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小鸽 《科教文汇》2009,(14):201-201
创新意识是一种求新、求异、求变的意识,不满足现状和已有成果的意识,这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原始动力,在创新活动中,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抓住创新机会,产生创新方法、启动创新思维。在生物学科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冲出“应试教育”和“减负”的怪圈找到了突破口,激发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探索,运用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2.
自1981年7月从湖南农学院毕业至今.杨远柱在“水稻育种”这个农业科学领域整整攻坚了30年。30个寒暑春秋,他始终坚守在杂交水稻育种研究一线,那一望无际的稻田,成为他魂牵梦萦、施展才能的“战场”。  相似文献   

3.
“超级杂交水稻”亩产缘何高达 110 0多公斤 ?为寻找确切答案 ,经过半年多的努力 ,由我国基因专家和水稻专家联合实施的“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基因组计划”目前进展迅速 ,科学家已发现一些与稻米品质、光合作用等超高因素相关的基因位点。于去年 5月启动的“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基因计划”,是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绘制成功后 ,我国科学家实施的“中国生物资源基因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破译“超级稻”遗传密码 ,旨在为提高水稻产量和改善品质、保持我国杂交水稻生产的国际领先地位打下永久性基础。为了这个共同目标 ,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的科学…  相似文献   

4.
以袁隆平院士为代表的农业科技工作者,通过艰苦卓著的努力,1973年实现了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此后,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根据杂交水稻的特点,采取相应的配套栽培措施,实现高产高效,使之尽快推广应用。 一、杂交水稻的高产栽培技术 杂交水稻的栽培生理不同于常规水稻。它具有营养生长旺盛、根系强大、对养分的吸收利用率高;叶蘖生长势强、易于形成繁茂的  相似文献   

5.
袁隆平院士是我国当代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他参加工作50多年以来,不畏艰辛、执着追求、大胆创新、勇攀高峰,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天津市水稻技术工程中心是2004年天津市科委批准由天津天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组建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研发中心。中心是科技部首批试点联盟“杂交水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牵头单位,长期致力于全国水稻产业的产、学、发、产业带动及行业协作等方面位居国内前列,发计[2011]685号)。研、贸相融合,在杂交粳稻关键和共性技术研2012年由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级研发中心(国科  相似文献   

7.
在长期的学习、教学和科研工作中,袁隆平院士形成了自己的思维特色:“求实创新 奋发进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紧密结合实际,直接服务生产 农业科学是应用科学。紧密结合实际,根据国家和人民群众的需要选择研究课题,把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放在首位。这是袁隆平院士科研活动的立足点和科学思维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20年来,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泰和县在农业生产方面逐步引进高新技术成果,开展杂交优势的利用,大力引进水稻、牛、猪、泰和乌鸡等主要农畜品种,推广“高产、优质、高效”杂交组合,使农业和农村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泰和县水稻自70年代后期逐步迈进杂交优势利用阶段,1995年又跨进由三系杂交水稻向两系杂交水稻发展的历程。近4年来,该县两系杂  相似文献   

9.
糜晨 《中国科技纵横》2010,(24):226-226
现代社会是科技的社会,是创新的社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开展“七巧科技”活动是科学活动课的一个很好素材,能让学生在“玩”中学习,“玩”中开动脑筋,“玩”中动手操作,通过讲规则,按图分解,专题设计,举一反三,观察创造,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竞争意识;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从而达到开发智力、提高智能培养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0.
杂交水稻科学研究属于农业基础研究工作,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可靠保障,基于目前杂交水稻科研质量管理的空白,分析了当前杂交水稻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依据杂交水稻科研的特点,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指导下,建立了杂交水稻科研质量管理体系框架,设计了杂交水稻科研质量管理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1.
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知识的能力。要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 ,就必须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 :即广博的知识面、精湛的专业知识、交叉的学科知识和先进的前沿知识。创新能力是创新人才素质的外在表现和综合反映。开阔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式、方法创造出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在进行创新活动过程中 ,创新思维对其起着指导、推动作用 ,可以说是创新活动的催化剂。强烈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新的意愿和愿望。它是…  相似文献   

12.
“超级杂交水稻”亩产缘何高达1100多公斤?为寻找确切答案,经过半年多的努力,由我国基因专家和水稻专家联合实施的“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基因组计划”目前进展迅速,科学家已发现一些与稻米品质、光合作用等超高因素相关的基因位点。 于去年5月启动的“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基因计划”,是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绘制成功后,我国科学家实施的“中国生物资源基因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破译“超级稻”遗传密码,旨在为提高水稻产量和改善品质、保持我国杂交水稻生产的国际领先地位打下永久性基础。为了这个共同目标,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走到了一起。 截至2000年底,研究工作已取得可喜的阶段性成果。科学家共测了近5亿个碱基对,找到了 352个与抗性基因相关的位点、2269个与蛋白受体激酶相关的位点、2263个与激素代谢相关的位点。值得一提的是,科学家还发现了与光合作用相关的基因位点,而光合作用与超高产密切相关。 科学家的目标是获得90%覆盖率的水稻基因组框架图,建立我国杂交水稻的基因表达图谱并鉴定其重要和特有的基因,建立我国水稻的遗传谱系和杂交水稻种子基因库。 科学家们希望用3年到5年时间实现从水稻基因组研究到分子育种甚至大田种植,闯出一条从基础研究到规模产业一体化的科技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领域存在两大主要问题.一是我国农业科技成果国际地位偏低、关键技术被外国公司控制.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领域已多年未见类似杂交水稻、黄淮海综合治理等的重大成果,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多流于对国外相关科研活动的低水平、重复式的跟踪模仿,鲜见重大突破.目前我国半数以上的生猪、蛋肉鸡、奶牛良种和绝大部分的高端蔬菜、花卉品种均需依赖进口.二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有效供给不足.  相似文献   

14.
活动来历"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始于2002年,是经过多方商议和支持,由中国科协《科学中国人》杂志社主办的,目前已成功举办五届。活动推出了一大批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优秀科学家,在科教界产生了良好的反响,影响力不断扩大。2002年,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著名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教授荣膺为首届首位"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  相似文献   

15.
创新意识是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前提条件。创新意识包括创造的意图、动机、欲望和激情,重点是培养推崇创新、追求创新、求新求变、积极探索的精神,它是创新活动的推动力。在创新意识引导下,才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造潜能。没有创新意识的人不可能产生创新思维并作出发  相似文献   

16.
就人类而言,大约百分之五十以上的人以大米为食。中国更是这样,是一个农业大国,大米出现在每一个家庭的餐桌上,大米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水稻所结稻粒去壳后就是大米,因此,对于水稻栽培技术的研究也就越来越重要了。自从,袁隆平先生研制出高产杂交水稻之后,越来越多的科学工作者加入到水稻的研究中。水稻栽培技术科学创新与发展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7.
袁隆平传奇     
很多人知道杂交水稻,却有不少人不知道袁隆平,不知道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更不知道袁隆平的传奇经历与业绩。袁隆平在中国开创杂交水稻研究与应用的先河,引发了一场震撼世界的“绿色革命”。现在全国有一半以上的水稻面积是种植的杂交稻。杂交稻的研究成功与推广应用,为解决我国农民的温饱问题、为促进中国粮食登上新台阶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本刊从本期起,连载“杂交水稻之父”、国家特等发明奖获得者、功勋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的传奇事迹  相似文献   

18.
罗孝和,1937年出生于湖南隆回,1962年9月毕业于湖南农业院农学系作物遗传育种专业。自1970年以来,他一直在杂交水稻育种研究领域默默耕耘,孜孜追求,为水稻育种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他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称为“三系杂交稻研究的功臣,两系杂交稻和超级杂交稻研究的主将”,对我国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与不断发展及其保持的世界领先地位,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姚蕾 《科教文汇》2008,(22):107-107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思想,它注重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创造活动去发现知识,发展技能。在数学教育过程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是每位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一个创新型人才来说,强烈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是其进行创造活动的前提,是其进行艰辛探索,不断进取的原动力。创新思维能力是其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基础,是创新人才素质的集中概括和体现。数学课作为一门基础课和工具课,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素材,运用数学观念、思想、方法进行创新思维已成为高技能人才必需具备的创新素质。  相似文献   

20.
姜玉平 《科学学研究》2006,24(4):517-523
1954年钱学森创立了“工程控制论”这门新的技术科学。它的创立既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又充分彰显出创立者具备宽厚的现代科学技术基础、强烈的创新意识、引领科技发展潮流的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考察这一堪称科技史上经典的创新案例,可以为当前实施原始创新战略、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一些有借鉴意义的理念与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