的诗性人文资源,如何依据它提供的原理创造出一种诗化新文明,就是我们研究江南传统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根本目的。朱逸宁认为,南唐文人在江南都市文艺精神的传承中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冯延巳有着不同于北方文人伦理精神的一种气质;李和李煜更为明显地体现出江南的诗性审美精神。曹茶香认为,以汴京为代表的都城民俗和以苏州、杭州为代表的江南城市的商埠风俗:汴京———兼容、平民化,苏杭———奢华、诗意化,在柳词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伍波认为,李渔《十二楼》以“凡尘味十足”的文人眼光看待明末清初的江南社会,反映了重道义、趋私利、逐情欲的多元并存的江南市井文化精神。丁瑶认为:富春江畔所形成的这两种不同经济形态和社会生活,折射出的是人们的不同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是典型的中国乡土生活与城市消费对立。在小康社会的建设中,如何提高当代人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一个现实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讲,古典江南城市生活理念及其审美实践方式,是一笔极为珍贵的传统人文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5.
江南城市社会是中国古典审美文化的基础与背景,本组笔谈以“细读”的方武揭示了江南城市生活中特有的审美文化理论、结构与功能。刘士林认为,江南诗性文化是中国人文精神的最高代表。在这个严重物化、欲望化的消费时代中,如何守护与开掘这一沉潜的诗性人文资源,如何依据它提供的原理创造出一种诗化新文明,就是我们研究江南传统文化与生活方武的根本目的。朱逸宁认为,南唐文人在江南都市文艺精神的传承中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冯廷巳有着不同于北方文人伦理精神的一种气质;李碌和李煜更为明显地体现出江南的诗性审美精神。曹茶香认为,以汴京为代表的都城民俗和以苏州、杭州为代表的江南城市的商埠风俗:汴京——兼容、平民化,苏杭——奢华、诗意化,在柳词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伍波认为,李渔《十二楼》以“凡尘味十足”的文人眼光看待明末清初的江南社会,反映了重道义、趋私利、逐情欲的多元并存的江南市井文化精神。丁瑶认为:富春江畔所形成的这两种不同经济形态和社会生活,折射出的是人们的不同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是典型的中国乡土生活与城市消费对立。在小康社会的建设中,如何提高当代人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一个现实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讲,古典江南城市生活理念及其审美实践方式,是一笔极为珍贵的传统人文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6.
江南城市社会是中国古典审美文化的基础与背景,本组笔谈以"细读"的方式揭示了江南城市生活中特有的审美文化理论、结构与功能。刘士林认为,江南诗性文化是中国人文精神的最高代表。在这个严重物化、欲望化的消费时代中,如何守护与开掘这一沉潜的诗性人文资源,如何依据它提供的原理创造出一种诗化新文明,就是我们研究江南传统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根本目的。朱逸宁认为,南唐文人在江南都市文艺精神的传承中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冯延巳有着不同于北方文人伦理精神的一种气质;李和李煜更为明显地体现出江南的诗性审美精神。曹茶香认为,以汴京为代表的都城民俗和以苏州、杭州为代表的江南城市的商埠风俗:汴京---兼容、平民化,苏杭---奢华、诗意化,在柳词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伍波认为,李渔《十二楼》以"凡尘味十足"的文人眼光看待明末清初的江南社会,反映了重道义、趋私利、逐情欲的多元并存的江南市井文化精神。丁瑶认为:富春江畔所形成的这两种不同经济形态和社会生活,折射出的是人们的不同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是典型的中国乡土生活与城市消费对立。在小康社会的建设中,如何提高当代人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一个现实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讲,古典江南城市生活理念及其审美实践方式,是一笔极为珍贵的传统人文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7.
以张岱《陶庵梦忆》为代表的晚明小品,饱含独特的真诚与性灵,在内容上大量记叙江南城市生活中的普通人、平常事,从各个层面涵摄了江南城市审美文化的精神内涵,即市民文化的雅俗共赏,节日习俗的娱乐狂欢,城市消费的审美性和符号性。其所展现的晚明丰富多彩的时代精神和蓬勃热烈的人文气息,实现了个体内在欲望的满足和精神的独立自由宣泄,体现了一种诗性的生活智慧。  相似文献   

8.
江南,是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地理概念,"唯美,追求生命、艺术和自然",在某种程度上是人们心中"诗歌和艺术的蓬莱胜景"。与此相呼应的,江南文化中更多地展现出浪漫、典雅的诗性特质。本文追寻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生平足迹,力求发现他与江南文化之间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联系,解析江南文化对其戏曲创作生涯的巨大成就所起到的不可估量作用。  相似文献   

9.
江南文人群体是诗性文化的重要传承者。其成熟过程,曾经历了两个重要的转型阶段:其一是魏晋六朝时期,代表人物是士人群体,他们的出现使得城市文化精神有了一个重要的载体,而政治伦理束缚也有了被挣脱的可能,江南文化整体得以摆脱单一原始的状态;其二是晚唐至五代的词人群体,他们使江南城市文化的诗性气质变成了一种持久稳定的精神脉络。这两个阶段不仅奠定了今后江南城市文化发展的主体,也形成了江南诗性文人精神的源流。  相似文献   

10.
一个地方的命名总是有理据的,要么反映了该地的自然地貌特征,要么反映了该地的人文历史文化。山水园林构成了重庆独特的自然风貌;而重庆悠久的历史积淀,又赋予了重庆深厚的文化内涵;特殊的人文和自然环境,形成了重庆具有鲜明个性的地域文化。这些特点在重庆城市的命名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相似文献   

11.
上海现代都市文化新形态的发育、建设与成长,与上海城市特殊的城市早期经验以及在综合各种因素基础上形成的深层文化结构有更直接与密切的关系。与有2000多年以上城建史的杭州、苏州等江南大都市主要是通过自己的原创与创新而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传统相比,上海主要是通过学习、模仿与交流来弥补自身在文化上的先天不足与缺陷的。西方实用主义、北方实践理性与江南诗性文化,在它们日后的相互对立与相互融合中,为上海现代都市文化的复制、生产与传播提供了一个跨越式发展的深层结构。  相似文献   

12.
现代艺术的发展经由初期阶段后,转向了更深层次的思索——追寻创造出一种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新的设计形态。而江南文化由于其特有的美学、诗性气质,使现代艺术设计在设计思维和深层情感的表达上有了“根”的依据,从而在现代设计艺术中得到了较多的关注。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地域文化的一支——江南文化形成的历史渊源及其特质的分析,再结合具体案例阐述江南文化在现代设计艺术中的渗透,进一步论证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对江南文化的演绎与重构,希冀对江南文化与现代设计艺术的互动进行深刻的文化解读。  相似文献   

13.
黄配配 《考试周刊》2014,(56):33-34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审美文化建设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文章以连云港为例,具体分析连云港城市审美文化建设中对于人文历史文化的继承,从人文历史文化建设角度分析城市审美文化建设中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在城市审美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只有注重继承城市的人文历史文化,才能弘扬城市多元文化精神,塑造良好的城市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14.
滦河文化作为区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积累、沉淀起来的,它的基本内涵、精神内核、表现形态等,都反映着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人民群众的生存条件、生存环境、生存方式、生存欲望、生存能力等主观和客观方面的状况和要求。滦河文化在历史文化基础上不断发展,拥有与时俱进的品性,形成了开放兼容的基本特征。研究滦河文化的意义,在于探究滦河流域人民的精神世界,改善和提高他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5.
古城太原在漫长的历史文化熏陶中形成了独特的水文化内容。工业文明的发展进步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使城市水系不断萎缩,相伴随的水文化持续衰落。通过研究和追溯太原城市水文化的历史发展、构成方式和历史分布,发现水文化衰败的原因存在自然和人文两大影响因素。为了促进太原水文化再生,传承发扬古城传统历史文化,太原市应该以水为核心进行城市规划,并对河道水质和水源问题加强管理和改进。  相似文献   

16.
刘士林认为,北方话语哺育了中国民族的道德实践能力,而从江南话语中则开辟出这个以实用著称于世的古老民族的审美精神一脉。江南话语是中国诗性话语体系的一个专门执行审美功能的元叙事。要使江南按照它的本来面目在当代世界中澄明出来,一种关于江南话语的语言本体论意识是惟一的桥梁。徐雁平认为,以学术和文学为特色的江南世家图景的绘制工作,才刚刚开始,它的展开与深入,必须建立在对清人诗文集和家谱族谱等文献的梳理排比基础之上。只有在注意到每个诗学世家的不同性(如海宁查氏、德清俞氏)的同时,又能以多视角观照问题,才能绘制出细节丰富的江南世家图景。朱逸宁认为,在江南文化的发展史上,晚唐五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阶段,因为正是在这一时期,江南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文化现象和人物,江南的精神气质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并从此开始取代北方成为中国诗性文化的象征。耿波认为,在明清时代的江南城市文化语境中,士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变成了互利互惠的组织化。士人之间互通声气,互相援系,为了能在城市文化生产的逻辑中生存而结成了一个“共同体”。江南士人在城市文化语境中所产生的那种在张扬个体和“士志于道”的事业之间寻求调和的深微刻苦精神心态是城市文化中最富诗意的因素。江南士人的情性状态是热力的,但同时又是深微的。它不同于西方文艺复兴的浪漫主义,而是呈现出一种情感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17.
刘士林认为,对以务实著称的中国民族来说,由于持续的文化压抑因而它的审美机能是严重匮乏的。在充满苦难、又在苦难中产生出巨大生命热情的江南轴心期,才使得中国民族的审美意识从沉重的政治伦理异化中解脱出来。以礼乐政治为中心的“北国诗性文化”,只能看作是一个自身特征尚不明晰的“初级阶段”或“早期状态”。朱逸宁认为,自8世纪起,中国的文化中心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以江南文化为代表的诗性精神获得了说话的机会,并由此成为中国民族二元精神中的一极。其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晚唐和五代时期的文艺活动。李正爱认为,由于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以及不同主体所采取的生活态度不同,江南民族和北方民族产生了本质的不同。北方黄河文明选择了政治一伦理为其生活理念模式,建立在鱼稻文化基础之上的江南则选择了审美一诗性作为它的生活理念模式。这种有着江南特色的思维习惯和生活习惯,形成了具有独特江南文化气息的一种审美一诗性文化。刘铁军认为,在远离政治中心、疏离国家权力中心的乡村宗族组织中,乡绅成为中国乡村的知识占有者与权威阶层。他们既有公众话语遵循道德伦理的一面,又有私人话语追求精神自由审美的一面。这种有道德伦理与精神自由追求的乡绅话语直接表现在他们的治家文化中。  相似文献   

18.
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主要特征,也是城市魅力的不竭源泉。城市文化的形成,与其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环境息息相关,又反过来影响城市的发展方向和路径。建设青岛特色的城市文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发挥自然地理优势,建设独具海洋特色的文化;二、正视历史,传承传统文化精神;三、着眼当下,打造人文环境;四、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加大文化设施建设力度。  相似文献   

19.
“海洋文化城市”是一种崭新的城市文明形态,既不同于一般的海滨城市,又与恶性损耗海洋文化资源、刺激经济增长的“海洋经济型城市”有着本质区别。目前,长三角沿海城市的形象定位。与“海洋文化城市”存在着严重的错位。廓清“海洋文化城市”的理论内涵,不仅可以丰富长三角沿海城市发展思路,还能够为沿海城市发展提供科学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0.
新石器时代的女性文化带有很强的审美特征,是人类共有的原始诗性文化的一个基本形态或阶段.以细腻、柔和.优美、注重生活细节与质量著称的江南生活方式,与新石器时代的女性文化模式应该有很深的历史溯源,而与形成于旧石器时代、在城市起源过程中逐渐复活和壮大,并在此后的文明时代一直作为主流与中心的男性文化有霄壤之别.新石器时代的江南已微微流露出诗性生活的曙光,其本质特征在于生活、劳作不仅是为了直接的物质生活资料的满足,同时也开始有了感性享受与心灵愉悦的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